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庆:全球化下半场

2017/07/17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进入博弈期


       过去一年,英国脱欧、意大利公投、特朗普上台,无一例外都在印证着一个新的趋势,一个和我们过去所熟悉、所推崇的趋势完全相反的趋势,就是逆全球化的趋势。确实,新一轮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和变化,特别值得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去思考如何应对、如何应变。


       我始终认为,中国在过去30年里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充分利用全球化找到自己的定位来发展自己,未来也仍将受益于全球化。同时中国也有能力、有实力引领新一轮的全球化,为全球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不同的是,作为全球化的主体,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应该说已经进入到了下半场。我们需要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全球化下半场的特征、风险以及机会,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新的变化。


       跟大家分享一组来自汤森路透的数据:2016年,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交易额达到了2210亿美元,是前一年1090亿美元的2倍,再创历史新高。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企业加快了向海外市场拓展的步伐,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跨境并购的主要国家。2014年到2015年,中国企业的跨境交易金额增长了10倍,2016年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一。


       在并购交易飙升的同时,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主力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民企海外投资量和总额已经超越了国企。在超过10亿美元的大规模海外并购中,民营企业占到了半壁江山,达到60%。


       与此同时,投资领域也愈加多元化,过去多是能源方面的海外并购,而现在能源资源领域的投资占比已经下降到不足20%,第三产业的并购占比在迅速增加,像海尔收购GE家电、万达收购传奇影业、腾讯并购游戏厂商Supercell、联想收购Moto和IBM System X,其中美的以300亿人民币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更是开启了中国企业收购高端制造业之先河。所以事实证明,当下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不仅开拓了新的市场,也在加速自身的转型升级。


       而推动中国企业全球化进入下半场的另一个因素,恰恰就是上文提到的全球新的变数,也就是逆全球化的力量与推进全球化的力量开始进入新的博弈期。


       之所以有逆全球化趋势,这也跟中国和像中国一样的其他国家有关,我们很好地利用了全球化进程,找准定位,快速发展,从而对全球经济秩序造成了巨大冲击。


       当下的博弈和不确定性,恰恰给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充当先锋,成为新的全球化领头羊的机会。这两年我们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银建立亚投行,成立金砖国家银行等,跟沿线国家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也为我们进一步把握引领全球化的机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更是如此,逆全球化的趋势反而会给我们的全球化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曾经率先靠经济一体化发展起来的日本、德国等外向型国家,在逆全球化抬头的今天,反倒成了首当其冲被影响最大、最早的经济体。特朗普锁国的政策已经针对德国、日本进行了制裁,这些市场的企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反而给了中国企业利用资本优势、制造优势来进行全球资源整合的机遇。


十字路口下的中国经济


       但是在充满机遇的全球化的情况下,光靠国家投入资源,企业奋发图强是不够的。中国市场也同样需要进一步“全球化”。


       上一轮的全球化让中国经济进入了世界经济的“朋友圈”,不仅如此,中国加入WTO,也开始被朋友们倒逼着改变自己的游戏规则,加快了内部改革。WTO的规则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则,我们按照WTO规则修改了3000多条法律法规,带动了不少改革举措,这对中国过去这些年的飞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和很多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中国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


       在全球化下半场,全球治理的框架、全球贸易的游戏规则也都在发生剧变。对中国来说,我们不仅需要更加积极地走出去,参与甚至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必须加快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让外资能够更加顺畅的走进来,打破行业垄断,打破国企垄断,更好的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从而让国际市场承认我们市场经济的地位,为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的完美对接提供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总结起来,我认为中国经济、中国市场的全球化需要在下面一些方面予以关注,最好是能拿出解决方案。


       首先,当然是进一步开放市场。过去中国依靠自己的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成本优势吸引了不少外资,中国市场的开放和外资的进入,为中国成长为“世界的工厂”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这些要素成本、比较优势的减弱,我们的很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领域不再是外资青睐的香饽饽,甚至很多外资企业都把工厂从中国转移到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成本更低的国家。而在服务、金融、能源、通信等市场,我们的市场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甚至是闭门锁户久不开。


       其实中国已经告别了低成本发展的阶段,这个趋势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与其盯着优势不在的低端制造紧锁,不如开放,放开准入限制,这样可以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来吸引投资,还可以让国内企业在多元化的跑道上对标全球一流企业,倒逼垄断行业改革,倒逼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从而更有进取心去成长,去国际化,去全球化。


       其次,市场更开放的同时还要推动中国经济更加市场化。过去中国经济由政府主导,国有经济竞争不完全、不充分,政府的行政干预也很大程度的导致政府、市场边界不清。很多行业内,政府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在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时候被吐槽,中国企业如果不能真正靠着市场经济来取胜,也是很难真正的做到国际化、全球化的。当然对于外资来讲,中国市场吸引力也会下降。所以,政府需要创造更加市场化的环境,让各类企业,尤其民营企业,可以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近期,我们看到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我们当然希望步子能更大一些,走得更坚决一些。


       当然光靠民营企业的发展还不够,还需要打造一批有规模、有信誉的全球化的大品牌、大企业。全球化的主攻手还得是大品牌、大企业,只有大企业才能让全球资源的利用效果达到最高,才能具备与其他跨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综合实力,他们才是中国市场全球化的主力军。所以,我们的政府应该支持、领导企业踏踏实实的练内功,打造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企业一争高下。


       一旦企业进入全球化角逐的战场,综合实力就成了必杀技,没有本土市场的坚强后盾、良好保障,是很难取胜的。政府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帮助企业提升能力。


       最近福耀玻璃的曹德旺董事长成了网红,他在美国投资,算了细账,做了中美两国生产制造的对比。结论是除了人工成本中国低于美国之外,水、电、天然气都是美国更便宜,尤其是中国税负比美国高了不少。曹先生这笔账引起了很多企业家的共鸣,引起了业界的热议。


       事实上,近些年中国市场除了人工成本大幅成长以外,其他的生产要素,像房价、电价、水价、油价、流通环境的成本的确都在大幅上升。而政府税收、政府基金、社保缴费以及其他几百项的收费也都理所当然地推高了企业经营的成本。


       此外,我们的税收结构也有不尽合理之处,像把消费税完全以增值税的形式转嫁给企业,并由企业预先扣缴,导致消费税在企业内累积,占用企业资金。高达17%的增值税,也是各国增值税中相对比较高的,导致我们整个宏观税负接近40%,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自带“高冷”范儿。


       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既是企业方面的竞争,也是经济体制层面或者是政府层面的竞争。这就要求政府发展改革,减少税负,为企业松绑。当然,要实现税负的减少,没有政府的政策也是无法实现的。


       总的来说,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球化,如今全球化下半场对中国和中国企业来说依然是机会大于挑战,尤其是美国等国家的逆全球化趋势,给了我们成为全球化、国际化引领者新的机会。


       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大胆地走出去,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将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推动国际、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打造真正能够驾驭国际市场的成熟经济体系,锻造出一批真正有实力、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