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与发力点

2022/04/24


我认为5.5%的经济增长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既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也是一个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我们需要为此采取一系列的努力措施。


5.5%的“三个衔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在我看来,在当前疫情尚未结束,甚至还多点散发的客观情况下,上述三个方面的考虑都着眼于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这一目标的设定也是为了与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我认为,5.5%是“三个衔接”的经济增长目标。


一是与“十三五”时期前四年的经济增速相衔接。“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6.5%以上。“十三五”时期前四年,也就是2016年到2019年,GDP增速分别为6.8%、6.9%、6.7%和6%。显然,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增速呈回落走势,特别是2019年经济增速已经回落到6%。因此,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和“十三五”时期前四年的经济增速相衔接的。


二是与近两年疫情冲击下的年均经济增速相衔接。2020年,中国经济受疫情严重冲击,GDP只增长2.2%。由于基数很低,2021年GDP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因此,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与近两年GDP平均增速也是相衔接的。


三是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相衔接。“十四五”规划纲要并未明确给出“十四五”时期GDP具体增长目标,而是要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况提出增长目标。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有助于维持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符合“十四五”规划关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的原则要求。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因此,5.5%的经济增长目标也与2035年远景目标相衔接。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在运行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情况,我国国内经济运行也存在许多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逐年确定GDP增长目标可以做到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2022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既符合当前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现实需要,也符合“十四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原则要求。


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前最重要的仍是将蛋糕做大,即便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要付出努力推动经济增长。


具有挑战性的经济增长目标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当前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了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并非轻易就可以实现。


从需求角度看,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都存在挑战。


第一,消费需求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2021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65.4%,不仅贡献大,而且一举扭转了2020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为负的不利局面。


尽管如此,当前消费需求增速距疫情前水平仍有差距。2020年和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两年平均名义增速为5.7%,实际增速为4%,比2019年分别降低2.9和1.5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增速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与居民收入两年平均增速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有密切关系,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此外,疫情期间居民收入的平均数和中位数之间差距拉大,这表明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这说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低于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速,特别是低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一般而言,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高,这部分群体收入增速较低,自然不利于提升消费需求增速。


第二,投资需求表现较弱。2020年二季度,投资需求对经济恢复发挥了主要拉动作用;但从2021年一季度起,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小,对2021年全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3.7%,不仅远低于消费需求65.4%的贡献率,也低于净出口需求20.9%的贡献率,在三大需求中贡献率最低。其中,2021年四季度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6%,这是历史上少见的情况。


投资需求较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得非常快。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4%,低于全部投资4.5个百分点。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0.6%,比2019年低了3.2个百分点,与疫情前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回落。202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4%,增速从3月份开始持续了10个月的回落,从2020年的表现最好变成2021年的投资拖累项。


第三,净出口需求面临较大压力。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2021年年底,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突出,2021年贡献率高达20.9%,但2022年净出口需求面临较大压力。一方面发达国家生产逐渐恢复,供需缺口收窄,对我国出口高速增长的支撑作用可能减弱。另一方面从贸易竞争国来看,随着之前遭受疫情重创的一些新兴国家生产逐渐恢复,我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份额有一部分将转移至这些贸易竞争国。此外,由于2021年的基数比较高,2022年我国出口增速很可能会回落。这一点从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已经能够看出来,与2021年同期相比,出口增速明显回落。


从生产角度看,有几个行业值得特别关注:一是制造业。2021年一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8%,四季度增长3.1%,增速回落了23.7个百分点。二是建筑业。2021年一季度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8%,四季度下降2.1%,增速回落了24.9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业。2021年一季度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4%,四季度下降2.9%,增速回落了24.3个百分点。如果把上述这些数据串联起来,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制造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回落,我国的供给面临着挑战和压力。


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中国GDP在2000年超过10万亿元,在2012年超过50万亿元,在2021年超过110万亿元。在2021年GDP110多万亿元基础上增长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在2012年GDP50多万亿元基础上增长2个多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在2000年10多万亿元基础上增长11个多百分点的增量。即使剔除价格因素,在2021年GDP基础上增长1个百分点的增量,也相当于在2012年GDP基础上1.8个百分点的增量,在2000年GDP基础上增长5个多百分点的增量。


因此,5.5%的经济增长目标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特别是在当前疫情多点散发的背景下,这是一个十分积极并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增长目标。


中国经济的着力点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2022年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2%,比去年全年加快7.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20.9%,有望继续为2022年投资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1%,比去年全年加快7.7个百分点,有望继续企稳回升;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7%,比去年全年回落0.7个百分点。近期多个城市陆续推出降低按揭贷款利率加点、下调住房贷款首付比例等措施,房地产开发投资在今年可能会扭转去年增速持续回落的态势。


从生产角度看,首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步回升。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超过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超过90%,这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部分。2021年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到达全年低点,10—12月的增速分别3.5%、3.8%和4.3%。今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进一步回升,达到7.5%。尽管2021年三季度发生了诸如汛情、电力短缺、煤炭短缺、芯片短缺等偶发性因素,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之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出恢复迹象,未来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将保持良好的势头,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其次,建筑业增加值增速有望回升。2021年建筑业增加值增长2.1%,比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低6.1个百分点,其中三、四季度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1.8%和2.1%。但随着今年1—2月份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好转。一季度,建筑业增加值有望在上述利好因素带动下恢复正增长。


再次,从服务业角度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新经济新动能的代表性行业。2017—2019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即便在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时候,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明显下降,该行业仍然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且保持逐季回升态势。随着疫情好转,该行业的增速逐渐提高,2021年该行业增加值增长17.2%,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增速均起到重要拉动作用。预计该行业在2022年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此外,还有诸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随着疫情好转将得到恢复。


因此,无论是从需求的角度还是从生产的角度看,通过正确而持续的努力,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完全有可能实现。


为进一步促进消费需求的恢复,长期来看,应注重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短期来看,应从保就业入手,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为促进投资和生产,应注重保市场主体,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为保障净出口需求的稳定,可以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一方面,加强出口信贷支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利用网络销售、电子商务等一系列新模式推进外贸增长。尽管净出口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我们还是要尽力采取多种措施稳外贸,避免增速回落太快。


文章来源于北大国发院



(许宪春  北大国发院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