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货币“原罪”

2017/09/22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对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它的产生有着深刻原因。二十多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亚洲地区就一直在讨论如何促进本地金融发展,包括亚洲地区在内的“一带一路”地区都存在着一种“货币原罪”现象,其原罪表现为三个“错配”。


       第一,“货币错配”,指亚洲地区国家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而且相互间贸易频繁,但是用的贸易计价结算工具都是非本地区的第三方货币。第二,“期限错配”,指亚洲地区国家都是经济高速增长国家,必然需要大量资本支持,但是流入资本不多,且多半是短期资本。短期资本无法支持长期经济的发展,反而一旦有风吹草动,短期资本撤出会对本地经济带来更大影响。第三,“结构错配”,指投融资和储蓄的错配。亚洲地区都是储蓄率较高的国家,但是由于金融机构设施、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能力相对薄弱,不能动员本地储蓄为本地所用,相反本地储蓄流向海外,由海外再反投到这个地区,形成了投入储蓄和结构错配,如本地外汇储备基本都是美元,都存放在美国,再从美国反投回来,形成对本地区的直接投资。


       这三个“错配”是亚洲金融危机时人们所认识到的,此后亚洲国家就开始为纠正这三个“错配”而努力。比如2000年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共同签署的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即《清迈协议》。其核心是本地区贸易和金融交易使用本地区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该过程的产物。中国是本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本地区最大的贸易体,因此成为这些国家的首要贸易伙伴,那么中国的货币作为通用的计价结算货币就是其中应有之义了。


       自2009年7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开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非常迅速,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目前看来,人民币已基本上具备了国际货币的全部功能,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在贸易的计价和结算中广泛使用该种货币;第二,因为计价的结算会有头寸产生,需要对头寸进行金融安排,使货币变成投融资工具,从而成为投融资货币;第三,货币变成一种储存手段,成为储备货币。


       在贸易结算方面,人民币在高峰年份,如2015年,大约占整个全球兑换贸易的25%。在跨境投资方面,人民币的比重超过100%,这意味着不仅外商兑换投资,而且公共企业向海外的投资都是通过使用人民币来实现的。此外,人民币已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成为一种储备货币,为各国储备当局所青睐。人民币已初步具备了全功能的国际货币轮廓。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非常快,但同时它还具有阶段性特点——到目前为止,人民币的使用还是双边的,那么能不能多边使用?例如,韩国与泰国开展贸易活动也使用人民币,那时人民币才是真正的国际货币。而“一带一路”峰会开启了这种可能性,随着“一带一路”合作越来越紧密,多边、双边的自由贸易将更加深化,自由贸易区中使用的货币如果选用人民币,那就意味着人民币开始进入新的阶段——多边使用阶段。


香港地位将更突显


       从当代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已经不再明显地表现为工业差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差距已大幅度地缩小,两者重要的区别就在于金融市场。金融的发达程度,构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一带一路”地区,香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需要借助香港金融市场来发挥作用。“一国两制”的香港金融市场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特殊路线安排的战略支点。香港地区对人民币的安排,是一种特殊的模式——清算行模式,区别于上海的代理行模式。正由于清算行模式的出现,才出现了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使得人民币开始成为国际投融资工具,如人民币股票债券等,甚至各种衍生工具,由此为各国使用人民币进行投融资提供了可能,香港也成为最大的境外人民币市场。香港这种成功的经验,被其他各国所效仿,因此才有了伦敦市场、纽约市场、新加坡市场,以及巴黎和法兰克福的离岸人民币中心,这些都是清算行模式的体现。


       此前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已具有独特的地位。而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深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更加突显。


       “一带一路”包涵了海上丝绸之路,东盟国家位于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地区,且东盟又与中国成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涵盖了11个国家、19亿人口。香港作为这一区域的金融中心,将会于资本市场上在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香港回归后,中国企业利用香港资本市场的热情一直在高涨。大陆企业,尤其是央企,海外上市首选地就是香港,香港由此成为中国企业的融资中心。显然,如果企业在香港注册,那就是在“一带一路”金融中心活动,那么它向外辐射就相对容易,这就是“一带一路”后更多中国企业开始考虑在香港设立公司的原因。


包容性发展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它实际上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与过去的全球治理理念有重大不同。过去的全球治理理念基本上都是“非黑即白”,具有高度原则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符合原则就得受到惩罚;而“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概念是“以和为贵”,通商为上,以经济发展为目的,是包容性发展,共同协商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要开放包容,加强“五通”,包容性发展是其核心。


       对中国企业来说,就是要坚持包容性发展理念,在包容性发展中获得自己发展的机会,在双赢中壮大自己。什么是包容性发展?举例来说,中国用高铁项目跟泰国换大米,获得双赢,这就是包容性发展,也正是中国企业要坚持的一种理念。


       “一带一路”跨越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跨越了各种文化,各地的风俗习惯、法律法规、风土人情都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就意味着风险,因此防范风险也是“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企业应当重要考虑的一项。防范风险不仅要认识风险,更重要的是要识别风险,并用手段去化解、防范。在一些落后国家,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地方习俗会成为处理风险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找当地的部落来讨论问题,比找政府更能发现问题的实质,也更容易解决项目的风险问题,这就要求中国企业深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结构。这就体现了“一带一路”中的第五“通”——民心相通的重要性,企业一定要在民心相通的基础上防范风险,推进“一带一路”发展。


       对中国企业而言,“一带一路”是新环境和新项目,一定要多方协作。“一带一路”是命运共同体,一定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有紧密的沟通和合作,是中国与他们一起共建、共享、共赢的过程,要避免单打独斗,这是在防范风险方面更应重视的地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