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排放压力与挑战

2021/07/23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无疑是除新冠肺炎疫情之外的另一个热点。恰逢《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4月22日,美国总统拜登召开了全球气候峰会,40个国家的领导人应邀通过视频等方式参加,就减排问题深入探讨研究,使碳减排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消耗比重大,单位能效低,减排压力较大,虽然目前已有2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达峰,但能否如期顺利达成净零排放目标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排放概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生产率普遍不高,除东南欧碳达峰国家与少数岛国以外,沿线多数国家还处于通过大规模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阶段,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1992年,国际社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16年,《巴黎协定》签署。这两个年份,对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以1992年—2016年各国的碳排放数据为例,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现状与减排挑战。


从排放量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规模不断增加。1992年,除没有统计到数据的黑山与塞尔维亚两个国家,其余6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排碳66.06亿吨。2006年以后,伴随着东南亚、南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排放也大幅上升。到2016年,6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排放碳总量达到了101.7亿吨,25年间碳排放增加了53.9%。


从全球占比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排放占比略微减少。1992年,除塞尔维亚与黑山之外,其余61个国家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的占比为30.6%;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量的占比为30.1%,下降0.5个百分点。不过,如果把“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国——中国的碳排放算上,则1992年时“一带一路”国家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2%,2016年的占比则提升至59.3%。


从人均碳排放量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量近年呈下降趋势。根据人均碳排放量指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远远高于全球平均人均碳排放量。不过,从2011年开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在减少,呈缓慢下降趋势。1992年,收录到人均碳排放数据的59个“一带一路”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为6.61吨,比当年全球3.95吨的人均碳排放量高了2.66吨。2016年,6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为6.25吨,虽然人均碳排放量25年间减少了0.36吨,但比当年全球4.55吨的人均排放量依然高了1.7吨。


从国别情况看,印度、俄罗斯、伊朗等国排放量大,卡塔尔、科威特、巴林等国家人均排放量高。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16年各国的碳排放数据,2016年,在全球十大碳排放国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据5个。印度排放最多,达24.1亿吨,而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排放量增长最快;俄罗斯排放了17.3亿吨;伊朗排放了6.6亿吨。在全球十大人均碳排放国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占据了五席,卡塔尔的人均碳排放量高达38.9吨,居全球之冠;其次是科威特,人均碳排放量达24.9吨;再次是巴林,人均碳排放量达22.2吨,阿联酋的人均碳排放量也高达22吨。


从达峰情况看,仅有35%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排放达峰。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UNFCCC)网站公开的最新数据,在6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格鲁吉亚、匈牙利、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塔吉克斯坦、乌克兰、立陶宛、黑山、波兰、斯洛文尼亚和马尔代夫22个国家已实现了碳达峰,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34.9%,其余的41个国家目前碳排放尚未达到峰值。无论是碳达峰国家还是尚未达峰的国家,大都提出了有条件减排目标与措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减排目标

根据我们对气候观察网站数据的梳理,包括碳达峰国家在内,在提供了国家自主贡献(NDC)文件的4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包括孟加拉国、阿富汗、斯里兰卡、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大多数国家都提出了有条件减排目标。即使提出的是有条件减排目标,除马尔代夫、尼泊尔与老挝承诺了碳中和的时间外,其余60个国家和地区都没有提出具体的净零排放时间。这其中,马尔代夫宣布将在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尼泊尔与老挝承诺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不过,虽然没有承诺最终的碳中和时间,值得肯定的是,大多数国家提出了有条件的量化的碳减排目标,并提出了减缓碳排放的路径与行动。


在各行业发展中,根据我们的梳理,具体来看,在电力减排领域,绝大部分沿线国家提出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以及提高能效等政策措施;在交通领域,减排行动主要是提高燃油的经济性和机动车的排放标准、促进清洁燃料和技术的应用、改善路网、发展公共交通等;在农业和林业方面,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农业及畜牧业减排、增加林业碳汇和参与REDD+(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量)项目等;工业部门主要包括促进工业节能和推动工业现代化。另外,部分国家提出废弃物处理方面的减排措施或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征收碳税、提高全社会低碳意识等方式促进碳减排。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减排压力与挑战

从整体情况看,目前导致气候变化问题的温室气体虽然很大程度是由于发达国家已经经历的工业化进程所导致,但未来碳排放的压力却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情况看,虽然已有2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达峰,但要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还任重道远。如果没有发达国家与国际组织的鼎力支持,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净零排放几无可能。


如上文所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生产率普遍不高,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消耗比重大,单位能效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单位GDP能耗、原木消耗、水泥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0%以上,单位GDP钢材消耗、有色金属消耗、水资源消耗等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或两倍以上。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供应了世界57.9%的石油、54.2%的天然气、70.5%的煤炭以及47.9%的发电量。但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费了世界50.8%的一次性能源,包括41.1%的原油,47.1%的天然气,72.2%的煤炭和40.1%的水电。以钢铁为例,“一带一路”国家生产了世界71.1%的粗钢,但消费了世界70.7%的粗钢和70.3%的成品钢材,而水泥生产量占世界的81.8%,消费量却占世界的83.2%。现实的情况是,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发展经济、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增强国家实力,将很难摆脱高能耗的路径依赖。


因此也可以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结构本身偏重于高碳排放,加上众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的限制,无论是其主观意愿或客观实力,依靠自身实现净零排放的难度都极大。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的《排放差距报告》,在提出有条件减排目标的国家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53个国家均提出了明确的资金需求,仅这53个国家的资金需求就高达4.4万亿美元,平均每年约需要3000亿美元。以排放压力较大的南亚国家为例,印度提出的资金支持需求为2.5万亿美元、巴基斯坦为1450亿美元、孟加拉国为670亿美元,而在现有国际合作机制下,根本无法解决这些国家与地区减排的资金需求。因此,“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净零排放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不大,而《巴黎协定》的实施效果也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