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2018/04/27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是中共十九大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同时强调我们正处在一个攻关期,要攻克三个关口:转方式、优结构、增动力。


       对于发展的质量,从微观层面来看,通常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中观层面来看是产业和区域发展质量;宏观层面主要指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通常也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去衡量;从投入产出关系来看,高质量是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的发展模式。

 

转型与攻关


       第一,我认为这个转变要完成三个转型。


       一是要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改革开放是从短缺开始起步的,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填补“数量的缺口”。现在很多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那么,未来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填补“质量的缺口”。微观上是产品的质量,宏观上是总的生产效率。这个阶段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增强发展质量的优势,中国速度现在已经享誉世界,但如何创造一个享誉世界的中国质量非常重要。


       二是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传统制造业大规模扩张的阶段基本结束了。未来产业发展主要不是靠规模扩张,而是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要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推动要素在行业内、企业间的自由流动,以实现要素的再配置。而这种再配置,对制度、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是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素的数量红利,无论是劳动力、资源、土地,正在消失。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的要素瓶颈就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的不足,这跟高速增长当中的电力、能源、交通的瓶颈是不一样的。所以十九大提出要通过三大变革,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十九大提出攻克三大关口:一是发展方式的关口。我认为,我们的发展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投资拉动,而投资拉动的空间正在明显收窄,基本原因就是边际效率的下降。2008年以后,从增量产出比来看变化是很明显的,每新增一个GDP所需要的投入在逐年上升,带来的后果就是杠杆率的攀升,这也是金融风险不断积累的根源性因素。从国际主要经济体的比较来看,我国杠杆率上升速度很快,甚至比希腊还快,这也成为金融风险的重要积累因素。


       二是攻克优化经济结构的关口。我们过去的结构调整主要是依托产能,特别是工业制造产能的扩张,而这种扩张现在越来越受到产能过剩的约束。所以未来的结构优化,一定表现为跟高速增长时期不一样的调整模式,成为一个主要的形态。


       三是要攻克转换增长动力的关口。我们的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条件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未来如何提高要素的生产率,是攻克这个关口的重要条件。


       高质量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我们现在也在探索建立“高质量”的衡量指标,我觉得不能简单以成熟经济体的标准结构作为参照依据,还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大国特征,而且我国正处在结构的快速变动期,要充分考虑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而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途径还是深化改革,增强经济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

 

五个条件


       第二,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有利条件。


       一是经济结构正在出现重大变化,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一些基础性条件。包括最近5年服务业占比的提高和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提高,大大增强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过去这个阶段运行稳定程度是最高的。


       二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这个群体的消费结构正在迅速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驱动力。而且中国市场正在赶超美国市场,未来对于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最强大的驱动力。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有效途径。改革主要是有效增强了市场供应,特别在存量资源配置上,强化了市场的供应。从2015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是由降转升的,这也从侧面反证了结构性改革对于效率的提高的意义。


       四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中国正在进入创新活跃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国的研发强度去年是2.15,超过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独角兽企业占全球的比重也非常接近美国;在一些新兴业态,我们居于世界前列,这些都为转型创造了条件。


       五是全球价值链的变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最近全球价值链的变化主要依托于美欧服务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价值链的相对集聚。而且从全球生态网络来看,服务业占比是提高的,大概在价值链里面占60%,这为我们下一步服务业参与全球化,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机会。

 

挑战和应对


       第三,转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特殊挑战和应对。


       一是如何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倒逼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这就需要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打破垄断,要关注新兴产业中赢者通吃带来的新问题,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是如何推进体制进一步创新来推动增长,从依靠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制度,科技成果的产权属性,是最近科技界遇到的较大问题。如果是国有属性,很难起到激励作用。另外,如何完善创新成果向企业的转移机制,以及知识产权的创作、保护和应用,也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是如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需要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现在高等教育资源总体过剩,能否把三本院校转型为技术高校和职业教育,加大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否放宽国外一流大学到国内办学的条件?


       四是如何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提高空间资源的配置效率?要利用高铁建设的大发展时期,加快形成网络化发展格局,发展城市群和大都市圈。此外,现在地方政府融资的债务在迅速上升,如何规范融资行为,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


       五是如何打破阶层固化,增进社会流动性,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现在社会的纵向流动明显受阻,横向流动也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这个流动性可能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六是如何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红利所在。此外,承包地的“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扩大流转范围,以及集体建设用地怎么样同权入市?


       七是如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有效应对污染排放峰值期的环境挑战?我们正进入一个特殊历史期,这个时期环境压力是最大的。


       八是如何健全风险管理体制,防范化解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风险?我们要打攻坚战,这也是一个特别突出的话题。


       九是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特别是服务业开放,缩小与前沿国家生产率差距?如何降低制造业股比限制?


       十是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这个可能是最根本的。十九大提出了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构成这个体制,还有很多事要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