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核心是关注未来

2021/01/11

当前,尊重常识、尊重金融的规律和趋势,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如果背离常识、背离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就会严重阻碍中国金融的改革和发展,也会严重影响中国“到2035年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目标的实现。金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金融学原理看,金融有六大功能: 


第一,融资功能。所谓融资功能,也就是包含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等在内的资源配置功能。第二,风险配置功能。一般而言,在金融资源孵化高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变过程中蕴含着巨大风险,这个风险要由金融来承担,新技术才能顺利变成新产业、新产品,我们也称之为“风险资本业态”。第三,财富管理功能。金融要为社会提供可以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的资产池。第四,金融能够提供清算和支付结算的途径,以完成商品、服务和资产的交易,推动经济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第五,当交易中的一方拥有另一方没有的信息,或一方作为另一方的代理人为其决策时,金融能够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机制。第六,金融可以通过信息发布等方式,引导资金、资本的合理流动。 


推动金融变革的三大力量

在不同的金融体系下,这些功能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在相对落后的金融体系下,人们往往把资源配置中的债务融资看得非常重要,而且将银行的债务融资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但在现代金融体系下,这些融资功能的顺序和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有三种力量在推动金融功能和效率的变革: 


一是改革的力量。它主要基于脱媒的市场化,金融脱媒是一个基本趋势。所谓脱媒,就是在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中,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出现了,有一些金融需求的实现是需要去中介化的,要通过市场才能满足。而脱媒的结果就是,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会有利于资产多样性、业态多样性的出现,将会更好地满足金融多样性的需求。 


二是市场需求的推动。市场正期待一个便捷、有效、安全的支付业态。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这个社会只有“融资”这一种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大众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高科技企业对于风险资本的渴求也会越来越强烈。一个便捷、有效、安全的支付业态,是市场所需要的。所以,基于脱媒的市场发展,是金融改革的核心元素。我们要高度地认识到市场发展的重要性,不要让中国金融回归到单一业态的金融体系中,从而以为那种金融风险可控,其实并非如此。 


三是风险的流动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传统的金融体系虽然业态单一,但是它的风险是纯量化的,没有流动起来。我们知道,金融最大的特点是要让风险流动起来,才可以配置,它才会安全。一旦一种金融机制让风险纯量化之后,即便它看似很美,但实则问题很大。推动金融脱媒的原因就在于此,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金融创新迫在眉睫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及功能的效力,金融业必须创新。如果没有创新,中国金融就没有发展、没有未来。这里说的创新主要有四点: 


第一,技术创新。中国金融之所以有今天,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技术创新,在于技术对金融的重构和颠覆。它彻底改变了中国金融的业态,使得中国金融业态出现了多样性,从而提高了金融的效率。金融效率的提升只有通过科技的促进才可以完成。我指的金融效率,是金融的服务面和普惠性。传统金融、大金融只是服务大企业,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基本方向,是要让中小微企业、中低收入阶层得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这要依靠技术,因为技术可以破除传统金融的边界约束。包括网贷在内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金融业态,做出了巨大贡献,它让小微企业也得到了金融服务。虽然它的成本可能会高一些,但这是一种市场需求。普惠金融核心在“普”,其次在“惠”,二者次序不能颠倒。不要一出现新的金融业态,就马上给它扣上“高利贷”的帽子,高利贷是有标准的。技术创新突破了传统金融的时空约束,极大地便利了传统金融的长尾客户,让那些长尾客户获得金融服务,就是中国金融的进步所在。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看不到金融的未来。 


第二,业态创新。因为人们的需求不一样,信用、成本和所承担的风险也不一样,所以,只有多元化的金融业态,才能满足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不要试图让金融业态走向单一的传统模式。 

有一句话说得很对,“所有的金融活动都要纳入监管之中”。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不同金融的业态,必须制定一个与多元化、多样性金融业态相匹配的金融监管准则。因为它们的风险形成机制、风险来源和风险结构都各不相同,所以要制定相适应的金融监管准则。 


第三,监管创新。基于市场化技术的重构以及开放,中国金融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所以监管的制度、机制、准则都应该适时调整。用一种监管准则,对待所有的金融活动,这是不行的。推动中国金融监管理念和制度的改革,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所在。


第四,开放创新。开放的核心目标是国际化。


在上述力量促进下,中国金融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 

未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呢?


第一,我们需要高效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而不是“庞氏骗局”的金融。当然,对于“实体经济”的定义,我们还需要认真研究。钢铁、水泥是实体经济,高科技企业也是实体经济。虽然后者还处在idea阶段,但也是实体企业,而且是更重要的实体经济。


对于“实体经济”的界定,我们一定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不要以为风险资本投资的那些企业,就是“脱实向虚”。它可能今天看起来是“虚”的,但在未来却是“实”的。一个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金融体系,一定是不局限于眼前、着眼于未来的金融体系。金融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关注未来。


第二,我们需要普惠性金融。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中低收入阶层能够得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和财富管理服务。


第三,我们需要便捷、安全的支付体系。有报道称要采取一些办法,代替目前几个主要的第三方支付。如果这个新办法真的能够更安全、便捷,成本更低,自然没问题;但如果它们并不是特别安全,成本也不低,那这个办法的可行性,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毕竟,老百姓喜欢的东西一定有它的道理,打造能够获得消费者认可的产品,是基本的方向和规律。


第四,我们要打造创新变革的金融,要追求创新,追求变革,不满足于现状。


第五,我们要发展功能多元的金融。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的不仅是融资功能,还有更多丰富的功能,特别是财富管理的功能。


最后,金融监管也需要不断变革和进步。


(吴晓求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金融学一级教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