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勇气当先驱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从2002年开始的。2001年,中国加入WTO,意味着海外市场将对我们开放,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国市场会逐步地开放。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市场的经营就是一个全球化的经营,要面对国际竞争。
回头看这十五年中国企业国际化、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非常令人惊叹的。经过这十五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世界第一。如果没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我们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可以说,国际化、全球化是支撑中国经济在过去十五年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当然,中国企业国际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特别是初期,TCL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行者,这样说一点都不过分。我们在2003年做了两次跨国并购,分别是并购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和阿卡的手机业务。当年的我们非常风光,我得到法国总统希拉克给我颁授荣誉军团勋章,在央视年度人物中获得了两个奖。但是2005年、2006年,TCL遭遇了很大挑战,直到今天商学院也把这个案例作为不成功的案例给学生讲。但TCL的跨国并购在战略上是成功的,只是在战术上犯了一些错误,整体来讲是成功的,TCL过去十五年的成长足以证明这一点。
实际上,在当时,国际化是中国必然的选择。今天我们再谈中国企业国际化是完全没有争议的,但是在当年,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争议,因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容易被螃蟹咬到。2004年,我在央视获奖时,我的发言非常简短,我说只有有做先烈的勇气才能成为先驱。这句话也很好地阐述了我们后来的国际化道路,我们差一点当了先烈,但我们咬牙挺住了,最后成了先驱。
“国际化”驱动战略
中国企业国际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国际化推动的。另外,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快速提高,我们走出了一条路,就是从帮人设计,到跨国并购,到自己的品牌在海外推广,建立自己的渠道。整个中国企业国际化走的基本上是这条路,这条路就意味着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此外,中国产品的技术能力也在同步提高。如果我们只在中国发展,意味着我们会一直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早期,中国产品被别人认为是低质低价的,今天,虽然还有一些企业和品牌没有完全摆脱低价,但中国的产品一定不是低质的,整个品牌的分布已经走入了中高端。在手机市场,中国品牌占全球市场65%的份额,卖的最好的手机不是苹果,而是中国的手机品牌。2015年,中国的国际发明专利总量排在全球第三位,第一位是美国,第二位日本,我们超过了德国,这说明中国竞争力的提高,中国技术能力的提高。
可见,过去十五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过去三年,TCL一直在推动“双+”转型战略,即“智能+互联网”、“产品+服务”。我们要从一个产品制造公司,向一个全球化的智能产品制造和互联网应用服务企业集团的方向转变。转变的原因很清楚,如果我们继续停留在产品制造的水平,是很难有未来的,所以我们会持续推进“双+”转型战略,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双+”转型依然是我们公司最重要的战略。考虑到国际化的重要性,我们提出了“双+转型+国际化”的双轮驱动战略。
落地供给侧改革靠创新
这几年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改革最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创新。我的理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是通过创新创造新的市场需求,通过产品技术的创新来刺激购买,而不是在原有的、重复建设的产业基础上扩大产量。所以能够让供给侧改革真正落地的,主要是创新驱动。
而创新驱动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不同产业、不同创新驱动的着力点是不一样的,所以要看清、分析清你所处的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如此才能找准你的创新点。同时,你要明白为什么创新,要通过创新来驱动发展,所以你的方向一定不能变。
第二,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在中欧香港论坛,梁锦松先生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香港产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源投入不足。香港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占GDP的0.7%,深圳占4%,TCL也是占4%。企业必须要把足够的资源投入到技术创新当中才有未来,创新需要投入,投入一定会影响当期的业绩,所以企业领导人一定要有远见,不能因为当期的业绩减少就减少投入。
第三,要培养整个团队的能力。创新不但是产品技术的创新,也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近几年,互联网应用快速的发展,传统的商业模式很难和别人竞争。
最后,创新要看到实际的成效。不是为了投入而投入,是要通过投入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技术水平,所以创新一定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获得相应的成果。在宏观上,中国发展很快,中国企业的PCT(专利合作协定)已经排到全球第三,而2015年,TCL在中国企业中PCT专利的申请量也排在了全国第三,只有足够的技术积累才能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这几年我们的业绩和预期有差距,除了经营上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对未来的创新能力投入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