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波:温柔的力量

2017/09/22

       汪静波在财富管理行业里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奇。


       2005年创立的诺亚财富,仅仅用了短短5年的时间便在美国成功上市。人们常说,世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莫过于让别人把口袋里的钱交出来放到你手里,可诺亚财富偏偏做到了这一点。截至2016年12月31日,诺亚财富配置的资产规模已经高达3808亿元。


       汪静波并不符合我们对于金融业者的刻板印象:精明且攻击性;相反,她说话的时候很容易给人一种温柔乃至于害羞的感觉。


       诺亚财富创始投资人、执行董事章嘉玉在回忆初识汪静波时曾用“坐在角落里的女生”来形容她。“很害羞,话不多,但她看着你的时候眼睛里会闪着真诚而坚定的光芒,”章嘉玉这样说道。


       走进汪静波的办公室,除了满满一面墙的书之外,最显眼应属墙上挂着的一幅画。这幅画从远处看是奥黛丽·赫本的头像,走近些它又成了一幅世界地图,但若你再走近些,则会发现它其实是由许多报纸碎片拼接而成的。


       “我觉得这就像是我的工作态度。报纸碎片就像是每天的细节,经营状况,股票涨跌,利润高低。可是,人生不能被这些琐事绑住,你得拿开一点距离,心里要有格局,要想着整个世界。但如果把眼光拉得再远一些,我还是希望自己是个有品位的美女,”汪静波如是说。


被迫走到聚光灯下的创业者


       汪静波的创业故事用传奇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


       2005年5月,汪静波突然接到通知,由于巨额亏损,她所负责的某券商私人银行部门将被整体裁撤。那时候汪静波正在休产假,“失业”那天,她儿子刚刚满月。一切似乎都陷入了低谷。


       当然,故事并没有就此终结。在汪静波的温柔当中,隐含着一种坚定的力量。她似乎从不优柔寡断,一旦决定便有雷厉风行的行动力。因此,在躲进厕所大哭一场之后,汪静波振臂一呼,带着部门十多个人一起,撸起袖子“被迫创业”。


       之所以说是“被迫创业”,是因为在此之前汪静波压根就没有过创业的想法。“我并不想身处聚光灯下,我更希望是躲在后面策划的那个人,”汪静波说,“以前让我上台去演讲,我的第一个想法永远都是能躲就躲,能跑就跑。”然而,创业让汪静波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天性,走到舞台聚光灯的中央。


       诚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抗自己的天性绝非易事,但汪静波似乎已经找到了某种深层的平衡。在她看来,这种改变并不是一种“迫使”,而是一种“自觉”。 汪静波说 :“这就好像你出门之前照镜子发现脸上有个脏东西一样,你肯定会把它拿下来吧?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照镜子的过程。”


       就这样,走上创业道路的汪静波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虽不能说是无往不利,但总体而言确实十分顺遂。她把此归结于拥有“学习的榜样”。汪静波说,刚进入金融行业的时候,章嘉玉跟她说这个行业最重要的是诚信;后来,何伯权让她明白了“每个人最终都只能对自己负责任”;再到后来,沈南鹏鼓励她上市,把企业做得更大。


       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汪静波笑道:“我当时都不敢相信,我们这么小的公司怎么就变成上市公司了呢?”过了一会儿,她又特别真诚地说:“在每个阶段都能找到一个学习的榜样,我的人生真的特别好。”


       时至今日,何伯权与沈南鹏依然是诺亚财富集团的重要股东,而章嘉玉更是进入诺亚负责集团的品牌市场及以诺教育等业务内容,与汪静波并肩作战。


       当然,在创业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有人选择离开。对此,汪静波曾在微博中写道:“在创业中,最不能面对的就是看中的人才离开。”不过,时隔多年,当我们在谈起别离时,她似乎从容了许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与追求,我觉得都可以接受。所以(在面对伙伴离开时)痛苦是很正常的,但痛苦越多次,心脏就越强大了。”


在学习中不断追寻自我


       虽然汪静波的创业征程总体而言颇为顺利,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外人看起来的“一帆风顺”,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决策者审时度势的洞察。这种洞察固然离不开实践经验的浸润,但也与个人的学习与成长密不可分。


       汪静波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是有口皆碑的。


       如果你走进诺亚财富位于上海杨浦区长阳创谷的总部,第一印象或许会是:这难道不是一座图书馆?在这座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灰色建筑里,书与书架随处可见,为原本极具现代感的空间增添了难以名状的温馨。


       在汪静波的办公室里有一整面墙的书架,整整齐齐地码着书,让人觉着像是误入了哪位老教授的书房。


       汪静波至今仍然坚持每天一个小时以上的阅读。她读书读得很细,有的书会反复读很多遍。她说有时候读书读的是内容,但有时候读的是“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读的是藏在内容背后那些更为深入的东西。她阅读的时候会做笔记,会反反复复地思考,从而获得对自身或外界的不同认知。


       周末的时候,汪静波会与家人举行读书会。有时候是一本书,有时候是电影,全家围坐在一起,就着一个问题共同讨论。


       在汪静波看来,学习其实就是“不断追寻自我”的过程。“你发现了自己,也就发现了别人的不一样,”她坦诚道,“所以我发现自己不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变成我,而是让我更能够去接受这个世界的多元。”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汪静波身上看不到太多的条条框框。诺亚的好几位员工都跟我提过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汪静波参加了“中欧创业营”,被互联网时代年轻人“跳跃而富有创意的思维”深深折服。面对这些“新潮”的冲击,汪静波很快便调整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说,曾经“连手机都不怎么用”、自认为“对互联网天然比较愚钝”的她,如今在阅读时已经基本全部使用电子书了。


       汪静波觉得这一代年轻的创业者们的想法更加独立。她曾经与一位颇为成功的年轻创业者聊天,说自己的目标是做一家“百年老店”,问对方的目标是什么。谁知对方的回应大大出乎了她的意料之外:“我的目标就是把这个公司自然结束,没有存在价值就不要存在了。”


       “我们观念很不一样,但我觉得他说的也特别有道理,”汪静波说道。


       汪静波最近读的一本书上介绍了12种两两对应的特质,其中有一组便是“接纳”与“不受影响”。她觉得这非常重要,但在外人看来, 或许这也正是汪静波的真实写照。她的温柔来源于她的接纳,而她的力量则源自于她的不受影响,在这两者之间,她是最优秀的平衡者。


性别不过是人性的分工


       汪静波创办诺亚时刚刚生完小孩,许多人都好奇作为一个女性创业者,究竟如何在这之间平衡。


       然而在她看来,“男人有男人的方法,女人有女人的方法,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影响。”汪静波的同事说她在很多方面都拥有“中性”的特质,这与她对自己的评价不谋而合。“企业家就应该是’雌雄同体’的,我觉得不应该有什么男女之分。”汪静波说道。


       我们总会认为女性在职场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但汪静波认为并非绝然如此。在她看来,生孩子并不必然会成为职场的减速器,反而会让人心态更加平稳,做事情时眼光也更加长远。即使在客观上会占用到一些时间,但这不过是人生的短暂休息,“当你重新起步的时候速度会更快。”


       虽然就总体而言,企业家中女性的比例相对较低,但汪静波认为这不过是由于男女“自我定义与认知不同”而已。男女之间的平等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抹平差异,相反地,在平等基础上的“人性的分工”,才是最理想的方式。


       “在家庭中,母亲的责任与父亲就是不一样,”汪静波道,“这种’人性的分工’是无法突破的。事实上,我也觉得并不一定要去突破。”


       汪静波自己便是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平衡的最好例证。由于工作繁忙与儿子相处时间有限,汪静波便以质代量,寻求与儿子之间“有品质的交流”。她说她对儿子只有两点要求,一是要有健康的身体,二是要懂得幽默。于是,原本从不运动的她,为了鼓励儿子而开始跑步。她给儿子听郭德纲,培养他的幽默感。


       她一聊起儿子就变得滔滔不绝起来。她说与孩子对话的时候要真正有一颗对话的心,而不是给他一个“无从选择的选择”;她说她每周六都会与儿子一起选电影,看电影,然后分享彼此的感受;她说了好多儿子的故事,末了还不忘加一句“这些我们随便聊聊就好,写出来我怕他看到会不高兴。”


       “我读大学的时候心里就有个声音说:我必须离开我妈才能不被束缚。可能我儿子也会这么想。”


       “到时候您会放开吗?”


       “肯定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