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穹顶之下,雾霾围城

2017/10/19
马蔚华:今年春节后我去了一次三亚,发现房价上涨了至少30%,原因就是北京的雾霾。明代的薛蕙有诗曰“长安城中不可留,风尘日日使人愁”,如今可以改为“北京城中不可留,雾霾日日让人愁”。穹顶之下,雾霾围城,有人选择逃离也不足为奇。但远走三亚并非长久之计,就像那句俗语所说: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常年居住北京的人们仍然要回来,事业还在这里,逃离并不是办法。 除了逃离,还有人选择惊恐或是沉默,世间百态在雾霾面前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我看来,面对这样一件事,关键点在于选择怎样的态度。《纽约时报》的专栏记者布鲁克斯曾做过一个实验,假设西半球的人类在未来将丧失生育能力,那社会将如何?答案自然是崩溃。那么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如果大家都觉得未来的雾霾问题无法解决,那么现在自然就会放弃,未来将毫无希望可言。雾霾已经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是我们必须要去主动面对和治理的问题。我十分赞成刘明康主席的观点,治理雾霾的首推政府的带动作用,因为个人的效益远远小于成本,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才能提高效率。政府应通过立法的手段,使造成污染的群体付出更高的代价。 去年我曾在欧盟和巴罗佐进行过一次讨论,内容是对航空公司的燃油限制较为苛刻的问题。实际上欧盟对于各国家污染治理的要求都极为严格,在2012年执行的规定中,凡欧盟国家一年内雾霾天数达到35天就要被处以4.5亿美元的罚款。因此我们的政府在这一问题上也应向欧盟学习。政府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往往不愿太过严厉,担心会影响GDP的发展,但我们依靠污染行业来提高GDP,这一问题一定需要解决。目前我们所缺乏的就是一个严格的标准。 还有就是总量控制的问题。目前我们对水资源的控制比较严厉,但是对整体的排放量控制不够严格,这一点上应该加大力度。如果在水资源和排放量这两方面的控制都能保持严格的标准,那么污染问题将会有很大改善。至于结构调整,发展理念等等,这其中我们更应重视绿色金融的作用。 何谓绿色金融?我的理解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金融的发展和环境保护要相协调、可持续,金融政策制定和信贷资源的发放及风险管理要符合标准;二是金融企业本身要符合绿色的标准,加强对自我的约束。政府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在污染治理方面则需要企业家的积极配合。下面我从金融的四个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第一点是间接融资,现阶段中国的银行中,间接融资仍占有60%-70%的比重,所以银行的绿色信贷十分重要,我称之为“过滤器”。在我任职招商银行行长的时候,对于造成环境污染污染的非绿色企业均一票否决,对于那些对污染治理有益的企业则要给予支持。在刘明康主席任职银监会期间,便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绿色信贷原则,在2009年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评价体系。 第二点是直接融资,包括绿色股票。像德龙这样的绿色企业便可以享受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绿色通道。其他非银行业的还有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保险等等。 第三点是绿色的交易市场,主体即是碳排放市场。严格来说碳排放有它自身的金融体系,具有流动性,可作为金融产品来进行交易。有总量控制才有碳排放市场,即节省了碳排放获得收入,超出的排量要付出经济代价。 第四点是整个绿色金融的服务体系,目前来说还非常薄弱。这个体系应包括评价、中介机构、律师会计评估体系等,这些都是现在所缺乏的。这不仅仅是金融的责任,也更是一个发展机会,这是值得我们的企业家们进行思考的。 还有一点便是金融机构如何与公益组织相结合。现在的很多NGO组织有这一方面的专家,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而将来的银行会面对“绿色风险管理”,可以让金融机构和公益机构共同参加,我们目前还缺乏在两个领域都精通的人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