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3年5月底募集的第一支2千万美元的基金,之后就开始投资,到现在已经有25年。我一直跟别人说,我是“90后”,因为我是1991年11月6日加入的IDG。在加入IDG之前,我在波士顿一本叫《电子导报》的杂志社里工作,专门跑硅谷。
当时在硅谷,有很多生产半导体元器件的公司。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什么叫VC(风险投资),那个时候我们杂志还办了一个专栏,是写亚太地区的风险投资。
1991年,我回国了,彼时国内还不知道什么叫VC。我本科是在湖南大学读的,我的同学有很多在深圳,他们想创业,我说你们去找VC吧,但大家都不知道VC是干什么的。
我那个时候回国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想办更多的专业杂志,把硅谷128公路那些成功的信息介绍到国内来。第二个是想做VC,IDG麦戈文董事长跟我一谈,一拍即合,我就加入了IDG,回国来就做这两件事。
情怀与理性
现在有个说法,赔钱的生意不少是因为只讲情怀的缘故。我现在还碰到很多的人,你要是做公益和慈善,就说你很有情怀。
作为以赚钱为目的基金,绝对不会因为情怀而去投资;作为一个职业投资人,其实情怀和你的投资是两回事,如果一个人是为了情怀而投资的话,我觉得最好是在政府基金工作,不要在一个私营基金里面工作。
我觉得现在出现了一个误区,很多人都觉得投早期都可能是情怀,但我认为做任何一件事还是要有情怀。就像我当年回国的时候,我跟麦先生去谈,想做杂志。后来我想做VC,我之前从来没有做过,他还是投资了我,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情怀。
因为这个情怀,更多的是你大概有一个方向,然后感染了给你钱的人。所以我觉得情怀和商业是不矛盾的。只是在评估项目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对市场、对产品做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投资中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就是投资的本质是一个理性的决策,所以在理性决策中,你的情绪化到底扮演不扮演一个角色,或者扮演一个角色到什么样的程度?我觉得这其实是任何一个职业投资,包括风险投资每天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从本质上来讲,投资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你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管理LP(有限合伙人)的钱,LP投你不是投情怀,是为了赚钱。你的履约责任是要赚钱,而不是投情怀。每个人都不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理性,可能我们在选择一个投资方向时,比如我是环保主义者,我就很自然地对环保和教育的这些行业有偏向。
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人,实际上在我们考虑每个项目标准的时候,都不应该降低标准。我们对项目的选择有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如果一个项目符合你的情怀,但是你知道投进去以后一定会赔钱,你投还是不投?我觉得这是现实存在的抉择。作为一个职业投资人,在做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把情绪化的东西摒弃。
投资人的终极目标
巴菲特今年80多岁了,投资这个职业是越老越值钱 ,不像运动,也不像媒体,媒体人老珠黄就不值钱了。做投资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干得很久,就像运动中的高尔夫一样,打到80岁都可以,其实不需要退休。
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想要做百年老店,从92年开始算,我们做了25年,还有75年要走。我肯定不能再干75年,IDG资本有个系统,就是即使公司的主要创始人离开去做别的事情,公司还能运作下去。任何一个公司做到最后,就是一个品牌。今年IDG资本做了IDG全球投资业务的并购,就是延续了IDG的品牌。
首先,我希望有一天我不在了,但是IDG资本还在。
第二, 我希望我们投的项目在很多年以后,当我们都退出了,它们还能够持久,比如百度和腾讯。科技类的公司是极其残酷的,举一个例子来说,微软可能过些年就不存在了,但是比尔盖茨基金还会存在。历史上来看,最没有地位的是商人,活着的时候赚了一些钱,并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可是美国一些企业家,像洛克菲勒和卡耐基,留下的是他们的基金会。
做投资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有敬畏之心 ,要对我们的投资人LP有敬畏之心,对我们投资的公司有敬畏之心,对我们从事的事情要有敬畏之心。现在几乎全中国人民都是投资人, 我觉得当下最大的坑,可能是我们对所从事的行业缺乏敬畏之心。
我一直在说,投资本身就是一个遗憾的行业,为什么呢?投错了,会说当年我为什么投;投对了,会想当年为什么投少了,或者退出太早了。所以我觉得人生千万不要活在遗憾和焦虑之中,对我来讲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每天开心就好。做投资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心态。
对人品的识别是永远存在的一个课题。 我们在行业里做了20多年,比较难的就是看人,人是有隐秘性的东西,有两重性,人又是可变的,所以对于人的识别和判断,仍然是我们投资上很大的一个坑。
投资永远有机会
我刚入行的时候,最牛的公司不是微软,也不是苹果,而是摩托罗拉。所有企业都想做成百年,但其实不现实。现在BAT涉足了各个领域,创业者还有发展的空间吗?尽管大家都在布局,但我坚信,没有任何一个公司能够永远通吃,尤其是技术型的公司。PC的技术是谁发展出来的?是IBM。可是硬件赚钱最多的是因特尔,软件赚钱最多的是微软。IBM的PC业务最后被联想收购了。这也说明,对于大的上市公司而言,即使它拥有一些新技术,但是它的“副业”很难打过别人的“主业”。
所以说,每一代的创业者都有每一代的机会,千万不要把BAT当作永远不可逾越的三座大山。BAT很牛,但他们的国际化路线还可以继续拓展。90%的销售额仍然来自国内,未来要走国际化路线才可以。我认为B2B领域也有很大发展空间,因为B2B其实更容易国际化。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通吃,永远有机会投出下一个BAT级企业。投出下一个BAT、甚至比BAT更牛的公司,这些是我的工作,我的职责所在。
投资人不能唯利是图。另外,出资人的素质也很重要。IDG资本的出资人里面,很多是退休基金和公益基金。出资协议里,除了对回报率有一定要求外,还注明一些领域不能投。比如,我们的美元基金不能投武器、烟草和烈性酒。
也就是说,作为投资人,在追求较高的投资回报的同时,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