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醒生:东北农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农民

2017/10/19
因为公益项目,我得以有机会在东北一些县市走走看看。围绕解困东北经济这一话题,我谈谈我所了解的黑龙江。 我认为经济与人是相关联的,如果不解决人的问题就无从解决经济问题。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我深切体会到了北京外来人潮的变化,尤其是服务行业。在第一轮人潮中,北京服务行业的外来打工者主要是川妹子;到上世纪90年代,一批江西、湖南的打工者涌入北京;而到今天,如果在北京等大都市调查一下,可能会发现服务行业从业者的主体力量来自东北。我的头发十几年来都是在同一家美容店打理,以前的美发师都来自广东,现在都是东北师傅,洗头的小姑娘也都是东北人。2月5日,北京市市长刚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座谈会上宣布,争取到2020年将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但东北人潮又不断地涌向北京,北京能将这些人拦回东北吗?不可能。反之,年轻人向外迁移,人才大量流失,东北真的还能振兴工业基地吗?也不可能。 事实上,除了生产外,市场经济还有一个重大的需求,就是交换。东北的环境和土地是最珍贵的资源,可以用来交换。如何交换?以大格局的战略思想进行交换。前段时间,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明确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即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意见》还提出,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我们知道,北京五环、六环外也种植农作物,全部用地下水,农业生产成本非常高。而且北京频繁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如果黑龙江与北京就此进行沟通合作,北京的生产指标由黑龙江帮助实现,北京改农业生产为种植树木、花草,这样也可减轻雾霾,实现双赢。 另外,我也发现东北农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农民。如果你们到东北县市走走,就会发现它们那存在一个特别可爱的现象——广场舞盛行。去年刘明康主席带着我们一批企业家去抚远,下午我们在当地参观完就去看了一场广场舞,还兴致勃勃地参与进去,与他们一起跳。晚上,当地政府在黑龙江江边组织了一场晚会,结束后又跳广场舞。现场有一位40岁余岁的大哥,下午和晚上都在领头跳舞。他告诉我们,他家7口人,平均每人6公顷地,即90亩,7人共600多亩,全都承包出去,每公顷7千元,每年纯地租收入就有几十万。他们在城里买了房,也没有工作,平时只跳跳舞,幸福指数非常高。 东北的土地确实是中国最珍贵的资源,我在当地看到一些农垦农场后非常震撼。国家大前年开始支持农业机械化,在高速两侧的农地上,全都是联合收割机在收割粮食,喷洒农药都靠飞机。在这里,我看到了现代农业的缩影。 东北人口大量迁出,农业生产也进一步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因此,我认为按照传统的模式去思考东北经济的解困之道,是行不通的。东北发展应该回归“绿”字。我从小在湖南长沙长大,长沙的夏天是大“火炉”,但7、8月份的东北却是“天堂”。东北人冬天都去三亚避寒,为什么不在夏天将南方城市的人吸引到东北来避暑呢?这就是人流交换、土地交换和环境交换。东北解困,我认为交换应该成为一个主题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