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谈谈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会有怎样的影响?未来两到三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决策者、企业家又应该做怎样的准备?
做好抗疫的持久准备
疫情之后,我们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的政治、经济、金融形势?这次疫情不仅传播速度快且隐蔽性非常强,因此在短期内,我们完全战胜疫情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可能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疫情对世界经济、金融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从全球范围来看,这次抗疫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医控阶段,为了防止疫情传播,大量的精力放在医治病人上。第二阶段是复工复产阶段。中国从3月开始复工复产,但常态化的出行消费尚未完全恢复,消费者信心仍然不足。第三阶段是由于疫情,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会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将不断突显。虽然这一阶段还未完全到来,但已开始出现端倪。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在多个国家尤其在发达国家造成了低收入者的生存危机。这些人收入低、储蓄低,疫情之后工作受到影响,甚至失业。
但从资本市场来看,最开始极其恐慌,华尔街连续四次熔断,紧接着美联储出台了“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美国国会也推出了财政刺激计划,于是金融市场价格再次猛涨,5月底华尔街的价格已经超过了2019年11月的水平。
政策走势的三点原则
这次疫情之后,政策做出哪些调整?未来一两年还会有怎样的政策走势?两会召开之后,政策的趋势非常明朗,有三个大原则:一是保底线,二是留有余地,三是要转危为机。
保底线首先要保老百姓的生活、就业和社会稳定,坚决不能让疫情影响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比如,发行特别国债券,重要的发力点就是尽量地减少手续,一竿子触达县级政府。保底线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民生,不能因疫情的出现而发生新的贫困。
保底线的第二个重要表现是就业。过去几年,每年两会上提出要保证新增就业的人数是1100万人,最后执行的结果是将近1400万人。今年两会上提出的目标是9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坦率地讲,这个数字应对今年870万的大学毕业生还是比较紧张的。
保底线的第三个方面是救助出口企业。一些企业短期内碰到了问题,比如一些出口企业,要给这类企业一定的援助。一般而言,衰退年份GDP在-1%或者-2%属于正常范畴,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预测发达国家将会有-6%的经济下滑。在此情况下,出口市场肯定是不好的。对于遇到短期问题的企业,我们要在窗口期内提供政策来帮助其实现转型,要保护市场主体。
两会贯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在政策宽松的过程中留有余地。怎么叫留有余地?比如,这次两会未对经济增长提出硬指标,就是担心地方政府为了GDP指标制定一些短期来看似乎能稳住经济,但长期来看会留下隐患的措施。因为明、后年的经济情况不会很快扭转,国际形势还会变化,所以把一些政策的“子弹”留下来,中央层面也是留有余地的。
再比如,从财政赤字率看,这次政府提的是3.6%以上的赤字率,以保证就业和民生为主,并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这样一来,如果明、后年经济还有波动,财政上还能够再发力。经济在酝酿新的增长机遇,但也要对未来两到三年的经济短期冲击做出预案。最终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两到三年的调整,让中国经济再回到一个比较健康或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上。未来两三年,就是要下之前下不了的决心。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中国经济的科技发展、产业升级会有一个更好的基础。具体来说:
第一,财政上会持续扩张。今年的扩张有三个部分:大约3.76万亿元的财政赤字,1万亿元的特别国债券,以及3.75万亿元的地方政府的专项建设债,综合起来有八万余亿元。如果不够,明年起再适当地扩张。整体来看,中国目前的债务水平不算太高。企业债加政府各种各样的债是GDP的2.6倍左右,但是我们的储蓄高,百姓、企业和部分机构的资金并没有被利用起来。从宏观上说,中国的财政上是有空间的,但还是要留点“子弹”。这次财政的扩张主要针对基层,不是中央的资金直接投资项目,而是直接交给基层,交给县级政府去做。
第二,在金融方面,这次也有很多的政策。例如,政府直接面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即便不良率较高,但金融方面还是推出了如注册制、发展债券市场等各种具体的债券管理办法,后面还会进一步细化。在退市方面,经营不好的企业和做假企业的退市政策也要加快出台。
第三,基建也在加码。这次的基建和2008年不同,这次的基建是抓重点,而不是撒胡椒面。此次基建有三个重点:一是“新基建”;二是新型城镇化,尤其是县级的新型城镇化;三是老旧小区的改造。
基建还有一个重点区域,就是重要项目的建设。举例来说,在珠三角地区,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珠海的“中间一杠”,但这还远远不够,这一区域的道路和桥梁是非常拥挤的,地方经济活动强度非常高,所以基建还要加强。
未来经济的潜力与机会
未来两三年,中国经济将会走出怎样的轨迹?首先,未来两三年可能还是会比较艰苦,会出现一些考验我们的耐心和定力的国际重大变化。其次,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中国经济应该能够回到6%左右的增长,因为中国经济有两个重要的潜力。
一是我们的市场确实大,我们有4亿中等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指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50万元之间。这4亿人口的消费能力是很强的。
二是科技升级的能力强。中国是一个科技人才的大国,每年有800多万大学毕业生,其中40%是学工科的。中国工科的训练非常严谨,比美国要成功,尤其是比美国的普通大学要成功。这是我们的创新潜力。
所以我判断,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我们应该能够打开一个新局面。中国经济的主要市场在国内,而且以中国经济为核心,拉动了东南亚、东亚地区的产业链。此外,我们的技术创新基本上能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很多创新能够实现自主,但最顶尖的创新一定要保持国际交流,比如量子计算等,形成以提升创新自主能力、保持国际交流学习的良好局面。一旦这个局面形成,我们还会有十年左右的快速增长期。
具体来看,有六个领域仍然有发展机会。
一是汽车的销售会恢复。过去两年,汽车销量下降非常快,但这种下滑并非长期,还有大量的家庭想买汽车或换汽车。我国百户人家的汽车平均保有率只是巴西的一半。这需要地方政府发力,在汽车的牌照管制方面加强创新。
二是在房地产方面,住宅地产是增长点。虽然不可能回到过去那样的爆发式增长,但仍有增长空间。疫情刺激了新的改善住房的需求。这方面需要相关的政策配套,要增加土地供给,控制房地产的价格。房子要做到房住不炒,根本之策不是限购,而是增加住宅土地供给。地产是未来的一个增长点,这不是说地产价格要暴涨,而是希望形成“价格不怎么涨、但交易量上升,老百姓能够通过交易改善住房需求”这样的格局。
三是新科技在未来几年一定会大规模发展,包括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通讯软件、内容网站,应用层面的新科技、人工智能等。
四是重点领域投资。例如,老旧小区的改造、智能电梯,还有重点高科技工程,城市地下传感器的设计和建设等,这些方面也会出现大量的技术需求和机会。
五是金融也面临着新发展的新阶段。债市市场还要扩大,政府债券的规模也一定会扩大;注册制之后有进有退,股市也会发展起来。
六是新型城镇化可能迎来二三十年的重大机遇。农村的儿童和老人要进城,城里的外来工会定居下来,这个问题要仔细研究。中国有这么多城市,从一线到三四线,哪些城市、哪些地区人口会流入,哪些地区的住房、公共设施需要增加投资,最终需要凭借老百姓自主定居的选择,我们应该做好这方面的研判,投资和政策要跟着百姓的意愿走。
经济目前遇到了调整期。从职业发展来看,大家一定要保持耐心和定力。经过这两三年的调整,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好。如果能调整到位,企业与个人事业还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李稻葵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