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走上了战略的第三条路

2021/07/23


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的面世,意味着华为将不再依赖于安卓系统。此前在华为内部会议上,创始人任正非就特别强调华为需重视软件开发,因为只有在该领域有较为稳定的基础,未来的发展才能不受美国限制,华为才能有较大独立自主权,可以“扎到根、捅破天”。


“当华为占领欧洲、亚太和非洲后,如果美国标准不与华为融合,华为去不了美国,美国也进不了华为的地盘。”任正非认为,华为要有自己的商业主张和技术主张,利用全球先进的科技力量,在根技术上扩大投资,以开源、开放的态度,应对美国的“闭关锁国”,从而巩固中国市场,也给欧洲市场带来希望。华为的这一步战略部署代表着什么?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企业管理界还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企业家们对管理理念和思想还不是非常了解。当时中国企业家普遍有一个疑问:他们的企业究竟应该多元化还是聚焦?当时的咨询公司都来自国外,他们一直给中国企业灌输一种简单、二元的理念——战略不是多元化就是聚焦,且一般的外来咨询公司都倾向于劝导企业家选择聚焦战略。


但在当时,企业家们看到海外许多华人企业,特别是那些家族型企业却是在多元化经营,其中不少企业也非常成功。这样的比较和外来咨询公司的建议,让不少中国企业家甚为失落,不知如何是好。


同时,有一部分企业家逐渐发现,他们其实还有第三条路。我们称这种战略选项为一种适时、连续的跳跃战略。


当企业创始时,它会选择某种业务,也会建立它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机会和能力的组合。但同时,市场会出现新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往往是以非线性、S形状的方式出现。面对这些新机会,企业家要做出判断:在企业未具备新业务需要的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要不要从现在的业务跳跃到新的机会。许多成功的中国企业都在遵循着“战略第三条路”的原则,进行适时、连续跳跃。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平安、吉利等都是典型案例。


华为也是一早踏上了战略的第三条路。华为在发展初期(1987年—1994年),从代理香港公司的电信设备,逐渐演变为自主开发产品的集中化战略。从1995年开始,华为逐渐成为一个能提供全面通信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服务商,占据市场龙头地位。之后,华为借助电信网络和终端的优势,将其业务延伸至包含手机在内的消费电子领域与消费电子芯片领域,并在十年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7年,华为手机销量过亿,成为国内手机销量第一的厂商。2019年,华为手机销量超越苹果,成为了世界第二。


随着数字时代来临,华为及时调整企业战略,致力于构建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基于云、大数据、AI等多种技术为基础的平台公司,赋能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能源、智慧出行等多个领域。现在,当传统经济走向算法经济,华为则大力发展软件业务,以期待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上述战略的各种差异,本质在于如何看待机会和能力之间的对比。具体来说,企业边界是在机会和可获取能力之间选择、博弈之后得出的结果。


不过,过去几年全球格局特别是地缘政治方面的变化,让上述规律受到了人为干预。地缘政治或其它相关因素为企业战略提供了两个新条件:第一是约束因素,地缘政治可以约束新机会出现,或减少甚至替代原有机会;第二是机会的出现可以是被动(非主动)产生,换句话说,机会是可以被迫出现的,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任正非说:“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讲过:‘伟大的将军们,是在茫茫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点燃,用微光照亮队伍前行。’什么叫战略?就是能力要与目标匹配。我司历经三十几年的战略假设是:依托全球化平台,聚焦一切力量,攻击一个‘城墙口’,实施战略突破。”


任正非这句话,背后就是战略第三条路的思考方式:在约束条件下,凭对新发展大局深邃的预判,寻找新的机会,找到后尽快跳跃和重点执行,建立能力(包括通过全球资源平台组建生态系统),进行成功跳跃。


主导战略第三条路的领导者,一方面,要永远心怀忧患,时时刻刻在想能不能“活下去”,不会有片刻安逸;另一方面,要不断寻找下一个能够跳越过去的机会。这种能力必须透过深厚的知识、预判能力和全球视野才能有机地产生出来,并能向内转化为组织的恒常能力。


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企业家们应该如何应变?在新格局下所衍生的战略第三条路,会给企业家带来参考。


文 | 谢祖墀 高风咨询公司董事长兼CEO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