胡葆森:心怀敬畏,踏浪前行

2020/12/16


      敏洪披露了我个人的一个经历,我和我们梓木老兄的夫人,我们敬爱的敬一丹大姐,我们都是末代工农兵学员,就是中国的文革期间,收了五届的工农兵学员,72到76年,我是最后一届,76级。确实是学得是英语,因为敏洪是北京大学英语系,我是郑州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所以因为怕误人子弟,因为是水平低,就没敢去教学,所以就从商了。当时毕业之后就分在了河南省外贸,做进出口业务。很有幸,79年毕业的时候,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所以我说我这一辈子,这40年,从商了40年,赶上了两个大的时间节点。一个就是改革开放,我大学毕业之后改革开放,我82年被派到香港工作,当时学外贸,各省需要在香港设立一个窗口公司,当时因为中英还没有签订联合声明,香港还是一个殖民地,所以我们这批人就给了一个“单程”,就隐姓埋名,我今天的名字也是改的,其实我本不姓胡。


      所以说这都是40年前的事儿了,82年7月1号被派到香港工作,在香港一直工作到91年底,自动取得了永久居民身份之后,就迎来了小平南巡,92年1月小平南巡,所以说我辞职下海,就跟东升兄一起有幸被算做是92派的一员。所以说这两个大的时间节点,确实在我过去的40年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一个是改革开放,一个是小平南巡,就城镇化浪潮。所以我回到家乡,算是怀着一个感恩之心,因为你作为一个县城长大的年轻人,到香港工作了10年,所以就在体制内算是干了12年,那12年有幸在香港工作期间,因为我学的英语,工作条件也比较方便,就出访了差不多60多个国家,我算了一下,100多个城市。作为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就比我们同龄人比较早的打开了国际视野。我有幸在那期间,后来香港确定回归之后,我就在香港和河南之间来回穿梭,有幸和现在中国投资界的一个也是一个元老级的人物方风雷先生和他一起创办了中国中原集团,那是1988年。当时我负责海外业务,因为当时我们中原集团有27家海外企业,所以说88年的时候,中原集团又成立了中原海外发展总公司,由我来组建这个公司。所以说也就是从88年开始,我作为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开始研究美国,美国的企业,当时研究了美国管理最好的100家公司,有一本书。后来又研究了日本的6大综合商社,还有韩国的当时刚刚兴起的一些韩国的综合商社,包括三星,现代,大宇等等那些公司。所以这三四十年走来,特别是在香港工作期间,有了很好的条件在对比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比传统和现代的文明他们的异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这四十年经商生涯总结了一些东西,所以说这段时间有一些时间也跟朋友们分享一下,特别是跟年轻的创业者。


      我总结出来的东西,我感觉从商业心灵上来讲,刚才俞校长最后总结得特别好,我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我大约在20年前就说过一句话,我说企业家控制自己心态的能力,是这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过去40年,民营企业大概平均寿命,我记得在20年的时候,改革开放20年的时候,说平均寿命大约是3年,在30年的时候,平均寿命大概是5年左右。在去年的时候,总结中国的民营企业到了改革开放40年的时段上,大概平均寿命是7年多,那么为什么平均寿命如此之短?我们做过一个研究,但是有很多陷阱,但是埋葬民营企业最大的三大陷阱第一个就是多元化,就是多元化的陷阱。第二是跨地域,就是没有边界,没有市场的边界。第三,就是家族化管理。当然还有第四大,第五大陷陷阱,可能最大的埋葬民营企业最多的就是这三大陷阱。


      所以我就根据这些研究和思考,我大约在两三年前提出了一个叫“原点半径”这样一个观点,这个“原点半径”就是所有的决策者,要能够,或者说有能力为自己的企业画两个边界。第一就是行业的边界。就是你在哪个赛道上,我们今天时髦的词就是你在哪个赛道上去跟人竞争,要学会选择赛道,你选择一个到,这个赛道就是你行业的边界。第二就是在多大的市场上参与竞争,是在一个县级市,还是在一个地级市,还是在一个省,还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这个边界你要学会画这个边界。刚才讲的三大陷阱,第一个陷阱多元化,就是行业的边界没画好。第二个边界就是跨地域,那就是市场的边界没画好。所以说这两个边界如果画好了,一般来讲,都不会死得那么快,但是画这两个边界怎么画呢?中间的支点是什么呢?中间的支点就是你的初心,所以我说以初心为原点。但是这个半径,画这个边界的时候这个半径怎么把握?就是以你的能力为半径,就是你画的边界,这个半径的长短绝对不应该超过你的能力。所以说大多数死掉的企业都是“小马拉大车”,我们经常说的德不配位也好,就是你道德的能力也不支撑你这个事业,那叫“德不配位”,“德不配位”就是我们夫子,老夫子早就说过,“志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德薄而位尊”,这都是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诫过。所以说这“两个一”,初心为原点,以你的能力为半径,在你的能力的范围内画这个边界,画行业的边界和这个市场的边界。


      画边界的过程中,原来我们都理解这个边界是两维的,市场的和时间的,实际上这几年,当企业越来越大的时候,这个企业就变成了一个多维的了。那么这个多维的,所谓的多维就是你现在企业,像文中兄,他已经开了上千家店了,那他就不是一个两维的东西了,这一千家店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所以在原点和半径的基础上,我在去年3月份,又思考了一个新的投资的四个原则,实际上跟这个画边界还有关系,就都是用“可”。第一就是你做的这件事,包括转型,包括选行业,第一这件事可不可持续。这个事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你这件事能够持续做下去,它能够顺应着时代的潮流,它能够顺着消费者的需求,这件事能够持续做下去,这就比较容易理解。第二就是可复制,因为不可持续就不能做久,不能复制,不能copy的东西就不能做大,这是两维的东西。第三,最重要做成一个商业系统,你复制的若干个点,你从一个店开到十个店,开到一百个店,开到一千家店,所有开的店之间要形成协同关系,我相信我们文中兄开一千个店,用的是一个软件,就是你这种人才的配制,技术的这种赋能肯定都是可以复制的,可以copy的。所以说可持续,可复制,然后可协同。


      去年3月份,我制定了这三个,我围绕这个原则,我把过去大概两三年关掉了四家公司,不能满足我这个原则就关掉了。后来感觉这个观点,我们内部吹牛说这个理论还不太完整,后来就继续想,大约在去年11月份的时候,就想这个商业生态系统也应该有一个边界,就跟我刚才讲的“原点半径”的观点又打通了,商业系统的边界就是要可控制。所以又完善了这样一个想法,就变成了我现在建业集团自己做投资的时候,选择新的赛道的时候的“四个原则”,可持续,可复制,可协同,可控制。就是你这个商业生系统的边界一定要在你的控制范围内,由此想到了我们中原在几百年前,就是清代的时候有一个大的企业,企业家,算商人,叫康百万,在郑州的巩义有一个康百万庄园,很大的建筑群。他家的家训就两个字,就叫“留余”,就是做事要留有余地。


      跟我刚才讲的,为什么要加了一个可控制呢?由此在过去40年间,对东西方的管理理论也做过一些研究。比如说安迪·葛洛夫说,因特尔公司的创办人,他说我一生的管理思想,都可以用四个词来代替,中国人也翻译成四个字,就是“惧者生存”,我跟敏洪也是一样学外语的,看到这个词意思就是战战兢兢,就是如履薄冰的状态,就是心怀恐惧,我们经常讲是神经质,实际上是描绘了战战兢兢的、高度忧患的一种状态,只有这种人才能survive,才能在市场的残酷的竞争中幸存下来,survive是幸免遇难的意思,所以我改成“惧者幸存”,只有心怀恐惧的人,心怀忧患意识的人才能这样。所以又跟我们老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诫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东西方这些哲理,在道德层面上它都是相通的。所以这两年跟年轻的创业者们分享最多的就是我的原点、半径的观点,不能叫“论”,还有刚才讲的投资的四个原则。


      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最近我跟东华也交流比较多,我说我20年前就说,心态心态心态,所以还是企业家控制自己的心态,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具备最重要的忧患意识,反思意识,实际作为心态上来讲,因为大家知道,人生就三种状态,做企业也是这样的,积极向上的,一路向上的,正在成长的,一种是持续的,没有成长但是也没有后退。第三种就是逐渐走向衰弱的三种状态,但是在不同四种状态下,你的心态实际上都是要调整,所以我在十年前就说过“深秋心态”,“深秋心态”就是中原地带,郭守敬24节气是在中原地带画出来的。所以说深秋在中原大地大约就是20到23度,那么大家知道,22、23度,深秋是最凉爽的一个季节,天高气爽,在冬天,现在比如说室内温度是22、23度也非常的暖和,但是到夏天22、23度就非常的凉爽,所以说这是特别适合人生活的一个温度,所以你的心态一定要控制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就可以做到“热时不燥,冷时不弃”,就是什么大形势好的时候,宏观经济好的时候,大的形势好的时候,你也不要跟着瞎起哄,要控制好自己的心态。当然现在各种不确定性叠加的时候,各种宏观经济也好,疫情也好,这种不利于经商的环境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也不要放弃。所以说这种深秋心态,就可以让我们“热时不燥,冷时不弃”,所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改革开放40年,在亚布力我谈了8个字,“寻道”,寻道就是追光,感恩时代。所以我相信,无论是我们年轻的创业者也好,还是我们已经六七十岁的创业者也好,所以我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深具忧患意识,反思意识,我们就能继续踏浪前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