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再创“新”希望

2023/04/28

创业缘起


我出生于1951年,今年已经72岁了,2023年是我创业的第41个年头。我最早开启创业是在1979年末,当时我们兄弟四人一起做音响生意;后来在新津古家村的自留地上建了“育新良种场”,用来养鹌鹑。所谓“育新”,就是培育新的良种,跟焕新的“新”是同一个意思。我们的创业征程就是从“育新良种场”开始的。


通过养鹌鹑,我们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当时鹌鹑养多了以后,我们预测会卖不完,但所有人都不相信。于是我们在行情最旺时发布了相关告示并通过电台播出,后来,鹌鹑的价格瞬间暴跌,很多人都骂我们,但我们确实帮助了这些农民朋友躲过了这场危机。


大约十年后,我们又开始研究饲料配方,并在这个领域收获了创业的第二桶金。现在新希望的饲料销售位居第一,2023年的饲料销售可能会达到3000万吨。我们做饲料生意时,市场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在当时的双轨制下,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国有粮食系统。后者有粮票,买粮可以便宜一半,而我们没有粮票,只能通过市场去买。不过,即便我们买粮的价格很高,最终还是凭借自身的研发技术和优质服务,收获了供不应求的好行情。


善待竞争对手


说到这,我还要感谢竞争对手——泰国正大。泰国正大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它和美国康地公司联办的正大康地公司,当时的饲料卖得非常好。于是,我们开始向它学习怎样卖饲料,很快我们的消费者也排起长龙,生意最火爆时,消费者得提前半个月开票预订饲料。


除了保证产品质量,还得做好企业宣传。当时没有《广告法》,电视台、报纸都不让我们登广告,于是我们开始做墙头广告,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朋友做技术咨询服务。宣传车、大喇叭、在一丈长的红布上刷广告……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干起企业宣传的。


后来得益于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双轨制被取消了,国有粮食系统没有了优势,它们的饲料厂逐渐难以为继;而新希望的市场却非常好,我们开始在全国建工厂。90年代初期,邓小平南巡后,乘着改革的东风,我们开始全国并购,建起了三十几家工厂,这是我们第一次通过并购方式获得企业发展。


随着饲料厂越做越大,彼时的饲料市场供不应求,我们兼并收购了上海马陆镇的一个工厂,第一年投资了大约一两千万元,第二年就全部回本,两年赚了三个工厂。后来我们意识到应该做产业链,于是决定去往全球其他的优秀企业进行考察。1996年10月,我们考察了美国工厂,学习国外企业怎么饲养和屠宰鸡鸭。


由于新希望做得越来越好,新希望和泰国正大终于“短兵相接”,打起了激烈的价格战。但我们并没有成为恶意竞争的对手,说起来,泰国正大还是我的老师。记得当时中央电视台采访谢国民先生,问他:“你在中国的竞争对手是新希望,听说它的增长比你们快,这是为什么?”谢国民先生回答道,“新希望是中国的本土企业,而且新希望人也很勤奋努力,中国的年轻人了不起。”后来他还邀请我去他在泰国的家里吃饭,让我给他们的高管讲讲中国年轻人的创业和管理经验。我们惺惺相惜,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商业伙伴。


迄今为止,我几乎没有遇到恶性的商业竞争对手,几乎没人要整我、告我、害我。所以我吃得下饭、睡得好觉。有人说我显得比较年轻就是因为我入睡快、睡眠好,这和好心态有关。善待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朋友,这一点非常重要。


此外,新希望和六和也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山东是中国最大的农牧生产基地,农业发达,它的养殖业、饲料业、肉食品加工业做得很好。山东最大的企业叫“六和”,当时也是新希望的竞争对手。我们在市场上互相拼斗,后来他们问我能否合作,通过谈判,新希望获得了控股权,全资收购了六和。六和和新希望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为此磨合了五年多,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最终才得以上市,上市后也获得了较好的回报。我们和竞争对手的合作关系处理得非常好。


再造组织生态


我们做饲料、搞养殖,饲料厂越做越大,2021年饲料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于是我们又开始养猪,养猪场建立了现代化的养殖体系。看起来新希望发展得还算顺风顺水,下一步,我们该怎么更好地走下去呢?


2012年,我们在成都体育馆举办了新希望三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当时我们信誓旦旦地提出新希望“市值要过千亿”的目标,结果过了好几年,这个目标还没能实现。过去,新希望一直发展得很顺利,为什么看起来势在必得的千亿目标,却始终过不了?


我们认真研究后,发现了问题所在:


第一,市场变了。原来市场供不应求,现在大家都在竞争;第二,企业体量太大,患上了“大企业病” ;第三,创新不足,科技活力还需要进一步激发。


问题发现了,该怎么解决呢?思来想去,我们决定进行组织大变革。企业的规模很大,员工有好几万人,我们决定,在坚持大格局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创新。


我的女儿刘畅也慢慢长大了,在这之前,她已经以“李天媚”的名字在工厂锻炼过一段时间,在公司工作期间,她一直隐姓埋名,谁都不知道她是我的女儿。我也开始考虑企业传承的问题。


刘畅与互联网的年轻创业者年纪相仿,交流也很多,她提出,新希望应该变革创新,应该在新的格局下,谋求新的发展。我问她,你想怎么做?她告诉我,可以建立创新的合伙人机制,理顺组织和分配体系。此外,面对产业的上游、下游做产业链的延伸,做成生态链。


于是我们就开始行动了,我们做的第一个生态链产业平台是厚生投资,当时我的一个副董事长对此信心满满地提出,用10亿元资金建立一个以投资和资源整合为主的基金,他们在外找到5亿元的外部投资,我再支持他们5亿元,用这支基金共同打造合伙制企业。2022年已经到了十年期限,我算了一下,草根知本平均年化IRR6.7%,而我们自己的企业平均年化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内部收益率)超过25%,其实第一次建立基金没有经验和能力,大家都不愿意投资,这支基金团队原计划找到5亿元的外部投资,最后只找到了1亿元,剩下的9亿元全都是我出的。从结果上看,显然不如我们自己做。


有人会说,我们的尝试失败了,但我认为这是成功,我们锻炼了队伍,熟悉了市场,它就是市场开拓的“前哨”,帮助集团去做上下游的产业研究。以前我们是这个行业的老大,很容易忽略别人,而通过这样的探索,会发现外面竟然还有那么多优秀的年轻人。


基金投资就像 “养猪”,我这么说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这个业态就是这样的:我挑选好的“猪架子”,喂给它好饲料,等它长得很肥再把它卖了,自己拿钱。


但光“养猪”还不行,我们还必须要养“儿子”。我们从中发现有些基因特别好的企业,就把它当成“儿子”来养,现在它们变成我们自己孵化的优势企业,我们控股的同时,也孵化了新的体系。出于一些原因,还有一些好的企业,我们也不太好控股,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我们持有相当的比例就好,这就像“养女儿”。“养女儿”“养儿子”和“养猪”,这三件事我们一块干。研究结果发现,“养猪”的好处是收益来得快;“养女儿”的好处是会产生利益连接,毕竟是“亲生女儿”,“嫁出去”以后,“她”今后经常回来,赚的钱还要孝顺父母;“养儿子”就更不用说了,天天守着“他”,教他数学、语文、投篮,等等,帮助他练得一身本领。


我们就是用这样的逻辑做基金,如今10年过去了,第一期不太赚钱;第二期、第三期都赚钱了,第四期管理的基金超过100亿元。90%的投资人都是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淡马锡甚至中投也是我们的股东,二期、三期的平均年化IRR达到了将近30%,更重要的是,这为我们集团的发展找到了新的道路。


我们看到这条道路走得通,就决定再进一步,发起了第二支产业基金,叫“草根知本”。它为集团的开拓发展去收购、兼并、重组、赋能,我们先种下一棵棵小树苗,等它们长大后变成一片片生态森林。现在草根知本已经孵化了6—7个相关产业链的赛道,估值也超过100亿元,每年收益递增,多数都是由我们自己控股。合伙人的机制就是共同的利益分配,它符合共同富裕的道路。


此外,我们在医疗健康领域也发现了新机会,于是组建了以医疗健康为主的“厚新建投”。我们正在做大豆、玉米的基因研究,希望研发出高蛋白玉米,来填补中国蛋白质资源紧缺的问题,我们还在用基因编辑技术做关于猪、鸡、鸭的产业,效果也很好。虽然我并不懂这些知识,但我们的合伙人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也有一支非常优秀的团队,我们给他赋资金能、品牌能、管理能、信息化能,以及最重要的文化能。跟我们合作以后,他的成长速度比别人快了3倍,他的企业很快就成为了头部企业,这就是共享价值和利益,这就是创新。


所谓“分享”,就是用新的生态、新的机制、新的方式来孵化一些新兴的行业,帮助它们快速成长。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新希望乳业从内部分裂出来,将它与外部资源整合成上市公司。目前,新希望乳业在中国乳业行业内,市赢利、市净利都是最高的;2021年新希望服务在香港上市;2022年,华融化学上市……我们的同事告诉我,他们有信心在未来5—10年时间内,平均每年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孵化出由自己控股的上市公司。


除了在国内做的这些创新尝试,我们也加快了国际投资的步伐。新希望乳业作为最大股东,成立了澳大利亚鲜奶控股有限公司,它也是澳洲规模最大、产能最高、技术含量第一的公司。现在,我们是澳大利亚养奶牛养得最多的、最好的公司。中国制造、中国企业、中国农业没有给中国人丢脸。


在澳大利亚,我们有3000—4000名当地员工,从CEO、财务总监、销售总监到单组长管理,几乎都是外国人。包括肉牛产业在内的澳大利亚几大产业,2023年的销售额可能会超过25亿美元,新希望已经成为位于全球前列的牛肉加工企业和乳制品企业。在澳洲市场,我们的跑山鸡、宠物食品销量也是第一。除了澳洲,我们在新西兰、美国等地都有投资。虽然我几乎一句英文都听不懂,但这并不妨碍新希望开拓国际化业务。


践行社会责任


企业越做越大,也不能忘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我们要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993年,我联合10位民营企业家发起了光彩扶贫事业,如今,光彩扶贫事业已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主要力量。我在光彩事业中,投资超过50亿元,其中,直接捐赠超过10亿元,我因此也被授予“全国扶贫攻坚奖奉献奖”。


在光彩事业发起后的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第一个精准扶贫的项目放在了凉山州,我们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工厂,成功举办“新希望凉山州精准扶贫首批代养生猪出栏仪式”,给贫困农民、牧民赠送乳猪饲料,让他们去养猪。


在扶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国家又提出“乡村振兴”。在全国工商联农业农村部的支持推动下,新希望联合10家民营企业向全国民营企业发起“万企兴万村”活动,新希望集团义务培训10万个新型农民,并在四川、广西、贵州、山东、浙江等地义务建立了多个培训学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民朋友科学养猪、养鸡、种玉米、水稻和水果等。


但我们发现,想要建成高质量的乡村,发挥村长、村支书的作用是关键。于是,我们和北大联合建立了一个北大国发院乡村振兴村长班,2021年第一期培训了50多人,2022年第二期培训了120多人,我们希望五年内至少培训出500个村长、村支书。


作为农牧企业,我想,如果新希望能节约1%的粮食,那就等于节约了 30万吨粮食,这也意味着节约了70万亩粮田的产量。但只有新希望一家企业的力量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联合了20家企业一起节粮,保证中国人牢牢地端住饭碗。这件事很有意义,我们也一直在坚持做。


一直以来,新希望都是社会责任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企业自然要发展,但也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情怀里,最重要的是推动共同富裕。我们要与员工和管理者、与产业上下游、与客户和农民朋友担当共享。


结语


从1982年至今,新希望集团已经成立40年了。2023年是新希望的第41年,为此中信出版社帮我们出了一本书——《焕新:刘永好和新希望的40年》。这本书讲的是我和民营企业新希望这40年走过的点点滴滴。书里记录了我们走过的路、爬过的坡和掉过的坎儿,有很多成功和高兴的事儿,但也有很多掉到冰窟窿里的难受、困难和问题,如果年轻的创业者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或许就是此次商业心灵分享的价值所在。


经常有人问我:永好,你怎么会四十年都不倒?新希望为什么能够基业长青?我说:“答案其实很简单,保持感恩之心,离成功最近。”


“感恩常在”是新希望集团最核心的企业文化。感恩我们的员工,感恩时代,感恩政府,感恩人民群众。最后,感恩消费者,如果没有他们的消费需求,就没有新希望的今天。



刘永好|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