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源:投注生命科学

2017/09/22

       随着健康领域科学研究的加速发展,每年都有新知识与新技术不断涌现,催生出颠覆性的历史机遇。2016年12月,《Nature Medicine》盘点了2016年生命科学七大领域(基因治疗、免疫疗法、传染病、癌症、再生医学、自身免疫疾病、神经生物学)的八大突破性进展,这些突破代表了推动大生物医药时代的前沿力量。其中,基因治疗和免疫疗法的两大进展在生命科学领域撕开了很大裂口,在未来健康服务、人体自身认识、医疗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快速爆发的新药市场


       我国医疗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在2015年达到了6.2%,和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9%相比是比较低的,与美国的17%相比更低,所以中国健康市场的发展空间非常大,而且这个巨大市场正逐步展现出来。


       当前中国人口多、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而医疗水平还比较低,如中国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为30.9%,仅为美国的一半。但中国医药产业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主要包括人才、政策和资本三个方面。人才方面的变化是最快的,近几年在国外从事生命科学,特别是在医药领域工作的资深专家大批回国,直接带动了新药研发行业的发展。很多新药研发公司都是由海归博士主导的,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新现象。例如第11批千人计划中引进了565名创新人才,其中有1/3曾经从事生命科学相关的工作,这是现在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从政策层面看,2016年中央政府第一次把健康发展战略列入国家计划,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个纲要基本上概括了市场发展规划。未来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从现在的水平发展到2020年的8万亿,发展到2030年的16万亿。这个跨越式增长,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市场。通常过万亿的行业就是一个很大的行业,何况一个16万亿的行业。房地产是一个大行业,健康行业将会是一个比房地产还要大的行业,前景广阔,值得投资者关注。


       在人才不断增加、国家政策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资本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11、2012年,新药研发行业还没有多少人关注。2012年我在美国投资第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当时国内投资人都不看好风险大的新药研发企业,但近年来新药研发投资越来越热,各种风险资本大规模涌入,为产业成长提供了充足动力。这是一个新趋势,而且这个趋势目前还在发展中。


       上述讲的是宏观的情况,接下来我们比较一下国内外市场销售的药品。


       由于人的基因非常相似,所以各种疾病和药也应该相同。但从药品销售来看,却并非如此。2015年全球药品销售Top 10中,大部分是生物大分子药,中国却完全不同。国外治疗严重疾病的药都是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而国内有些销量很大的药,却缺乏有效治疗疾病的循证医学证据。我相信,在这一方面将来中国会向世界靠拢。


       过去,中国的新药研发存在很多问题,在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审批监管、采购支付等各个方面全方位落后于先进国家,资本投入不足、医药创新能力薄弱、审批效率低、流通效率低等问题十分显著。正因为这些问题,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新药研发方面,是世界的第三梯队。


       近年来,新药研发方面的深刻变革开始发生。2015年以来,国家药监局出台了很多新的重大政策,过去对新药研发有限制的政策被彻底取消。第一是新药快速审评。过去获取一项临床批文需要等好几年,现在一种新药如果能治疗急需疾病就可以走绿色通道,审批时间最快甚至可以缩短到几个月。众所周知,在考虑药企的价值时,时间是最关键的,因为专利有有效期,如果审批得慢,也许你的药一上市别人就能仿制了。


       第二是鼓励创新。其中有两项制度非常重要。一是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过去做新药研发,不仅要研发新药,还要有药厂,自己研发的药必须在自己的药厂生产才是研发。现在我们逐渐走向国际惯例,研发公司研发的药物可以让别的药厂生产,研发公司全力以赴研发,不去管生产、销售,这个制度就叫“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研发出的新药物的产权是研发公司的,研发公司可以卖出去,也可以租出去,这个制度解放了研发新药的生产力。


       二是今年以来新药审评制度改革2.0版本出台。3-5月连续发布5项重磅政策文件征求意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政策是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新药研发多中心临床试验。过去,跨国公司多中心临床数据不可以用来在中国申请新药批准证书,跨国公司在中国做完多中心临床工作后,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获得批准后才能在中国申请上市,这样进入中国的时间大大延长。现在跨国公司如果做了多中心研发,只要结果是好的,就可以在中国申报临床上市,这会推动跨国公司以及海外大量具有新药研发能力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当然这也给本土新药研发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中国在2017年的改革会大大加快中国新药研发的速度。


一种新药=1600亿美元市值


       按照传统说法,开发10年花掉10亿美金,才能研制出一种新药。这个魔咒几乎让中国所有的新药上市公司感到恐惧,因此中国的医药上市公司基本上做的都是仿制药和中药。从临床前算起,90%的新药研发都不成功,只有10%左右能够成功,因此很多企业不敢做这样的投资,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向美国先进企业学习。


       1976年成立的基因泰克(Genentech)是美国历史最久的生物技术公司,是美国第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其最重要的产品就是由他们自己发明的人工胰岛素。这家公司开拓了生物药的时代,被称为生物医药研究史上奠基性的榜样公司。


       吉利德科学公司(Gilead Sciences, Inc.),研究出了一种82天就能彻底治好丙肝的药,一个疗程的价格是9万美金,公司上市第一年就销售了102亿美元,约合700亿人民币,这家公司的市值最后达到1600亿美元。中国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依靠一种产品就让自己的市场价值超过一万亿人民币。


       那中国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标杆性企业?有,就是去年底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的浙江贝达药业。这家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由海归创办的新药上市公司,被称为医药界的“两弹一星”,它成功研制了一种治疗肺癌的新药——埃克替尼。其目前的市值已经超过400亿人民币,足以看出一个成功的新药研发公司是多么值钱。


       展望未来,这个行业会发生什么事?我认为会出现轰然倒塌和异军突起现象。现在上海和深圳有200多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其中有恒瑞这样以创新见长的优秀企业,市值达千亿以上,但是更多的是市值100亿以下的公司。可以预见,未来十年整个医药市场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从低端仿制药和传统中药为主转向以面向大众的新仿制药或者高质量仿制药和创新药为主。在这过程中,现在一些很大的企业可能再过十年就不存在了,现在市值100亿以下的医药公司,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基本上都会成为被并购的对象。


不要恐惧投入研发


       中国医药市场经历了十几年的大扩容时代,那是一个不讲质量、销售为王的时代。未来要改变销售为王的局面,发展以科学为基础的新药研发,以有效治疗疾病为王,现在有真实价值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新模式正在诞生。我们可以将这一发展过程形容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登山过程中有人死在登山途中,沿途可见白骨,这些白骨就是那些研发或商业模式过时的医药公司。


       现在中国未来的“辉瑞”“基因泰克”已经出现在市场上。我们是投资这些企业,还是投资那些没有希望的企业?最近两三年,由于新药研发制度改革带来了很多新变化,大量资金涌入市场,中国开始出现第一轮新药研发泡沫,市场上研发新药企业的估值在快速上升。据我们观察,其中只有少数新药研发企业是金矿,很多新药研发公司无论从人才还是资产、研发、企业管理等方面来看,并不具备长期价值,但在市场上也能获得投资。


       对于新药研发公司的创始人来说,贪婪和过度自私是他们的敌人,会成为新创公司获取资本的重要障碍。这个市场上专业的投资者是少数,大部分投资人都是跟风而来。所谓“好的投资者”就是指具有专业能力的基金,对药品研发的理解,以及对药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和未来竞争对手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可以承担领投的责任。找到“smart money”或者好的投资者很重要。创业者一定要克服过度贪婪,以合适的价格拿到投资,而不是估值越高越好。当创业者逐步将自己企业研发的新药往前推进,真正看到价值了再去提高价格,自然可以融到更多的资金。


       在新药研发领域,对研发失败的恐惧是医药上市公司的敌人。中国现在最有钱的上百家医药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做仿制药、投资药店、大健康服务、办医院等一些价值比较低的项目,很少会花钱雇佣国内外最优秀的新药研发人才,进入最有价值的创新药研发领域,从而尝试使企业脱胎换骨变成一个新药创制公司。对新药研发失败的恐惧统治着许多上市公司,因这种恐惧而不思进取,其实是在浪费机会。现在市场上也存在价格合理的优秀新药研发企业,发现这些企业并投资它们,未来就有希望。


       我的公司在过去几年投资了一些新药研发企业,包括美国和中国的企业。在中美两国投资布局,我们的做法是与顶级科学家、有成功创业经历的医药企业家、顶级投资人合作,如王晓东院士、密歇根大学的药物化学家王少萌教授等。王晓东院士的百济神州在我看来会成为中国的“基因泰克”,它是第一个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来自中国的新药研发企业,其上市时价值6亿多美元,现在的市值是17亿美元。百济神州是一家主要研发肿瘤药的公司,今年在广州投资了20多亿元建立一家生物大分子药生产企业,如果未来公司研发的新药获批上市就会在广州大规模生产,目前正在中国做临床试验的药就是抗PD-1肿瘤新药。这样的公司代表了未来的方向,值得投资者们关注。


如何挑选一家初创类公司?


       作为一家医药产业基金,看公司与选公司投资的原则非常重要。从我们过去十多年积累的经验看,投资就是投人,人是第一重要的。我们倾向于创始人有多次连续创业成功经验的公司,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办好一家企业,创始人要处理大量问题,不是一个科学家或者专家就可以胜任,还要有行业资深专家领衔或者直接参与经营,要有国内外市场运营的经验,熟悉行业政策和规则。另外,团队成员有成功合作历史也非常重要。


       从产品和商业模式来看,我们比较倾向于投资具有原创新药资产的公司。具有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潜力,这是公司未来价值增值的最重要因素。一种药通常在中国市场只具备了1/10的价值,其余9/10在国际市场,因此公司要有在全球做临床试验的能力,实现全球研发、全球上市。


       最后,我们也非常重视股权结构,股权结构要相对集中于创始人。股权结构稀释得较为厉害,比如创始人的股权稀释到20%以下,对公司发展就不太有利。因为新药研发是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工作,需要巨大的忍耐力,对于创始人来说,过少的股份对他们的激励会产生问题,而且这个行业跳槽率较高,核心创始人带着成功的经验再开一家新的公司是非常容易的。


       另外就是观察在早期投资的种子期或天使轮是否有知名的投资人,因为知名投资人通常成功率比较高,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从这几年的经历来看,我的团队所投资的企业基本上都不错。我们不是按照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的逻辑投资,VC的投资逻辑是广种薄收,而新药研发行业的投资逻辑则是精生精养。迄今为止,我们每年大概只投资五家企业左右,力求全胜。这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绝对不能做广种薄收的农民,你必须投资到市场上极少数最好的最优秀的企业。通常这些企业有两个特征:第一,这个企业可能长得很难看,有些指标不好,但是恰恰别人觉得它风险大的时候,它可能是最好的。第二,它已经很热之后你又挤不进去。我们投资之后,会要求进入董事会,继续为它寻找新的资源,帮助企业发展,使被投资企业发展成一家优秀公司。


       当然投资新药是一个高风险领域,一旦失败,可能损失巨大,因此我们通常会倾向于投资有多产品线的平台型公司。像任何行业一样,投资要非常谨慎。(根据杂志出版需求略有删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