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如何消除结构性失衡

2018/01/05

转变发展方式难在两点:利益集团及失业率


       在中国进行结构性改革,关键在哪里?


       改革跟发展方式有关,如果坚持过去的发展方式,重数量、重速度,那不容易改,因为那种发展方式鼓励了人们大搞重复建设、消耗资源,尽管产品卖不掉,积压在仓库里,可是他们完成了任务。这么看,问题就很明确了,对我们来说,当前最要紧的问题是真正做到消除结构性失衡,一定要改革发展方式,要从数量型的、速度型的改为质量型的和在质量型的前提下讲效益的发展方式,这个改革就是今天我们要重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主要的部分。


       但是改革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是为了结构性调整得更好,去除结构性失衡,就一定要在工作中注重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但又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生产方式的改变就会“动了”原来的两大势力,一个势力是已经形成的利益集团,他们不愿意全部改,如果全部改的话,利益集团面临的问题很大,所以他们对改革是持观望态度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怕引起经济中的副作用,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改革会使失业增加,但谁都不愿承担增加失业这个责任,都说我可以养起来,可是钱从哪儿来?产品又卖不掉,会遇到很多具体但又没办法解决的困难。今天的改革之所以要“碰硬的”,就是要消除利益集团在形成结构性失衡方面的作用,要真正通过改革、通过发展来增加就业人口。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发展方式的转变上。


重视“X效率”的发挥


       刚才我们讲效益型、效率型,其中效率又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从经济学中来的,主要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较小的投入,产出不变,也表明了效率的提高。如果以原来的原材料产生更多的产值,那也是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是重要的,但它是微观意义上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经济学界着重在讲除了微观的生产效率以外,宏观效率在哪里?那么宏观效率是一个新问题,宏观效率就在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资源配置效率,用某种方式配置资源可能产生A效率,如果换一种方式配置资源,可能就产生A+1的效率,再换一种方式可能产生A+2的效率。这种效率,投入没有变,但配置的方式变了,就产生了新的效率,这是宏观的经济效率。我们过去只注重微观效率,因为微观效率是以生产单位为准,宏观效率是对资本、资源的重新配置。国企改革是为了增加国有资本的增量,增量从哪里来?从重新调整配置而来。


       第三种效率,在西方经济学中出现的比较晚,一般认为是在20世纪60到7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的,叫做X效率。X效率是指按照投入产出的比例来看,这么多的投入,这么多的产出,他们是相应的。但为什么有的时候效率远远不足呢?产出应该有这么多,可是没有达到,这就叫X负效率。这就能发现一个问题,没有那么多的投入为什么来了这么多的效率呢?这也叫“X效率”。我们在经济学中一般只注意到生产效率,但它不一定能消除结构性的失衡。资源配置效率重新组合,可能有效,可能带来增加的效率,也就是“X正效率”。但是今天我们就谈为什么会产生X负效率,因为X效率中最多的是X负效率。


       有分析认为X负效率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不一致,比如说企业有企业的目标,个人有个人的目标,两个目标不一致的时候,集体目标就被架空了,这就产生了X负效率。


       第二,微观单位中意见不统一,或者有地方观念,四川来的工人是一帮,河北来的工人又是一帮,不能融洽,这就产生了X负效率。


       第三,发现在有些地方,个人不一定能摆脱惰性区域。什么叫“惰性区域”呢?比如说冬天冷,早上恋被窝,不愿意起床,这就是“惰性区域”。这就形成了经济学中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甚至不知道的问题——克服X负效率。怎么解决?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集体目标和工人的个体目标不一致怎么办?目标分解、求同存异。譬如说,集体目标是大写的ABCD,个人的目标是小写的abcd,这其中一定有很多是一致的。比如说工厂希望能够安全生产,职工希望平平安安回家,这个安全的目标是一致的;还有工厂希望增加盈利,职工希望收入增加,发的红包多一点,这个是一致的。再有一条,工厂期望自己的声誉高,工人认为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感到光荣。除此之外,可能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刚毕业的学生应聘到工厂里,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画画,有的说我喜欢唱歌,有的说我喜欢舞蹈,但是工厂不需要这些人,如果学生们希望留下工作,就必须从木工、钳工或者是其他的工种做起,先服从企业的目标,然后企业来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目标。比如喜欢唱歌就可以组织乐队,喜欢画画可以举办画展,喜欢跳舞可以组织文艺队,这样一来问题就解决了。


       第二,工人与工人之间不合怎么办?各自后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事情不要计较。


       第三,个人有惰性,那么就要有纪律,光有纪律还不够,还要有激励,给他们好的奖励。


       第四,达到认同。员工如果对企业已经认同了,愿意为企业做事了,效率就提高了。


要着重培养四种人才


       超常规效率从哪里来?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职工的积极性、认同感,不可能有那么高的效率。现在要调动积极性就应该从X负效率入手,通过认同感提高效率,这是我们在解决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注意到的。光提高生产效率不够,还要靠资源配置效率,这样同样不够,还要靠X正效率。“大国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这些都是出于使X负效率转为X正效率的目的。


       那么,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们参加工作,献出自己的精力,我们要着重培养四种人:


       第一,新型农民。我最近在南方一些农村考察,现在的农民自己进学习班,参加各种知识培训、技术培训。现在的农村跟过去不同,农民成了集体公司的主人。农民在做很多服务业方面的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供各种服务,1+2+3等于6,所以现在的新农资就叫做“第六产业”。


       第二,新型企业家,政府讲信用、一视同仁,这样大家才有积极性。产权保护是最要紧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样重要。现在企业家中间传开了一个词叫“二次创业”,二次创业就要走创新驱动的路,这是新情况。


       第三,新型管理者。这可能是未来的方向,南方的很多新型管理者参与分红,他们是职业经理人,能把效率搞得更高,能在企业中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第四,新型营销者,产品不但有销路而且要有持久的竞争力,有自己独特的创造。


       如果做到上面几点,这对我们消除结构性失衡,也就是我们完成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有重要意义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