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正如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些要求,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并在全球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
回顾历史,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同时期相继提出并逐步得到广泛认同的理念。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许多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和其他气候异常现象,特别是1968—1973年,非洲一些地区出现大旱,造成数十万人死亡,该事件引起全球对气候问题的关注。
1972年,由世界的一批杰出学者组成的国际性民间学术沙龙组织——罗马俱乐部,提出了一个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警告人们片面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有可能危及人类的长远发展,从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几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
1972 年 6 月 5 日— 16 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还通过了《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这一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完整报告。会议不仅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还探讨了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的理念。
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代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做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988年,在科学家和政治家的推动下,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创建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IPCC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至今已发布了6次全面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和理论落实为全球的行动。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总部召开,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在峰会上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同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应采取节能减排行动的硬指标,从而降低因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9月3日批准中国加入《巴黎协定》。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就中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并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11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G20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会上再次强调中国对气候承诺言出必行,将坚定不移加以落实。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对他们在“地球气候物理建模、量化可变性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领域所做的开创性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
最新发布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毋庸置疑,人类活动影响已造成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大气圈、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
回顾这些历史事件,从中可以看到人类对如何与地球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认识和努力进程,包括其中的曲折与教训。我们在这里探讨企业 ESG 实践与创新,从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等角度考虑公司价值与社会价值,推动中国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自身核心发展战略,任重而道远,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克服的难点仍很多,让我们共同努力,凝聚共识,以实际行动呵护好我们的美丽家园,以创新方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进程!
(许小峰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