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艰难时曾想跳岷江

2019/01/07

以前做个体户是“不务正业”

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经济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不断地进步和成长。1978年以前,没有个体户、没有私营企业,老百姓要自己种菜、养猪,或者做点什么去卖、开个馆子,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准很低。


那时,我们四个兄弟都是大学毕业,我在一个中专学校当老师,我的三个哥哥有的在政府机关工作,有的在国有企业做工程师。1980年,我们注意到国家开始有一些变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没有那么多了,农村的集会开始允许人们做小生意,我们能不能也做一些事呢?我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是无线电爱好者,喜欢自己组装电视、音响,于是就想能不能把组装的音响变成产品?我们跟生产队队长商量后,他同意了,然后我们就在生产队库房组装了一台音响,很受欢迎。当我们准备大干的时候,公社书记知道了,他说我们走资本主义道路,坚决不允许。两年之后,我们才再次起步。


1982年,中国还没有私营企业,农村有专业户、城市有小个体户,都是做小买卖。当时全国个体户销售额大概26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0.3%。我们提出要创业,很多人不理解。我一边当教师,一边养鹌鹑,拿着鹌鹑蛋到市场卖,被学生看见了,学校就说我不务正业。当时普遍的看法是,到国有企业工作是对的,到政府机关工作是对的,而个体户、私营企业是无业者做的事情,是没有办法才去做的事情。做个体户就是不务正业,好像做坏事一样,不被理解。今天,做私营企业很光荣,这是非常大的变化。中国的个体私营经济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我们创业的时候,四个兄弟既是创业者、老板,又是员工。那时没有机器也没有设备,甚至村里连电都没有。我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干了起来。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慢慢做大,招了一个工人、两个工人、三个工人⋯⋯当我们招十个工人的时候,就有人说,“在马列主义的教本里,超过八个人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你们要注意这个问题。”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开放,这些说法就慢慢消失了。


1990年前后,有一个“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有人说,私营企业是不是违背了马列主义的原则,是不是要取消。那一年,全国个体私营企业的数量急剧减少。当时,我们明显感觉到办事越来越难,很多人说我们走资本主义道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几个兄弟甚至商量过是不是把企业交给政府,但我们坚持下来了。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随后,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一批城市机关干部下海创业,“92派”开始出现,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代。


民营企业最大的困难是贷款

我们开始创业时没有钱,有人说银行可以贷款,我们就找到银行。那时银行只向政府和国有企业提供贷款,不接受个人和私营企业贷款。贷不到款,我们只能找亲戚朋友借。年末时还不了,我们甚至考虑究竟是跑,还是跳岷江,当时非常困难。好在我们坚持下来,还清了亲友借债,一步步发展起来。所以,银行融资非常重要。


1993年,我当选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同时还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工商联的一个任务是联系和帮助民营企业。我做了一些调研,询问很多民营企业家,他们的困难是什么,最想解决什么。他们回答的都是贷款问题,希望银行提供贷款,或者由工商联牵头,成立一个民营银行,解决贷款问题。


基于这样的想法,40多位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联合起来写提案,交给国家相关部门。作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我提出,是否可以由工商联来牵头民营企业,投资组建一个新型银行?新型银行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另一个是为金融事业改革做一些尝试。我的建议最终获得了批准。1996年,中国民生银行成立了。民生银行成立后,帮助了数以百万计的民营企业进步和成长,自身也得到了进步和发展。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家规模六万多亿、全球排名30几位的银行。民生银行的进步和发展说明民营企业是可以办好银行的。


作为民生银行的倡导者、发起人和大股东,我一直坚持在民生银行不贷一分钱,不做任何关联交易,得到了民生银行高层、员工,以及金融界和监管部门的高度认同,因为成立民生银行的本质是为民营经济服务,为金融改革服务。


去年,我又申请组建了四川新网银行,它是全国获批的第三家可以在网上从业的银行。这是一家崭新的银行,一家由高科技武装的银行,一家没有营业网点的银行,一家以大数据、电子科技来实施反欺诈、实施风险管控的银行。开业一年左右时间,这家银行已经拥有一千多万用户,平均在几秒内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授信额度。这为小微金融发展,为小微型企业的进步、为金融服务作出了贡献。


和平分家 成立“新希望”

创业初期,我们四个兄弟有的搞研究、有的搞营运、有的搞销售、有的搞采购,是非常好的组合,没想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没想过设置股权格局。所以,我们四个都是一把手,分别是主席、董事长、总裁和总经理,我是总裁。在创业初期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个格局都没有出现过问题。但当我们有一定资金积累,开始考虑长远发展的时候,四人出现了分歧,这个格局就带来了很多弊端。


1995年,我们成为中国私营企业五百强第一位。未来,我们要向何处去?有人说做电子,有人说做重工业,有人说还是从事农产业。最后我们达成一个协议:我们原有的资产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各占1/4,并委托专人经营,我们各自去做想做的事。这就是别人所说的“分家”。这件事情,我们讨论了一个晚上就定下来了。外人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非常理性,也互相尊重。


分家以后,我成立了新希望集团。我要求子女从小就养成艰苦奋斗的习惯,尊重别人,不能炫富,不能追求特别的享受。小家管理好了,有利于中家的发展,这个中家就是我们的企业。


实业是新希望的主业,我们会坚定不移地把它坚守下去。同时,在新的格局下也要有新的发展,于是我们组建了新的投资体系。集团设置了投资部门,引进一大批年轻的投资专业人士,设立了好几个产业基金,在农业和食品领域、医疗和健康领域、高科技领域都做了一些投资。


通过设立投资公司,我们发现了一些优质企业,推动它们转型,形成新型的生态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组建了草根资本集团,通过三年努力,孵化了乳业、调味品、宠物、冷链物流、保健品等五个产业。这五条赛道,都是消费升级的需求。我们在这五个赛道里面投资了几十家企业。企业是合伙人机制,是有统一的想法、统一的文化和统一的资源支持体系下的新型运作主体,它们很适应市场,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营销格局和机会。这个领域的业务将会跟新希望集团的主营业务并驾齐驱,取得新的发展。我相信创新变革的投资和孵化,一定会带来新的格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