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什么时候能走出低谷期?

2025/07/21

理论难解今天的循环困局


经济状况的好坏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评判,作为一名退休的国企人,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接触过不同行业、企业以及创业者,了解过他们的看法和做法后,我发现,对企业真正有价值、有作用的,或许是企业在综合所有信息后形成的自身判断,企业不需要受那些与自己关联度不高的信息和思潮干扰。


有人问我:经济周期什么时候走出低谷?我回答说:“我说了可能不准,就算准了也是碰巧。过去,经济循环理论多以国家为单位,探讨供求平衡与周期规律,一般几年一个周期。但如今,黑天鹅事件频发,今天总统换届、明天爆发战争、后天贸易政策又变。所以,用过去的理论来分析当下的经济循环,很难行得通,如今的分析要聚焦到产业和企业层面。”


保持乐观精神,但限量20%


从企业角度而言,什么样的人能应对当下经济发展与市场变化呢?


若以悲观和乐观为坐标衡量,偏乐观20%的人成功概率更高。偏悲观虽看似有道理、有逻辑、有深度,但这只是一种态度,而非行动。当然,过度乐观也有问题,所以我认为,当下应以偏乐观20%的心态看待问题。


把视角拉回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距今不到30年,中国经济规模从当时的八九万亿元增至如今的130万亿元,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从3%多升至约17%。若站在当时看往后30年,或许所有理论、经济周期都显得无力,但这30年中国经济始终向上。


很多人说我是天生的乐观者,其实并非如此,是我的经历让我变得乐观。1990年代中期,在香港华润,旗下有家很小的上市公司永达利,它可是后来华润创业、华润啤酒和华润置地的前身。当时我们发行了不到2亿美元的债券,虽金额不算大,但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们拿着这笔钱去做路演。那时中国经济处于调整期,我们到欧洲转了一圈,欧洲退休养老基金因追求稳健,更倾向于购买债券。


后来,我们见到了一位投资基金经理。他声称愿意关注中国内陆和香港的经济,可一谈到中国,他却满脸悲观,直接说道:“别和我提中国,我不想听,说说香港就行。”我们便跟他讲香港及永达利的情况,讲完后,他说:“从我建立的模型看,不会投资你们的资产组合。但你们在讲述过程中,提到了管理团队、未来发展及当前业务分析,我觉得讲得很好,所以乐观地对你们团队投资1000万美元。”当时永达利股价3港元,一年内涨至30港元,此人仅因对团队的乐观,就赚了10倍以上。尽管他最初的判断不算好,但若没看到乐观因素,也不会进行这笔投资。


再分享一个华润啤酒的故事。


华润啤酒的第一家国外合作伙伴是南非的企业,后来变为总部在英国、后期扩张至美国的SABMiller(南非米勒)。对方占45%股权,每次啤酒厂并购都需经SAB董事会同意。大家本担心审批麻烦、缓慢,要知道华润啤酒连续并购了70多家啤酒厂,才整合成如今的版图。但出乎意料的是,SABMiller董事会虽远在千里之外,却从不拖延、犹豫投资审批,唯恐投资慢了。后来我受邀加入其董事会。讨论中国投资项目时,SABMiller董事长说:“你们不用花时间讲那么多细节,去有鱼的地方钓鱼吧(go to fish where the fish is)。”这足见其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渴望。SABMiller持股华润啤酒20多年,赚了初始投资金额的约100倍,投资几亿元的股票,后来以几百亿元卖给了别人。


再举个例子。有人说地产行业不景气,很多房地产项目暴雷,目前不仅楼价下跌,不少房地产企业的股票和债务也问题频出。但我可以自豪地说,华润置地没问题,如今市值仍有2000多亿元,盈利几百亿元,还在买地、卖楼、开商场,已有100多家万象城,未来还要再开20多家。这其实源于对未来的乐观。


华润置地并非采用新的商业模式,没有在房地产高峰期助推资产继续升值,而是打造了一个与城市生活、城市功能联系更紧密的商业模式,并大力投入,如今成为最盈利、市值最高、销售额最大的地产公司。


它其实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只是别人没做成功。


二三十年前,华润打算做商业地产时,很多人反对,觉得资金周转太慢,做完只能慢慢收租,盈利有限。但如今看来,情况大不相同。我们要以理性乐观的态度看待发展。经济形势好时,大家普遍乐观,此时你要保持理性;经济形势不佳时,你则需乐观。


选择一个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如今仍有很多行业发展良好。若你所在行业不太好,就选其中乐观的企业作为学习对象。若行业和企业都不理想,那就一定要找到一个优秀的团队,这个团队最终会创造出新成果。若连团队也没有,那就做好自己,把握对经济的认知,做好个人资产管理。


找未来,找创造


整体来看,我认为企业家没资格躺平,因为选择这条路就意味着肩负责任与使命。或许很多人认为总谈乐观像是在灌鸡汤,其实乐观并非盲目行事,而是着眼于未来与创造。


我简单回顾下中国这些年是如何一次次走出困境的。


当下,伊朗和以色列冲突充满不确定性,俄乌冲突、加沙冲突未止,美国不断制裁我们,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看似都面临困境。但中国经历过诸多波动。


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损失惨重,货币贬值超150%,股市、楼市大跌,债务问题频发。香港也未能幸免,恒生指数从16000点跌至6000点。当时华润正在售卖的灏景湾,售价从8万港元/平米一两周内跌至4万港元左右。外资、贸易、汇率均受冲击,有人甚至悲观地预判经济形势或将陷入难以挽回的困境。然而,中国凭借汇率和国内经济政策的稳定,成为亚洲经济稳定的基石。此后,中国改革金融制度,开启“世界工厂”之路,吸引大量外资,扩大出口,为加入WTO做好准备。


2001年“9·11”事件爆发,美国双子大楼被炸,石油价格飙升,全球股市、贸易、经济一度停滞,人们担忧恐怖分子还会制造更大破坏。这却给中国带来机遇。美国需中国协助反恐、维持全球经济稳定,尽管当时中国经济规模不大,但反恐需求让中国迎来近十年的战略机遇期。美国不反对中国,大量外资涌入,中国也很快加入WTO。这十年是中国发展极快的十年,虽有短期问题,但长期利好。


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财政部要求九大银行接受其持股以稳定市场信心。此时,中国工业化加速,制造业大国、“基建狂魔”应运而生。有人认为美国人主动放弃工业让给中国,实则不然,这是产业自然转移的过程。美国只是在局部选择了更赚钱、更短期的产业。20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求学时,美国就已没有钢铁产业。我做的第一个案例是耐克运动鞋,它面向全球销售,但工厂却设在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美国本土没有工厂。


2008年,中国再次走出困境,实现良好发展。此后欧洲债务危机等带来诸多波动,但中国每次的战略机遇都源于波动,因为中国经济、体制、人口势能强大。


新冠疫情冲击巨大,三年下来大家疲惫不堪,至今消费乏力,很多人认为疫情改变了消费行为和习惯。但疫情也带来两件好事:一是凸显了中国供应链的强大,中国更加重视对供应链、产业链的掌控;二是数字化、人工智能发展未受影响,医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不断发展。


一路走来,并非我盲目乐观,经济就是这样发展的。要是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悲观地认为什么事都干不了,那肯定不行,何况企业家没资格躺平。


未来的出路在哪?


无论中国经济面临什么挑战,还是遭遇全球大变化,中国要做的就是持续创新发展,不断探寻自身新的发展模式与经济模式。时至今日,中国经济所有发展方式在经济学上尚未得到很好的总结与分析,这些所谓的经济政策是依托当时国家与社会的制度推进的。


政府该发挥什么作用?外贸如何管理?产业园区怎样建设?无论大问题还是小问题,都需仔细思考,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就像我们所在的合肥,若没有政府积极参与,这座城市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长远产业,未必能有如今的繁荣。


特朗普发起关税战,可这场关税战、贸易战,在理论和经济学层面本就是个笑话,实践上也是败局。不过换个角度看,特朗普给中国人上了重要一课:企业要将研发、科技创新掌握在自己手中。若企业只是重复建设、扩大规模,提供价值与效率不高的产品,就没有出路。


什么才有出路?是研发与创新,探索新世界。


十多年前,或许没人敢想,中国生物制药业能在世界名列前茅,甚至国外公司会花十几亿美元购买中国的生物制药专利。中国企业出海、能源革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出海上,中国企业的柔性发展、供应链的韧性助力其更快全面出海,实现国际化、全球化;能源领域,无论是各类新能源还是核能发展,中国都全球领先。可以预见,能源产业再实现一次革命性发展,中国或许就不再依赖大量传统能源,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些方面看,中国前景乐观。


企业家应保持乐观,做好自身业务,这是基本职责。若说“不行了,做不下去了”,一定是对自身企业家身份和定位的认知出现了问题。


(宁高宁 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