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买什么,什么就涨价,卖什么,什么就跌价,是中国明显转折的一年,也是中国与国际商品交流发生关键性变化的一年。如果说1997年中国是通过商品交易对全球产生影响,那么2004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来影响全球经济,这个阶段的发展使中国排名不断靠前,逐渐成为了有影响的国家。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国际上第一大资源投资国,因此2016年也应该是具有转折性的一年。
这三个阶段恰恰反映了中国由资源稀缺、引进外国产品,到国内市场慢慢发展至饱和状态,再到目前产能过剩以致资本、产品和贸易都需转向国际市场的发展进程。可见,海外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从金融的角度来讲,我认为还得从大格局上去把握海外投资。现在是中国的产品和服务需要向世界延伸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对外进行投资,还需要经济全方位地走向世界。
金融需与实体经济一起走出去
从中国经济发展30年的经验来看,中国的投资必须要有金融相伴。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的外资银行都是随着他们本国国家的实体经济进入中国的,这种举措为这些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是这样,民国初期亦如此。中国当时是半殖民地社会,西方的银行主导了中国市场,外国在中国搞租界,其实也是与金融、政治、经济配套一起进入中国的。所以从主动开放和被动开放的经验来看,金融必须跟着实体经济一起走出去,实体经济才有支撑,才有力量。
但是,中国的银行“走出去”与实体经济海外投资的大趋势还有很多不匹配的地方。要到海外去投资,中国的银行很难融入大项目、大企业、大市场。我们有很多海外分行,主要是提供华人中小企业服务、华人现金兑换服务,目前开始慢慢接触到一些大项目,但仍与全方位配套投资服务差距很大。
海外投资最大的风险是汇率风险。无论是海外收购资源,还是投资办工厂,如果利润汇过来时,利率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投资的收益很可能就赶不上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应该让人民币走出去,让资本走出去,这是中国海外投资的一种必然需求。
在走出去的同时,为了保护国内资本市场的安全,人民币在国际化方面也需要有相应的配套,这是我们现在的战略需求。但是要让这个战略落地,需要我们的金融服务能力跟上。现在全球到处都有我们的银行,可以兑换美元、英镑,但是国际上有哪一家银行是用来服务人民币的?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银行要跟中国的企业走出去,跟中国的海外投资走出去,就需要提供相应的人民币的金融服务。没有这个支撑,人民币很难走向国际,形成以人民币为根基的金融服务体系。这是解决海外投资重大风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
企业应主动推进改革发展
过去,经常有外资银行说中国制度不完善、不规范、不开放、有限制,并提出了很多批评。我们当时跟他们讲,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在逐步解决。但不要等问题解决了再来,那时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因此,从成功的经验来看,只有跟随一个国家改革的步骤,顺应时代发展并推动它的进步,你才能够成功。如果想要等市场发展到完全符合你的要求的时候,可能也就没有机会了。
银行也是这样,一旦走出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也会有被动接受和主动工作两种心态。因此,到国外投资的时候,应该找到这些风险去主动沟通。
在中国银行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与我们来谈政策走向、政策建议、咨询政策最多的不是中资银行,而是外资银行。我们提出意见后,反馈最多的也是外资银行。他们关注我们的政策,建议我们的政策往哪儿走,并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引领,最终来实现他们的发展。而中资银行则一般是提出意见后,想着如何规避。
因此,中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要吸取这些经验教训。要融入当局,影响当局,围绕我们的利益所向,围绕国际趋势,用一种规律性的东西,去影响它、改变它。我们走出去的既是我们的产品,也是我们的投资,更是我们的理念、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成功建设30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