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有人说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是免费和快,还有人说互联网商业就是“得丝者得天下”,前不久又有人说现在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所以互联网商业逻辑变了,应该追求效率。不难看出,这些所谓的关于互联网的“商业逻辑”要么是废话,要么是忽悠。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快和高效率,靠补贴和刷单吸引过来的“丝”并不会成为未来贡献真金白银的利润。从几个领域补贴大战的结果来看,补贴停止后,订单量都会急剧下降。互联网思维的唯一好处,是把投资者和对手忽悠进来。等投资者信了给钱了,对手信了烧得没钱了,忽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互联网行业的本质还是要从经济和商业的基本逻辑来找。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存在以下几个趋势。
服务业增长迅速
中国服务行业现在只占GDP的50%,离发达国家70%-80%的比例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现在所谓的实体经济不行,其实是制造业不行,如果把服务业也算成实体经济的话,中国的实体经济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对于企业来说,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将催生更多的细分服务品牌,例如二十年前中国只有一种类型的五星级酒店,现在已经逐步分成了商务型、度假型、精品型等不同的高档酒店。
这个逻辑也适用于互联网服务平台。原来低频的一些服务,也会逐步变成高频,使得细分的服务平台成为可能。例如,一个消费者过去每年才旅游一次,现在每个季度都会有旅游需求。以前可能不会因为每年一次的旅游而下载一个专业的旅游APP,旅游信息通过搜索引擎或者更高频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查询,现在每个季度要出去旅游,就很有可能愿意单独下载一个专业的旅游APP。所以以前一些所谓的“高频”平台所具备的营销规模优势就会被削弱。反之,如果一个大平台的服务和产品太多,会冲淡品牌的品类辨识度。所以无论是腾讯做电商,阿里做外卖,还是美团做旅游都会较难形成品类的品牌认知度。这个现象在更成熟的欧美市场就很明显。各种细分的平台都活得很好,例如外卖有专业的Grubhub,点评有Yelp,团购有Groupon,打车有Uber和LYFT,旅游有Expedia和Priceline。没有跨多项业务成功的例子,即使是Amazon也不能跨出自己的电商领域来做服务业。
这也说明覆盖面过广的APP容易失去自己的个性。看似什么都是,其实又什么都不是。
消费升级
高频伴随着消费升级会催生不同档次的品牌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例如,美国现在的航空公司就已经明显分成了全服务航空公司和廉价航空公司,两类公司都活得很好。当然,高端的品牌必须提供高端的服务,廉价航空公司可以偶尔把客人临时赶下飞机,全服务航空公司就不行。同一个品牌很难服务好不同的客户群,尤其困难的是,让一个低端品牌来服务高端客户。反之,专注服务某个特定客户人群的品牌会更具生命力。
这就需要在做商业的时候保持专注,专注的才是最有长久生命力的。而专业的才能在本领域精耕细作,真正创新及培养人才。可以看到,大而全公司的模仿做法,就是到专业公司去挖人才,短期内非常见效。但是这样没有自己造血功能的企业,对行业的创新和后续人才的培养能有多少贡献呢?没有专业人才的培养,只靠“砸钱、猛、抄得快”,长久来说,这个企业在这个领域又有多少生命力和发展的空间呢?
个性化和社会化
随着服务行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客户现在不仅仅按照消费档次也会按照其他各种维度,例如年龄、职业、兴趣等进一步细分。例如旅游,年轻人会和年轻人一起旅游,老年人和老年人结伴旅游,亲子家庭愿意和其他亲子家庭一起旅游,这就把业务空间留给了很多小众品牌。
总之,中国经济的下个阶段是服务业的黄金期,但还是会遵循成熟市场的发展逻辑。大而全品牌的消费频率优势会被弱化。专注于某一产品或者某一客户群的品牌会更具生命力。同时,也会出现更多的细分品牌,无论是按照档次、年龄,还是其他共同偏好来细分。所以,互联网下半场虽然很难出现巨无霸平台(Super Platform)的机会,但是会不断涌现丰富的创业和创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