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东北要走出更年期

2017/09/01

       前段时间沈阳市政府出了一项决议,将创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作为2017年的一个重点。我就这个题目谈三点看法。


东北曾四次成为经济龙头


       历史上,东北曾经四次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老大。第一次是一百多年前的全球铁路修建时代。中国三大现代城市——哈尔滨、长春、大连,再加上原来的奉天(沈阳)在这个时代出现,这是封闭的东北被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东北铁路成为领先全国的经济大动脉,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第二次是张作霖时代。一个东北的军阀,在经济专家王永江的协助下大力发展东北经济,与日本竞争。当时东三省的经济非常发达,商业繁荣,物产丰富,产业布局全面领先全国,成为中国最活跃的商业区。


       第三次是日本侵略中国后,为实现长期占有的目的,在中国炮制了一个满蒙政权。它用大量的投资建设工厂、矿山、电力、公路等,不仅铁路、飞机、教育、制造业等领域在当时领先中国的其他地区,且1943—1945这三年“伪满洲国”的经济总量居亚洲第一,而日本本土排第二。


       第四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时期。当时156个项目中有三分之一在东三省,东三省也因此成为共和国的长子、国企老大。在此后三十年,东北为全国各地提供支持,是名副其实的经济龙头。


       东北曾经四次成为龙头老大,靠什么?靠铁路、资源、制造业和计划经济。


今天东北怎么了?


       今天东北出了很多问题,全国人民都给东北开药方,各方面的药方都有,体制、文化、东北人性格等等,但大多不靠谱。


       我建议先看看另外三个地方——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曼彻斯特、美国底特律,它们都是当年世界上最发达的地方,但今天如何?已成为二三流城市,发展很困难。


       如果说东北问题是体制问题,那这三个西方国家的工业区是市场体制,为什么重组了几十年还是二流区域?如果是文化问题,为什么当年东北可以领先全国?如果是东北人性格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东北人能在深圳、广东、沿海发挥重要作用?


       我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跟人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东北就是进入了更年期。


       更年期焦躁、不安、乏力、不满,整天闹情绪,东北就是这样。人也是如此,让更年期的人跟青春期的人竞争,这怎么可能呢?当年东北支援全国,贡献巨大。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里,沈阳支援了中国上百座城市的建设。现在年老体衰了,却被指责不行,这是不公平的。把更年期的人跟青春期的人摆在一起谈制度和文化,这是开错了药方。我们只有准确判断东北的位置后,才能开药方,而非乱出台政策。


       为什么东北进入了更年期?因为过去的几大法宝不管用了。铁路在一百年前是世界的动力,但现在不是了。互联网时代来临,贸易成本降低已不再是全球的主要动力,资源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是资源大国,但资源大国并不等于经济大国。


       铁路、资源、计划经济都失去了它的功能,因此我们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时期。我们不要坚信过去的传统理论,而要准确分析现实,准确判断之后才能出现新药方。


下一步该怎么做?


       沈阳政府要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我认为起点很好,至少学会了善待。


       善待什么?首先,要善待人才,善待创业家和企业家。我们过去太依赖政府和资源,对人才、创业家、企业家不够厚道,所以要学会善待人。


       第二,要善待资本。资本需要交易和增值,否则就会死。沈阳曾经有很热闹的五爱市场,但是因为总是在低级层面活动而渐渐凋敝了。而当年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则不断升级换代,如今已变成金融市场。过去东北不善待交易、不习惯交易、习惯割据,但是不交易就不能流动,价值就无法增值,所以我们要善待资本和交易,积极创立交易市场。


       第三,要重新定位,学会在全球化视角中定位东北。当年的东三省为什么繁荣?因为无论是俄罗斯、日本,还是张作霖以及新中国的建设者,都将东北定位为整个亚洲甚至全球的重要桥头堡。可是今天,东北仅仅是中国的东北了,所以我们要重新回归全球定位。不加入全球化,就会被全球化淘汰。东北没有发展起来,正是因为长期被割据在全球化之外。重视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创造,就意味着要重新开放,面向全球重新定位东北。


       总而言之,东三省的经济问题是一个正常的经济周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更没什么可谴责的。我们要学会处理好更年期,才会有更大的前景和更多的机会。同时,我们要学会善待人才和资源,面向全球化重新定位东北,也许东北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就从这里开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