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的做法是,让所有人都面对市场,并且不需要经过批复。比如,我要卖出10万台新产品,从开模具到投资,所有的事情由员工自己决定,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用打多个报告,也不用走多层手续。当然,如果这10万台最后达到了目标,员工会有增值,如果达不到,所有的投入、亏损的部分包括不良品,都由员工自己填补承担。
每个员工的价值,体现在他为用户创造的价值上。海尔并购了美国GE家电、日本三洋、意大利的Candy等企业,这些都是大型家电厂。目前海尔并购最大的企业就是GE,它在美国有12000多名员工。兼并前,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非常差,我去看了以后,发现这家企业最大的问题不是人数多,而是体制问题。
GE是一家老企业,原来很有钱,但企业的激励机制可能还不如中国的一些大型国企。他们规定每18个月有一次涨薪机会,而且他们的福利竟然有一百五十多项。如果一个人工不犯错误,15年可以涨10次工资,所以他们的工资非常高。
国际并购有一个七七规律,即在跨国并购中,70%的并购没有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而其中又有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基于此,海尔提出了沙拉式文化。沙拉里可以有不同的蔬菜,不同的水果,这代表了各个国家、各个企业不同的文化,但沙拉酱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在并购中“人单合一”。人就是员工,单就是用户的需求,“人单合一”就是把员工和用户连在一起。海尔和其它企业并购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仍然用原公司的人去管理企业,海尔没有派人介入,但前提条件是,并购企业的领导团队必须接受、运用海尔模式。
我第一次兼并GE时,在全体管理人员会上,有一个管理人员站起来提问。他说:“你们今天收购了我们,以后准备怎么来领导我们?”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海尔曾经口口声声说学习GE的发展模式,GE是海尔的老师,今天能兼并GE,无非是因为海尔是土豪,但海尔没有能力去管理他们,也不够了解他们。
我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在本质上就是错误的。今天海尔兼并GE,我既不是你的领导,也不是你的上级,我只是你的股东,这是我最正确的定位。那么兼并后,我需要他们改变什么呢?GE过去只有顾客,没有用户,只要把产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了目标。GE的员工并不知道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我需要他们改变的就是把所有的顾客变成用户。海尔将GE的员工分成数个面对市场的团队,而不是变成一个整体。采用这种模式后,在去年美国整体家电企业呈负增长的情况下,GE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现在GE公司所有人都非常认同“人单合一”的模式。因为这符合美国人引以为傲的《独立宣言》中的一句话:人人生而平等。美国大企业从来没有实现人人生而平等,CEO就是国王和独裁者;但现在,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美国是股权第一,而海尔是员工第一。
因此,我认为所有企业的领导者都要改变自己的定位,你不是发号施令的国王,你只是仆人领袖。你要给所有的员工创造条件,给所有员工提供服务。14年过去了,现在在国际管理会议上,所有人在说“人单合一”时,都直接用汉字表示,就像“功夫”或者“豆腐”一样,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专有名词。“人单合一”说到底就是让人的价值最大化。
没有增值的团队必须解散
很多企业领导者表示想学习海尔模式。我问他们能否将“三权”即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放下去,他们都说不行。领导者拥有这“三权”便可以控制员工,如果放下,又要怎么控制?其实企业不应该控制员工,而应该让员工自主做事。去科层制是自我颠覆,是创造性破坏。破坏之后,就得重组,包括模式、人的定位、考核、薪酬、组织、职能的重组,也就是将一切经典的管理体制去掉。海尔推出了颠覆性的“三零”概念:用户零距离、企业零延误、流程零签字。
以前一个决策由很多人签字,出了事却找不到负责人;现在海尔废除签字制度,让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差旅费,海尔取消签字,只改成了员工差旅费抵减团队利润。团队的利润如果被抵减了,就减少了可供分享的成果,所以员工出差影响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团队。海尔的差旅费开支向来很高,但第一年实行免签制度后,差旅费整体就减少了三分之二。
当然,流程零签字的前提就是用户零距离、体验零延误。没有用户的价值,零签字可能会让局面变得更乱。过去我们的薪酬结构使用IBM的宽带薪酬,根据每个员工的经历、资历、技能、所在岗位定酬,再逐步升迁。它把每个员工变成一个静态的人。海尔制定了一个增值分享下的智能合约。有了增值你可以分享,没有增值你必须离开,或者你所在的这个团队必须解散。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海尔的企业文化只有四个字:自以为非。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有的企业都不能说自己成功,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踏上了时代的节拍。你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永远踏准时代的节拍。所以企业随时都有可能被时代淘汰,因此不能只满足于现状。企业一般拥有核心竞争力后,就会不停地顺着原路走下去,只是在规模上做大。这样做,早晚有一天会被自己颠覆。
现在的企业大多都是一元企业。二元企业,也就是同时追求两个不同目标的企业,做起来很难。企业怎么同时追求两个不同的目标呢?必须具有动态能力,即企业要具备不断更新核心竞争力的能力,而现在的企业往往都只有静态能力。
我在海尔创业35年,从事管理40年,见过了无数个风云的企业、人物瞬间消失,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做企业,除了需要韧性,耐得住寂寞,还要会反思。
工业4.0的核心——不入库率
通过三个国际组织认定的全球工业4.0的标准是德国人提出的概念,最后却是由海尔主导其大规模定制。为什么呢?海尔有一个指标——不入库率,我认为这个指标才真正体现了工业4.0的核心。
现在海尔产品的不入库率可以达到70%,也就是说根据用户的体验,我创造了这个产品,做出之后不进仓库,直接进入用户家。21世纪企业的竞争力是什么?就是看谁的终身用户最多。每个企业都要思考一个问题,现在是否已经踏进了时代的节拍,发展战略是否与时代相符合?如果不符合,管理再好也是为零。现在全球处于复杂经济中,不均衡、不对称、不确定性是常态。在这个行业做到最好,引进了最好的设备,招到了最好的人才,就一定是最好的企业吗?未必,因为很多东西不可预测。所以应对复杂经济,要靠自组织。自组织可以做到自我增强,进入正反馈循环,形成一个良好生态。
詹姆斯·卡斯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中说到,世界上有两种游戏,有限的游戏和无限的游戏。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现在的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要成为第一,这就是以取胜为目的,是有限的游戏;而不断为用户提供最佳个性化体验就是无限游戏。它相当于是一个热带雨林,自己产生新物种,无法重复,也很难模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模仿西方的。第一次是福特制,流水线。第二次是丰田式的精细管理。但是物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应该创变出可以引领时代的模式。物联网创始者阿什顿认为在2019年或2020年,物联网模式会被引爆,目前好像还没有看到这个迹象。希望中国企业能第一个打破现有的规则和边界,创造一个引领世界的物联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