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

2019/09/30
改革开放四十年科技自主创新的实践
由于技术起点低,又要面对技术封锁、跨国公司垄断等国际环境,我国的科技创新内在缺少基础,外在缺少共享,因此要实现国家的科技现代化和经济安全,只能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道路。

我国科技创新所面临的大背景,决定了我国自主创新体现为被动自主创新和主动自主创新两种形式。

被动型的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在被封锁和被控制领域所进行的科技创新,是迫不得已和无条件的,通常布局在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战略性关键领域,无法通过国际技术转移或合作获得。被动型的自主创新是没有选择、必须开展的创新,需要举全国之力开展,例如大飞机、舰艇用燃气轮机、高端芯片等。

主动型的自主创新是有条件的,一般是在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具备一定承接能力(资金、人才、技术、配套、承接能力等)时才能有效开展,是市场化的技术创新。实践表明,不具备能力条件就难以实现完全的自主创新。但是,如果具备能力而不主动开展自主创新,仅仅依托引进技术来实现既得经济效益,则会被跨国公司永远控制在“微笑曲线”的低端;或者虽然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跨国公司也可以给我们稍高一级水平的技术。如果我们不主动消化吸收技术,而是亦步亦趋,则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望尘莫及。例如,工业重型燃气轮机可市场化部分的低级别产品的技术获得,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些作为垄断技术不断升级换代的领域,正是我们可以开展引进消化吸收、主动再创新的可行领域。

在效率、效益比较有利的条件下,我国企业自主选择的自主创新,是面向市场进行的自主创新。

开展自主创新应关注的问题
实践证明,旨在打破封锁的被动型的自主创新和面向市场的主动型的自主创新,需要遵循不同的实践机制。

打破封锁的被动型的自主创新需要举国之力,政府决策、企业实施。面向市场的主动型的自主创新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主体为核心来决策的自主创新。在实践中应把握其特点。

自主创新不是封闭创新。封闭式的自主创新成本高、技术探索难度大、周期长,难以有效赶超。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开展开放式的自主创新。被动型的自主创新也应尽量通过可行环节的开放创新来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走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之路,可提高自主创新的技术起点、缩短自主创新周期、降低自主创新成本。但是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一定不能对引进技术完全依赖,否则就会被控制。

首先,自主创新要把握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自主创新的成功,不仅是品牌的拥有,更主要的是要注重把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只有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资金、人才、技术、配套、承接能力等)开展自主创新,才能够真正实现完全的自主创新。如果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去开展自主创新,即使是购买、请外援、授权经营,也难以实现通过消化吸收来掌握核心技术并培育出对核心技术的再创新能力。若干实践实例反映出,在条件不完全具备时,通过购买拥有知识产权获得某种技术,即使有自主品牌,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如果没有培育出自主创新能力,也难以实现长远发展。

例如,华晨汽车在创建“中华”自主品牌的过程中,前期通过委托设计、全球采购的开放式创新,拥有了一个高起点。但是,后期因开展自主创新的条件不充分、管理问题等原因,没有强化消化吸收环节,没有培育出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能力,导致“中华”品牌的后续发展失去了重要支撑。可见,绝不是拥有了品牌和知识产权就拥有了自主创新能力,只有条件(资金、人才、技术、配套、承接能力等)充分具备才是实现消化吸收并培育自主研发能力的基础。这是实现更新换代发展的必要条件。广汽集团的自主创新在时机选择上,对条件的具备性考虑得比较充分,因此后期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再创新方面就更加主动。

其次,自主创新要充分考虑国际科技创新环境复杂性。我国在大飞机领域的运十搁浅、与麦道合作方案失败等事实提醒了我们,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买不来、换不来,开展自主创新荆棘万重。即使在自主创新已经成功的领域,成果和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也会被设置重重壁垒,使之难以通过实现市场最大化的方式来获得收益,从而难以提高研发投入继续发展。我国商用大飞机的成功研制和试飞等实践充分说明,在我国,政府主导、举国之力是能够突破封锁办成大事的;我们的市场承接能力也将会让我们的企业具有研发投入的来源。这正是我国被动型的自主创新、自力更生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

第三,自主创新要选择主动型自主创新的开放内容和领域。开展主动型的自主创新,应通过效率、效益比较原则选择开放的内容和领域。开展开放创新应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实际工作中要协调好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协同而不是依赖,依赖就相当于选择了被控制。我国半导体芯片行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已深刻反映出这种情况。
我国科技开放创新的经验教训
实践表明,开放创新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为自主创新积累了能力和资源。开放创新的有效运用,可以提升自主创新的起点,为自主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开放创新为自主创新积累能力和资源。我们在调研自主创新比较成功的广汽集团时发现,广汽集团自主品牌的创立,是建立在开放创新的基础上,选择关键的时点进行的;而这个时点是与条件资源的具备情况相对应的。自1997年广汽集团成立以来,特别是广本投产以来,通过六、七年的发展,资本、人才、技术、管理、市场经验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全球化进入资源共享与资源有偿使用阶段,相对开放的外部环境也为自主品牌的创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有相应的资金供给,可以从开放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化。

开放创新的有效运用,可以提升自主创新的起点,为自主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广汽集团自主创新打造“传祺”品牌的技术起点是借鉴参考通过开放创新主动选择引进的“阿尔法·罗密欧”车型相关技术及设计,并采用“阿尔法·罗密欧166”车型(B级车)底盘。广汽集团在介绍自主创新工作时提到:“传祺”有两种技术来自国外,一是底盘系统里的悬挂系统,二是发动机系统。在引进这两种技术之后,广汽集团进行了超过500项产品技术的二次开发,以更适应中国市场。这样做,不仅融入了广汽集团对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独特支持,而且是在高起点之上,通过消化吸收形成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再开发出自己的产品的成功实践。

可见,广汽集团的自主创新,不仅是坚持把握技术自主发展的主动权,把培育、发展自己的技术能力、研发能力作为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且坚持了自主创新方向,把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协同起来,使开放创新为自主创新服务。这是实现完全自主创新的有效实践,证明了开放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方式,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开放创新带来的经验教训。首先,开放创新不能培育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可能走上完全的自主创新之路。

外资企业全球战略的中国市场定位,往往将中国企业定位于价值链低端,使得中国企业缺乏对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动力;而研发团队服从于企业的全球战略,较少开展核心技术或先进技术的自主研发,难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以燃气轮机为例,不少外国投资企业争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发人力资源,人才流失导致我国整个行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缺失。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受到很大的影响。

其次,在开放创新中,只有积极培育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把握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才能获得财富分配主动权和高附加值财富分配权。

引进技术、授权技术只能获得低附加值财富;而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不仅能够获得国际分工中财富分配的主动权,还可以直接改变市场对财富分配的预期。例如,紫光集团自主创新的成功开展,使我国自主芯片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高通和美光等国外芯片大企业的股价出现被打压的情况,说明现在的市场占有率能够改变资本市场对未来财富分配的预期。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获得的是过去的财富,以此推出自主产品占领市场获得的是现在的财富,这些决定着资本市场对未来财富分配的预期,拥有知识产权可以赢得未来财富分配的主动权。

此外,不能消化吸收的低水平开放创新不宜提倡。

由于我国面临特殊的国际环境和相对有限的科技资源,我国的开放创新只能获得制造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上低端的技术和价值,如非核心技术产品、生产加工或组装等,难以进入技术专利、品牌价值、核心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区域,前沿技术、先进技术被封锁。如果一个企业仅仅满足于能够完成某个产品的制造,获得一个阶段稳定的收益,不去开展自主创新,不承担自主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就难以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并实现自主发展,最终甚至会丧失生存能力,被市场所淘汰。

同时,要慎重判断技术发展前景和方向,避免误判影响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创新能力建设。

在过去开放创新的实践中,由于经济利益驱动以及考核标准偏向于规模数量,各地出现低水平重复引进,引进产品/设备多于引进技术专利、技术创意和技术开发人才的现象。当前,全球科技进步加快了技术更迭,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要特别注意对颠覆性技术发展前景作出慎重的判断,尽量避免因追求近期利益而导致技术发展方向上的误判。这种误判会影响科技投入资源的分配,从而影响企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创新能力的建设。我国曾经引进的磁带录相技术很快被CD录像技术淘汰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最后,初期的开放创新,局限于创新系统的内部主体间的相互开放。

初期的开放创新是以强化系统内部要素资源的流动来实现开放、提升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而系统内外双向流动机制对创新的激励作用不够。随着当代科技革命的日益推进,信息技术、大数据、工业4.0已经彻底改变了固有科技系统的封闭性,固有的创新生态也随之将被颠覆。在新的发展趋势下,原有封闭的创新系统难以完成一些前沿的科技创新工作,高层次的、升级的开放创新势在必行。

本文原刊于《经济导刊》2019年第五期,略有删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