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 中国企业将如何发力

2022/05/05

2022年3月5日,国家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出政府工作报告。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是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过去一年,在防控新冠疫情的同时,中国的经济保持稳步发展,中国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此外,中国也在持续不断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李克强总理提出,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这与2021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调一致,是结合了现实需要和潜在能力后的综合考虑。


2022年3月16日,副总理刘鹤在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的专题会议里,提出中国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最为关键的仍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和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中国“十四五”规划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李克强总理也强调了要将创新作为发展的首要战略,尤其是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名列世界前茅,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数字消费、数字产业等快速发展。中国也在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例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建立新的赛道,产销量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5G技术领跑,核心专利数世界第一,5G基站建设持续推进并率先实现5G商用。


未来一年,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依然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中国政府也为此提供了诸多方向的支持。例如:“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将一步拉动IT基础设备及零部件产业链发展;VR/AR与元宇宙的结合将促进智能硬件的再创新;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的发展,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换的同时,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更好地融合;“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的开展将为半导体、人工智能、5G等关键产业链国产供应商崛起提供支持,从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并进一步促进高端产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汽车产业也是未来国家战略发展聚焦的领域之一。中国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和制造,包括对税收、供应链,以及对企业自身的支持。两会上,多个汽车企业代表提案中表明,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核心技术、标准以及相关设施,以保障供应链的安全和提高国产化水平。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不少外资企业都在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我国国家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李克强总理也通过政府报告,再次强调了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将继续努力推动能源革命,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其中包括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大型风光电基地的规划建设,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建设等。政府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计划与措施,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可预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们也均将积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


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迅速发展,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市场垄断、无序扩张的问题日益凸显。应对监管滞后甚至空白的问题,政府正在作出努力,逐步加强监管,相关部门将通过更加规范与透明的监管要求与手段,对大型平台公司的工作进行整改与治理,从而促进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此外,随着国际事态的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相当影响。此次报告虽未提及地缘政治的影响,但随着最近国际局势紧张,中国经济发展也增加了不确定性。俄乌冲突引发的黑天鹅事件引起了全球市场的波动,包括股市下跌,原油、天然气、粮食和金属等价格大幅波动和供应链的割裂,一系列的经济变化引起了国际社会,包括对中国的广泛关注。中国在过去四十年中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国和制造国之一,也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主要贸易伙伴。许多国际舆论因此认为,未来中国的贸易成本将会提高,而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挑战。


我认为,在国际局势持续紧张之际,俄乌冲突后的新国际秩序中,虽然中国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但相对而言,中国将会成为稳定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堡垒。尽管逆全球化的力量日趋壮大,但全球化的基本驱动因素仍将会存在,并且逐渐将以中国为重心或重心之一。表面上,某种力量将会驱使某种程度的“脱钩”产生,但中国的经济规模、科技力量和供应链能力,以及逐渐对外开放的政策将让全球化和互联互通的粘力以中国为中心而加强。


特别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军事冲突后的秩序将加速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这对一些本来依赖原有的金融体系为生的企业将是一项威胁,但对一些可依靠新的金融体系而随机崛起的颠覆型企业将是极大的机会。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中国企业家必须建立更强的全局观,对主体趋势必须具有更深邃的洞察力,同时对风险有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并能建立底线思维。


中国经济如今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更将以数字赋能产业、城市、生活,更多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新的商业模式,更多的资源也将向制造业、服务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倾斜,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投入。而在这些领域上,中国企业将能找到不少发力的地方。


(谢祖墀  高风咨询公司董事长兼CEO)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