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当前宏观经济的几点看法

2021/01/11

我将从就业、投资、消费和金融这四个方面,谈谈我对当前宏观经济的看法。


新增就业质量有待提升

首先,如何看待就业?就业的意义不言而喻,尤其在疫情期间更显重要。2020年,我国前10个月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1009万人,提前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新增900万人以上”的年度就业目标。10月的调查失业率为5.3%,按照这个步调,2020年底完成调查失业率6%左右的年度目标,基本没有问题。但我们还是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了解少增的就业人口去向。2020年前10个月的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大约占去年同期的85%。按该比例计算,2020年全年新增就业人数大约比去年减少了200万人。这些少增的就业人口主要去处是:高校研究生和专升本扩招、农民工返乡和城镇居民待业。前者大约有50万人,针对这些人,我国未来2—3年将释放大量新的就业需求;后者大约有150万人,他们其中很多人是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年轻人,他们在当前有限的储蓄支撑下,维持着基本生活。


二是整体的新增就业质量有待提升。面对疫情冲击,我国实行“六稳”“六保”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就业,效果明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新增就业中很多是政策性、公益性和临时性就业岗位。这些岗位的收入不高,且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岗位呈逐步减少态势。所以,需要大量中小微企业加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通过市场化方式,增加收入较高且可持续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基建投资面临多重困难

其次,如何看待投资?2020年前10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其中,制造业投资降幅快速收窄至5.3%,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0.7%和6.3%,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其它类投资加快。例如,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26.5%,卫生领域投资增长24.1%,教育领域投资增长13.1%。具体来说,还有以下两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房地产分化加剧。近期,监管部门出台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345”融资新规,严控房地产信托规模,严禁为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提供通道。房企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紧,一部分负债率较高、资金周转需求大、抗风险能力弱的房企面临较大流动性压力。同时,疫情对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等影响较大,一些二、三线城市购房需求受到明显冲击。由此,部分城市房价、地价持续回落。2020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中,10个城市新建商品房和24个城市二手房价格指数同比下降,比去年同期分别多了9个和11个城市,个别城市二手房降价接近10%。我们需要防止降价预期不断强化,从而影响房地产投资。


二是财政困难省份增多,基建投资面临多重困难。大规模减税降费加剧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2020年前8个月,全国减税降费近1.88万亿元,全年将超过2.5万亿元。省本级公共财政中,仅有个别地方保持了小幅盈余。受土地出让价格回落等影响,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支缺口连续两年持续扩大。2020年前三季度,缺口已达2.39万亿元,缺口扩大的地方呈增加态势。地方政府专项债使用规定严格,审批手续等相对复杂,加上符合收益前景要求的基建项目有限,基建投资的资金面临较大压力。5G等新基建前景广阔,但融资模式、核心技术、人才供给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难题,近期还未能成为基建投资的主力。


消费结构亟需调整

再次,如何看待消费?近期,消费不断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20年9月和10月同比分别增长3.3%和4.3%。值得一提的是,汽车对消费贡献较大。近四个月汽车销售额增长都在10%以上,网上消费增速逐步加快,2020年前10个月同比增长10.9%,说明疫情进一步加速了非接触式经济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消费面临的制约:


一是低收入人群消费面临来自收入和价格的制约。收入方面,新增就业减少导致居民收入和消费降低。2020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28万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92万元。按此计算,全年影响消费和收入近1000亿元。价格方面,2020年前10个月,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费者物价指数)稳中趋降,能实现全年目标。但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3%,挤占大量其它消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占比达到5年来的高点。食品涨价对农村居民和中低收入人群消费影响更大,这是国内循环急需补齐的需求短板。


二是中高收入人群消费面临升级困难。中高端消费需求受到疫情、政策等制约,如汽车限牌、住房限购、按揭受限等,传统中高端消费动力弱化,新的消费增长点仍在探索。更主要的是,由于国内中高端消费品供给不足,虽然疫情影响出国旅游,抑制了国外消费,但国内消费品还无法全部替代。消费升级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难以一蹴而就。


警惕高杠杆风险

最后,如何看待金融?毫无疑问,金融在抗疫情、稳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以来,国家综合运用降准、MLF(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中期借贷便利,是指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机构加大了减费让利力度。2020年前10个月向实体经济让利1.25万亿元,全年可实现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但与此同时,有两个苗头性问题需要重视:


一是杠杆率上升放大了风险,也压缩了政策空间。研究显示,2020年6月末我国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达到了266.4%,较年初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其中,非金融企业杠杆率164.4%,比年初上升13.1个百分点,杠杆率明显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进一步加杠杆空间有限;住户部门杠杆率59.7%,比年初上升3.9个百分点,负债率上升会制约消费,且疫情以来银行信用卡不良率普遍上升,再加杠杆的空间不大;政府部门杠杆率42.3%,比年初上升4个百分点,杠杆率水平虽相对较低,但是面临融资的投向和效果等难题,需要加快破解。


二是企业持续困难,可能加剧银行资产质量压力。从PMI(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采购经理指数)表现来看,不同类型企业复苏明显分化,大型企业持续恢复,中型企业恢复平稳,小企业恢复艰难。当前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逐渐增加。2020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在加大力度处置不良资产的情况下,不良率仍较年初提高0.1个百分点,达1.96%。特别是按现行要求,2021年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到期,部分企业压力加大,无疑进一步增加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如果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延续,又对银行资本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020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41%,较年初下降0.23个百分点。


综上,2021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很可能好于2020年,但经济增速不会、也不宜太高。虽然2021年疫情大范围反弹的概率很小,但疫情对经济特别是大量中小微企业的影响,短期难以完全消除。支撑2021年经济因素中,经济恢复的作用可能小于基数效应的作用。而且,考虑到2022年发展需要,2021年经济增速也不宜过高。


因此,我们建议,抗疫期间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暂按2—3年逐步退出安排;以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稳基建为目标,因城施策;持续做好食品保供稳价,畅通流通环节,扩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提升普通消费品质量,增加高端消费品种类,促进消费升级;财政货币政策总量稳定,结构上增加针对性和有效性,支持商业银行处置不良和补充资本。


(高迎欣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