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危机下的川渝大旱思考

2023/01/16

一、从川渝夏季高温看气候危机


2022年夏季,我国气候总体高温雨少,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平均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少。但降水空间差异明显,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辽河和海河流域降水量明显偏多,太湖和长江流域明显偏少,四川和西藏为历史最少,重庆为第二少。夏季高温极端性显著,366个国家气象站(占全国总站数15.1%)日最高气温持平或突破历史极值。此外,2022年夏季的高温明显集中在南方长江流域。


2022年夏季旱情异常严重。在重庆,高温导致66条河流断流、25座水库干涸。盛夏乃至入秋后,全国气象观测高温前十名中,重庆占7个,被誉为“重庆后花园”的北碚区,以45℃气温位居榜首。


夏季持续高温加之连续无雨的20多天里,流经重庆主城区的嘉陵江水位明显降低,因此很多网友都戏称嘉陵江是“先干为敬”。后面有长江、嘉陵江流域的图片,可以看到农田龟裂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刚刚经历了也许是此生最热的夏天。从四川盆地到上海入海口,长江流域几乎全段经受了这场酷暑的煎熬。


对于上海而言,影响是整个夏天几乎无法进行户外活动,由于城市湿度大,即便是深夜,户外依然闷热。


在其他地方,例如高度依赖水电供应的四川、云南和江苏,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限电措施。川渝持续干旱,四川多地间断性停电,重庆巴南区、北碚区接连发生山火。长江流域河流、湖泊“汛期反枯”,城市电力告急、航运阻隔、农牧渔业受损。


在重庆主城区,干旱前郁郁葱葱的城市植被和城市天际线相映成辉,但是受干旱影响以后,部分城区的一些植物枯萎死亡,形成比较萧条的景观。


“热射病”成为夏日疾病新的代名词,对于不忍心开空调的老人、工作环境酷热的职工来说,“热死”不再是夸张的修辞。


二、长江流域持续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长江流域“汛期反枯”的情况比较少见,但在2022年夏季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不仅对长江干支流沿岸的农业、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造成影响,还对鄱阳湖、洞庭湖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影响。


极端干旱会直接导致一些河流、湖泊干涸,广泛分布于流域面上的众多水塘系统过早干涸,比如巢湖流域的那些“当家塘”。由于干旱,水文连通断裂,树木等植物枯萎,将减少河湖淡水生物群落的丰富性,对流域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



持续干旱直接造成受旱区部分动植物死亡。比如生活在河湖边岸、浅水区域的动植物。由于水面大量减少,导致以藻类为食的无脊椎动物减少,而它们又是鸟类和鱼类的食物,使得水生食物网结构受损。以植物为食,或以植物群落作为栖息、庇护场所的动物,生存环境受影响,种群活力下降甚至死亡,从而干扰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干旱对湿地造成的威胁和不利影响是非常直接的,毕竟有水才有湿地。全球95%的白鹤会在鄱阳湖区越冬,前年我曾去过江西南昌的五星白鹤保护小区,大量白鹤集中在这里,被称为“人类距离白鹤最近的地方”。但我从网上得知,那里的浅水沼泽区域已经变成干裂的土地。白鹤保护小区内人工种植了几百亩藕,是专为白鹤准备的食物,但由于高温干旱少雨,2022年白鹤的食物受到了很大影响。


按照正常水文节律,6—8月份应该是鄱阳湖丰水期,最大水体面积可达3300平方公里,而2022年在高温少雨的反常气象影响下,鄱阳湖水体面积不足600平方公里,在夏季的40天里缩减了69%。


鄱阳湖是一个由水、草(植物)、鱼(水生动物)、鸟、人与湖组成的“自然—社会”复合型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鄱阳湖是一个季节性湖泊,每年4-9月上旬是丰水期,9月中下旬开始退水,到来年1月则进入枯水期。这样周期性的节律变化,孕育了湖泊及湖周所有生物。


但是在2019年10月,由于连日少雨、鄱阳湖水位退得太快,江西境内71个县(市、区)出现旱情;2021年,鄱阳湖出现春夏连旱;2022年又出现了夏秋连旱,水量缩减,湖中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变少。


鄱阳湖是白鹤、白鹳等珍稀水禽的重要越冬地,而它之所以能成为冬候鸟越冬栖息地,主要是因为枯水期时的水位下降,易于取食。鄱阳湖底并不是平整的土地,有些地方存在浅水洼地和湖中湖。秋冬季节水位下降,鄱阳湖露出上百个浅水洼地,被称为秋子湖。秋子湖可储存汛期洪水,有利于防汛;秋冬季时,秋子湖可储存一部分水,缓解干旱,具有调节洪水和干旱的功能。


每年9月下旬,鄱阳湖水位下降,但因秋子湖的存在,水位下降速度并不快,在此过程中,鸟类可以捕食水中的鱼虾螺蚌;湖滩植被渐次发芽、生长,植物嫩芽会为雁鸭类提供食物,而一些水生植物的地下块茎又会为白鹤、天鹅和鸿雁等提供食物。


因此,鄱阳湖枯水期水位逐渐降低,对鸟儿便利取食来说并不是坏事。但如果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在湖水下降过程中,植物就会开始发芽生长,等到冬候鸟来到鄱阳湖,植物已纤维化变老,就可能满足不了冬候鸟的需求。其次,旱季提前到来,还会导致原先的湿地、洲滩干涸,甚至干裂变硬,无法为候鸟提供食物。


虽然南方水系发达,河流跨越多个省份,水量充沛,但正因如此,遇到干旱气候时,水生态系统可能更为脆弱。因为与北方黄河流域、海河流域不同,长久以来,长江流域的用水模式、产业结构是建立在南方湿润气候的条件下,对洪涝灾害的防范应对更多一些,对旱情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所以,面对干旱,南方受到的影响也许要更大。


三、长江流域持续干旱的挑战


“嘉陵江:先‘干’为敬”这个颇具噱头的新闻话题,其实是在向大家传递一个严肃信息:气候危机已然降临。


每年7、8月份通常是长江流域的主汛期,但2022年夏季的严重旱情历史同期罕见。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副热带高压非常强盛,但根本原因还是全球气候变暖。


2021年,上万名科学家联合发布警告:地球在逼近甚至已经越过气候临界点。“全球变暖”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词语,它从来不只是气温升高的问题,它导致的远不只是一次停电、一次死亡、一场山火、一场干旱、一次灾难,而是一连串无法停止、无人幸免的现实版系列灾难片。


长江流域这场酷暑到底是一次偶发的极端天气,还是一种新常态?这样的酷热以后会不会更加严重?也许,未来我们的后代每个夏天都将在极端高温的煎熬中度过,不再经历浪漫的盛夏,很遗憾,这不是危言耸听。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北极与北回归线温差加大,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的对流循环就会被持续压抑,被巨大的副热带高压持续统治的区域,形成漫长到延续整个夏季的酷暑。这是你可以忍受的生活吗?或者说,这是生命可以忍受的吗?


气候危机就像是对人类的一次大考,它也让全人类的命运紧紧相连,因为我们不可能剔除一部分人任由他们自生自灭,或者切断与他们的关系。越是采取对抗与不信任,气候问题恶化就越迅速。我们必须放弃温水煮青蛙的短视和锱铢必较的精细算计,才有利于解决问题。



(袁兴中|重庆大学教授、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