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疫苗和特效药品出现之前,隔离和增强自身免疫力是我们应对疫情的必要之举,但隔离又不可避免地会阻断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致使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被迫停顿甚至中断。在此背景下,全球的供应链体系正遭遇重新洗牌,而我们也将看到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中国与世界。
全球供应链布局将发生重大调整
当今的国际格局、世界秩序和全球产业布局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冲突的时代。各种力量的冲突对抗,使我想起了1870年-1913年全球化中断后那种动荡无序的国际环境。周期性、结构性和战略性脱钩正威胁着大国的战略竞争。全球化系统性风险显著上升,逆全球化和再全球化成为并存的相反趋势。
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等关键环节的链接,也因安全因素泛化而明显受阻。主要发达国家正酝酿有关全球的“规则变局”,全球供应链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急剧衰退。这严重打击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信心。再加上孤立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国际经贸冲突可能再次升级,加速全球化倒退和收缩,甚至会加快逆全球化进程。疫情结束后,世界各国将做出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供应链全球布局的调整。
全球供应链改革的十大关键变量
第一,世界各国将大幅提升对供应链安全性的重视度。安全因素将成为各国供应链等链条的关键变量。疫情使各国认识到,本国产业链参与国际供需分工的体系越深,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大。技术和产业的复杂性越高、链条越长,其对全球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依赖程度就越大。
第二,世界大国将显著加强供应链的“国家干预”能力。以美国和法国为例。美国特朗普政府紧急启动《国防生产法案》,力保战略物资生产本土化;法国拟考虑动用国有化等干预措施保护受威胁大型企业或重要经济资产;其他国家也可能会启动相关干预措施。这些临时性的措施很可能被长期化和制度化。供应链最终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干预的影响。
第三,大国将重构国家科技的供应链体系,强化其在全球的科技主导力。疫情之后,大国可能会不断加强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开发和实验研究的公共领域的管制,一些企业也会在科技、投资、贸易领域采取保护主义策略。这可能会导致全球产业链发生科技竞争,引发脱钩风险。
第四,国际大三角将加快调整分工格局。此前,美国和欧洲给全球提供市场和技术,东亚给全球提供制造和人力资源,中东和非洲给全球提供能源和资源。当前,大三角的格局正出现分化,美国也开始强调保护主义,三者都在蚕食对方的优势领域。这也将加快未来供应链的发展趋于本地化的趋势。
第五,全球供应链将呈现更加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大国的供应链可能更倾向于自给自足,小国的供应链则趋向于本地化。亚洲推动的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最大的特点是包容。所有经济体都可以参与其中,呵护了地区的多样性。这一点欧美等国与亚洲仍有差异。事实上,建立包容的区域贸易协定和地区的开放主义,对亚洲的产业布局至关重要。
第六,制造业的本土化和服务业的全球化将出现深度融合。服务业尤其是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全球化趋势将快速发展。此前来华投资的FDI(国际直接投资)中的70%以上是制造业,现在其中的70%以上是服务业。疫情将促使二者深度融合,给制造业和服务业带来新机遇,中国供应链的结构也将因此发生变化。
第七,供应链东移的步伐将明显加快。中国和东亚地区在全球疫情中率先趋于稳定,而欧美等国却仍处在抗疫最困难的阶段。这必然致使欧美等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发生中断,从而加速东亚的增长模式的变化与调整。这种调整从“要素投入增长驱动”转向了“要素生产率增长驱动”,从全球制造加工基地开始转向全球市场,从“以制造业为中心驱动”转化为“以制造服务为双中心驱动”。供应链东移,将使东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第八,全球的供应链将加速缩短,供应链分散化将成为主流趋势。新冠疫情、去全球化和新科技产业革命相互作用,加快推动全球供应链趋于更短、更本地化、更分散化。跨国企业将采用新型贸易的方式推动货物全球化,用商业存在的方式推动服务全球化,用数字技术方式推动技术全球化。全球供应链缩短趋势将进一步加快。
此外,新冠疫情促进了网络会议、网络广交会、网络购物等新业态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制造业与数字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群的深度融合,形成更加分散化、个性化的新型供应链网络。其中,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供应链,满足多样性需求的跨境电商供应链及满足主观体验性消费的虚拟供应链将获得迅猛发展。
第九,医药、健康、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市场成长性最好的科学抗疫供应链网络。该网络将聚焦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力,更加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物流网的应用和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因此也会推动中西医药、健康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加强全球科学、技术和人才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新趋势。疫情之后,医药、健康和人工智能成为人们预期发展最快的三个领域。
第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供应链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将大大减少当地运输时间和贸易成本。疫情蔓延过程中,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地区联合抗疫、合作复工、保障民生,将带动供应链进入拉美、非洲和南亚地区,进一步加强拓展供应链、产业链领域的分工协作。
中国拥有重塑供应链体系的先发优势
上述十大变量昭示着未来全球供应链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我们还应注意三个不确定性的变化。
一是防止我们在科学与技术领域脱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中国要推动更加开放的科学与技术的国际合作。二是防止我们在规则和标准领域脱钩,确保在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更快推动中国与国际高水平规则和标准相衔接。三是防止我们在供应链和产业链接领域脱钩,要形成基于自主可控的,更加紧密的区域内、产业内和产品内更高层次的分工合作链接。
疫情之后,各国之间的经贸活动是更加开放还是更加保护?是更多干预还是更多放任?是更加全球化还是趋向本地化?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经济的驱动力之中,这种基于外部干预的结构性因素也会影响全球的供应链发展方向。
从中国自身来看,中国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与此同时,在科学抗疫基础上,中国也要稳定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加速对接全球生产体系。
从疫情角度来看,疫情越稳定的地方,其产业链、价值链就会恢复得越快。此次疫情彰显了中国在供应链中的快速恢复力。这在重塑全球供应链体系中优势明显。
总体而言,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是内生特点,绿色发展是普遍形态,开放发展是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是根本目的。这些都将成为重塑全球供应链合作网络的发展理念和合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