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消费要多点平常心
对扩大内需,经济学家的普遍共识是,根本之道在于增加居民收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让人们对未来更有信心,更少担心,这样就敢消费也能消费了。这一观点确实有道理。因为从居民消费率、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等指标看,中国都有待提高。
但消费还涉及文化、习惯、代际偏好、供给结构等多方面因素。我个人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对消费状况的衡量,并不等于“买得越多越好,花钱越多越好,卖得越贵越好,消费金额越高越好”。单从数据看,中国消费确实不振,但从居民所需消费的满足度、获得感(使用价值)看,并不能说中国消费在退步。
我在出国时经常想,如果把一个中国居民在中国每个月的消费清单列出,从一日三餐到一个月修剪一两次头发、喝了多少杯咖啡奶茶、买了多少服装化妆品家庭日用品以及家电产品、在房租交通文娱教育医疗健康上花费了多少,等等,再把这个清单和国外居民的消费清单对照,总体应该不存在“中国居民消费不足,消费落后”的情况。中国居民消费的东西并不少,品质也不错,加上价格不断走低,性价比还是在上升的。
发达经济体的消费,服务业占比很高,如医疗保健、房租和修缮、餐饮娱乐、律师等中介服务,这些支出都计入居民消费,按人均可能是中国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但并不等于他们这类消费的实际价值就远超中国居民。例如,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2023年消费者支出调查》,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6159美元,同年中国为2460元人民币,中国大致只有美国的1/18,但两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相差无几。
还有统计口径问题。中国消费的统计,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核心指标,主要聚焦实物商品和餐饮消费,而现在的消费正转向服务消费、新型消费。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46.1%,未来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但统计上尚有不少盲区。如教育培训、医疗、文旅、运动健身等服务消费未被充分统计,特别是规模以下企业、个体工商户创造的价值在相当程度上被漏算;直播打赏、知识付费、虚拟商品、即时零售等新型消费也有很大漏洞。传统的汽车消费,主要统计车辆销售数据,现在二手车交易、充电服务等环节的价值在不断攀升,也需要更完善的统计。
此外,还有一些个人消费,是以“企业化”“公款化”等方式付费报销的,这种替代也导致居民消费存在漏记。中国城市有很多公共投资(如水边步道,公园)都是免费使用,这也是居民消费,但数据上显示不出来。如果能从更多维度观察中国消费,就会多一点平常心,而不是过于焦虑。
文化和代际的变化
一个国家的消费,和支出能力有关,和供给的吸引力有关,也和文化与代际特征相关。
比如,40后到60后、70后的居民,很多都有节俭、爱储蓄的一面。他们小时候经历过生活的困窘,一路奋斗,觉得现在的消费已经够多够好,没有必要铺张。我认识的一些企业家,若论财富有百亿千亿,但日常穿工装,吃食堂送到办公室的盘餐,从早到晚都是工作,不买奢侈品,消费也不讲究。有的企业家真的是以几十块钱买件衬衫、100多块钱买双皮鞋而自豪的。
如果富人都这样节俭为上,提振消费确有难度。这也是文化习惯的影响。我们的传统中,有“衣贵洁,不贵华”“食适可,勿过则(选择)”的文化。但中国还有另一种文化,就是在礼仪化消费(如婚礼、寿礼、丧礼、祭礼等)以及带有社交和社会认知效应的消费中,常常是很讲“排场”,甚至“奢侈”和“浪费”的。只要看看各种宴席上杯盘层叠、推杯换盏以及大量剩菜就知道了。这方面,西方反而比较节制。
随着时代变迁和代际变化,中国的消费文化也在转变。比如,根据伽马数据(CNG)的发布,2024年全球移动游戏市场的规模为6355.7亿元,中国以37.5%的占比持续扩大领先优势。这方面,中国玩家的消费并不低。当然,以人均计,和中东玩家还有很大差距。又如最近网上热议的泰国女明星邝玲玲要过30岁生日,中国粉丝送的贺礼折合人民币412万元,此外还有402克黄金,现场的现金泰铢堆成了小山一样高。邝玲玲演出的电视剧《我们的秘密》在中国很火,她过生日,很多粉丝竞相“应援”,给她惊喜。这种情绪价值的消费,规模已然不小。
中国在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口已经接近人口的60%。中国正在从“生产者社会”向“消费者社会”转型,从生产制造主导、工作伦理主导、消费为附属,转向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为主要驱动力。80后、90后、00后、10后、20后,这些代际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温饱消费基本不是问题,品质型消费、发展型消费、服务型消费、享受型消费、虚拟型消费等是其与生俱来的对消费的理解,即使透支一些也不太有所谓,这和40后到70后普遍存在“延迟满足”的心理,是大有不同的。
前一代的努力,就是为了让后一代过得好一点。这已经是现实。
基于这种代际变化,未来中国消费一定会不断发展和提升。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振兴消费
以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作为战略基点,这是中国发展走到今天、迈向未来的必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执政党的庄严承诺。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这是美好生活的宏观前提。对个体来说,美好生活意味着“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意味着从“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向“学有优教、老有颐养、病有良医、住有宜居、劳有厚得”升级。
从美好生活聚焦到消费,就是要大力支持居民增收,提升消费能力;就是要提质惠民,品质升级,不断创新,打造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助力每个人成为充实的人,快乐的人,完整的人,大写的人,和自己和周围和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人。
换言之,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消费?不只是因为它可以创造GDP,更是因为它是人的发展之需。从这一点来兴消费,更加健康可持续。
基于此,我有三点建议:
首先,对消费需求,只要是合法的,都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春秋时的管仲就提出,“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要“足其所欲,赡其所愿”。目前在供给端还存在不少限制,如部分地方对购车(包括摩托车)、购房的限制,公共水域对居民划船休闲的限制,对高尔夫球场过于严苛的限制等。消费需求具有极强的多元化、个性化特征,每个群体的合理诉求都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和考量,在政策层面宜多包容,少设限。
其次,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
现在很多地方的工业园、CBD都很冷清,但羽毛球馆等健身场所却很火热,反映出服务消费是大势所趋。有的服务,科技含量很高。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鹰瞳科技(Airdoc)开发出了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产品,前不久我参加一个活动,看到鹰瞳科技的产品在陈列试用,二三十个企业家和高管本来要吃中饭,结果都过去排队体验,下一个小程序,用眼睛对着设备一照,一分钟后就会收到多项体检的结果。
大量平民化服务,也有升级空间。就像从陕西紫阳偏远山村起步的“郑远元修脚”,已经在全国开设了近万家店,参与了《健康管理保健服务规范》《保健调理按摩技术操作规范》两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引入了大数据分析系统,建立了中药健康科研产业园,推动传统技艺迈向标准化、职业化、现代化。
产品的服务化也是一个明显趋势。我曾给广东的一个专精特新冠军班上课,听到有个学员企业做的魔方(GANCUBE),把传统两三块钱一个卖到了几十元、几百甚至近千元,一个“小方块”做成了年入几亿元的生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开发出了智能魔方、魔方机器人等产品,通过软硬件的智能互联,支持全球专业魔方玩家在线对战,还能通过AI教学等玩法,带领新手5小时学会魔方,开创了魔玩新世代。
最后,促进消费,一定要让人少加班,适当增加假期。
5月我在河南调研文旅时,有园区管理者说,附近的餐厅晚上12点依然营业,等演员和员工下班后去吃夜宵。但现在大家都太忙了,没有什么花钱的时间。少点加班,保证节假日,保证带薪休假,让人有更多闲暇时间,消费就会提升。消费最终会是一个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的自然过程。提振消费,人人有责,但一切还是要顺其自然。
围绕人的发展,少限制,多提质,增闲暇,则我们距离美好生活就会更近一点。
(秦朔 秦朔朋友圈创始人、人文财经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