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启强:大型机械化投入之后才会降低成本

2017/10/19
何启强:我是在座嘉宾里唯一做应用的,他们都是搞研究的,因此他们是老师,我是学生。他们策划动脑,而我在动手。但动手的人可能最终考虑的具体问题会更多一点。从工业1.0、2.0、3.0到4.0,每个数字代表一个发展阶段,说到4.0,就不能不提到德国。德国从理念到基础都做得比较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德国的高端制造业和加工的精细化的确全球领先。对于“工业4.0”,实际上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能只谈如何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的机器人来替代人,因为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制造业必须有配套。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仅有高大上的主机总装厂,还必须有能够满足总装厂所需零部件的小厂,这些小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把火,才能把4.0做起来。 纵观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整个制造业是从很多小零部件配套做起的。特朗普上台后说要减税,要工业回流,但我认为要看是什么产业,其实大部分产业都不可能再回美国了,因为美国现在做的都是高端的、大型的、装备类的高价值产品,小东西可能已经不屑于做了。很多人说用机器人替代蓝领,但是机械加工需要一定的规模,没有规模的话,固定成本无法分摊,没有一定批量就没有竞争力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目前还有个悖论,认为自动化替代人是为了降低成本,而我认为恰恰是大型机械化投入之后才会降低成本。第一,初期阶段的小规模、小批量生产,充其量就是个性化定制,而自动化其实是大批量的一次性投入。小批量如果大投入,比如一个模具只加工一点点东西,每个模具的分摊成本就非常大。因此我认为自动化与人工生产将并存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第二,“工业4.0”还有一个互联互通的问题,比如企业生产一个产品可能会需要很多配套厂来配套生产,不管是机械生产还是人工,只要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和基本交货期就可以了。而在信息化下单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把订单下下去,还要监管生产过程、配套、仓库库存等,还要考虑数据的采集,因此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中央巡查组最近来广东查环保,于是好多大企业都停产了,不是因为它们达不到环保要求,而是因为它们的配套小企业被吹毛求疵地找毛病,被要求停产了。大企业可能因为差一个几分钱的螺丝钉,就会被迫让一个几千元甚至几万块钱的机器停产。这就是配套,无论我们多么先进,系统的东西还是需要综合考虑,因此工业4.0的过程短不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