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华:缺乏由新兴企业家群体组成的新经济主体

2017/10/19
东北现象一直为人们所关心,大家对东北经济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东北问题说到底,一是增长上不去;二是财政越来越困难;三是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四是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这就出现了与其他地区相反的情况,其他地区的经济始终保持活力,即使在经济下行阶段也保持着相对稳健的增长,而非断崖式下滑。 为什么在国家提出东北振兴的战略之后,东北经济问题非但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反而又陷入了困局?我们曾多次就这个问题探讨过:第一,体制问题,东北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产业结构太重,服务业高端轻资产的产值不多;第二,开放度不够,整个东北市场过于封闭;第三,年轻劳动力越来越短缺,人口净迁出多,人才外流现象极为严重。 我长期关注东北的情况,造成东北问题的原因确实很难简单概括。其实,东北环境好、土地好,资源丰富而且富于多样性,按理说经济发展应该走在全国前列,至少不会走在全国之后。但是为什么它在改革开放之后反而失去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辉煌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在整个国家目前存在的各种经济体中,东北地区民营经济远远跟不上全国其他地区发展的步伐,缺乏一个由新兴企业家群体组成的成熟的新经济主体,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度明显不足。除了大连一度成为比较开放的地方外,其他地方对西方、日本、韩国、俄罗斯的开放,都远远不如长三角、珠三角一带。 第三,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是短缺式的,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因此,当改革开放后整个市场发生变化,国内大建设和资源消耗的高潮过去,它就无法跟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了。 所以,要解决东北问题,首先要改革,必须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在东北地区做得更好,以更大的力度深化改革,以更实的举措提高改革成效,切实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这就包括政府职能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等等,东北在这些方面应当要比其他地方有更大的动作。 另外,要切实对接国家第二次改革的发展战略,把深度开放这篇文章做好,不可再错过这班车。如果这班车再错过,东北再想跟世界接轨,难度将更大。在以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建设,以及一些带有中国元素的国际投资平台的建设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既走出去又引进来的组合拳连环出击的第二次大开放进程中,东北要把握时机,趁势而上,不能再掉队。 在此过程中,东北还应当利用好两类资源,一是农业资源。这里不是指简单的追求产量,而是要打造绿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东北地区地下隐藏的资源以及海洋资源。东北应该利用这两方面的资源,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包括油气资源的再利用、海洋产业的发展等,以构筑新的产业体系。东北要想在整个中国格局中成为高端制造业的基地,现在就要利用好资源优势提升产业经济,形成一个更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发挥更大作用的人力资本市场。 铺好这几条路,再进一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东北地区在下一阶段才可能赶上全国的经济发展进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