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企业就是帮自己

2020/05/29

要做好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充分准备


Q:1月12日,您在一次演讲中表示,2020年我国全年GDP完全有条件实现6%左右的增长。经过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您的判断是否发生变化?


洪崎:疫情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较大冲击,特别是短期的综合影响不可忽视。1-2月多项数据负增长,社会零售总额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为-20.5%和-23.7%,创1995年以来新低;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24.5%;出口累计同比-17.2%。


由此带来诸多挑战。一是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旅游等服务业首当其冲,相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冲击较大,企业生存困难甚至倒闭、员工失业等风险上升,可能带来“次生灾害”。二是对第二产业的冲击或在后续月份集中显现,存在产业链中断和转移的可能。三是结构性通胀压力可能维持高位。四是国内金融市场稳定运行面临一定挑战。以上因素均不利于我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


Q:您如何看待2020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


洪崎:我们也应看到,全年GDP增长呈偏左的“V型”可能性。从疫情现状看,我国本轮流行高峰已经过去,蔓延势头得到基本遏制,防控形势逐步向好,社会秩序与经济活动正在快速恢复。现阶段主要压力可能来自于境外输入。


从疫情应对看,一是政策强力支撑,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在疫情发生后快速行动,总量与定向结合、救急与改革结合,专项债、减税降费、逆回购、再贷款、定向降准,以及中小企业精准帮扶,稳投资、稳外资、促消费等系列政策密集有序出台,将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是企业加快复工复产,且疫情期间被压抑的各类需求将在疫情后集中反弹,进而带动经济回升。


三是基建产业,特别是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加速,各地纷纷明确了数万亿的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清单。


四是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进一步释放增长动能。从过往经验来看,疫情结束恰恰是更大技术变革和认知革命的开始,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将得到更广泛应用,倒逼产业提升运转效率与优化结构,在供应链无缝化、线上化,生产智能化、自动化,协作与管理在线化的过程中,蕴藏巨大增长潜能。


总体来说,我们既要正视疫情的影响与风险,更要把握机遇,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


Q:疫情全球爆发造成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对疫情引发全球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担忧也越来越多,您怎么看?您认为中国需要防范哪些风险?


洪崎:最近出现多国股市同时熔断的历史罕见现象,最大原因是对疫情全球蔓延的恐慌,叠加欧佩克和俄罗斯关于石油减产谈判未达成一致,以及沙特降价并计划增产等多方面因素。不能排除疫情引发全球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要做好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充分准备。


一方面,全球股市大幅下跌,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企业生产困难甚至倒闭与居民消费水平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引发全球金融风险可能性增大;另一方面,全球主要疫情国家已高度重视,并采取强烈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在全球政府一致行动的背景下,各国央行又采取注入流动性、暂停做空机制等措施,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有望逐渐收敛。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已经负利率或零利率的主要发达国家,我国还有很多政策工具可用,宏观调控还有很大回旋余地。我认为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是“风景这边独好”。


当然,需要认真研判应对国内外双重压力与风险。当前,国内的任务是尽快复工复产,疫情已对大多数行业造成明显冲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高杠杆企业以及中小微企业,流动性风险均处于高位,稳定就业压力抬升。全球疫情冲击还将通过产业链、贸易、金融市场等向国内传递,防范疫情输入风险也仍有大量工作要完成。

 

商业银行要积极作为,帮企业就是帮自己


Q:疫情加重了中国民营企业的经营困境,民生银行的战略定位是“民营企业的银行”,主要客户是民营企业,这是否给民生银行带来了压力?


洪崎:压力确实存在。我在前面说过,1-2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出口等多个领域的数据负增长,均是民营企业分布比较密集的领域。虽然疫情对部分民企经营造成了较大压力,但民生银行支持民企发展的方向毫不动摇,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渡过难关的决心毫不动摇。


从数据看,截至2020年2月末,民生银行的民营企业贷款余额15350亿元,较年初增长300亿元,同比增长4.8%。除贷款支持外,民生银行还通过发债、同业投资等多种手段满足客户低成本融资需求。截至2月末,我行支持民营企业的非贷款融资余额1718亿元,较年初增长50亿元。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民企服务体系,优化升级分层分类服务模式。


我认为,无论基于历史、全局的客观描述,还是基于未来趋势的合理预期,民营经济前途不可限量,民营企业发展潜力极大。


Q:您认为疫情对各类民企造成了什么影响,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


洪崎:疫情期间,民营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分化。大型战略民企普遍产生四方面新需求:


第一,补血。纳入政府抗疫名单内的企业,产品需求临时性剧增,需要增加运营资金,采购原材料加大生产。还有部分战略民企受疫情防控影响,收入断崖式下跌,亟需补充流动资金应对刚性支出。


第二,降本。为扛过疫情期间的收入损失,维持收支平衡,战略民企客群面临降低刚性支出,降低管理和财务费用的压力。同时,战略民企也存在帮助其客户降本的需求,以维系其产业链客户的合作,降低产业链断供断销风险。


第三,提效。疫情催生了新的服务需求,特别是科技技术运用,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线办公、在线服务成为多数大企业客户的急迫需求。


第四,蓄客。疫情促使很多客户积极备战“后疫情时代”的市场商机,重视线上客户拓展,或促进线下客户向线上客户转换。


Q:中小民营企业和小微民营企业的需求有哪些呢?


洪崎:这两类民企的需求相对单一,主要集中于维生和提速。一方面,急需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恢复生产及员工薪酬、财务费用、厂房租赁、疫情防护等刚性支出,并且需要展期或变更贷款还款方式,目前主要是餐饮、旅游、商超类企业流动资金趋紧。另一方面,对银行线上办理业务的需求增加,希望能够开通快速审批通道,简化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此外,部分科创型中小企业提出了股权融资方面的需求。


Q:商业银行作为顺周期性行业,当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时,可能对民营企业“一刀切”地惜贷;当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向好时,又可能“一哄而上”地争贷。疫情同时带来了两种情况:一边经济继续下行、企业经营负担加重,一边是宏观政策鼓励银行向民营企业增加信贷。这是否会加大商业银行的风险?


洪崎:我认为,商业银行要积极作为,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疫情造成的经济下滑和企业经营困难是客观现实,银行与企业之间也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虽然银行的风险不可避免会增大,但面对困难和挑战,银行必须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帮助企业迅速恢复正常经营,这也是银行的应有使命,帮企业就是帮自己。在当下的特殊时期,面对遇到经营困难和资金压力的民营企业,商业银行应多做“锦上添花”的事,勤做“雪中送炭”的事,不做“下雨收伞”的事。


民企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民生银行始终顺应市场、尊重规律,既着眼当前、又考虑长远,既不会“一哄而上”地争贷,也不会“一刀切”地惜贷,对经营和融资遇到暂时困难的民营企业我们坚决不做“下雨收伞”的事情。与此同时,我们会准确把握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征,健全信用风险管控机制,不断提升数据治理、客户评级和风险定价能力,坚持走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之路。


对于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发展前景和一定竞争力,但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不抽贷、断贷,而是通过续贷、增加授信、债券投资、政府合作基金等方式,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帮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对于困难较大的民营企业,通过股权直投、市场化债转股、财务重组、兼并重组等方式,帮助企业优化负债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对于自身基本面出现严重问题、企业老板存在潜在信用或道德风险、发展前景不乐观的企业,我们也会加快退出,绝不挖肉补疮、抱薪救火。

 

民营企业要理性使用优惠政策


Q:2018-2019年,很多高杠杆民营企业在“去杠杆”大环境中受到重大冲击,您认为这给民营企业带来哪些思考?


洪崎:民企在“去杠杆”中受到冲击,我总结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发展战略与模式不科学。贪大求全、盲目多元化扩张,主业不突出、多元化产业未能快速回笼现金流等,引发了资金危机。


第二,债务结构与使用不合理。一方面,银行贷款的使用不断下降,债券融资不断增加,发债中多以短融、超短融品种介入,遇到外部资金市场波动,到期债券兑付的压力则马上显现。另一方面,在固定资产项目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开工,并购重组资金未完全落实下强行推进导致资金短贷长用,甚至挪用经营周转资金,引发流动性危机。


第三,依赖金融工具超负荷融资。依托资本市场的功能,通过复杂的结构化产品设计,过度放大杠杆倍数,产生资金压力。


第四,核心竞争能力建设不足。从事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竞争激烈的行业,长期依靠低成本、低层次加工在市场上竞争,毛利率低,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创新能力差。


Q:近期,国家陆续出台支持民营企业的财政金融政策,民营企业应该如何理性应用?


洪崎:对于国家近期出台的系列支持政策,建议民营企业妥善使用、量力而行,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安排融资、适度安排杠杆,而不是将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当作“天上掉馅饼”“唐僧肉”。特别是对于经历过2018年底以来纾困帮助的民营企业,相信会更加理性对待相关优惠支持政策,控制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经历过2018-2019年“去杠杆”阵痛和洗礼的民营企业,建议在明晰发展战略、优化经营管理、调整融资策略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财务风险控制力和生产经营稳定性。


第一,聚焦主业,强身健体。全面深入做好自我内部梳理,明确核心发展战略,围绕主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毛利率,获取稳定增长的现金流和再生产补给。瘦身非主业,防止不必要的“失血”,聚焦精力放到主业的资源配置、产能升级、人才培养、技术提升、渠道挖掘、客户培育等方面,做强做优主业。


第二,合理融资,控制风险。拓宽渠道、降低成本,提前布局、抢抓时间窗口,充分利用国内发债、境外发债渠道,有序提升直接融资比例。调整结构、优化资产,变现盘活长期资产、剥离低效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实现资产结构轻型化。合理确定股债比例,有序引进战略投资者、财务投资者,做大所有者权益、降低资产负债率。控制杠杆、防范风险,调节企业杠杆率水平,适度引入信托、基金等形式的财务投资者,作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粘合剂。


第三,保持敏感,留足储备。保持对资本市场的敏感性,适当增加企业的现金储备量,积极发掘围绕主业及上下游延伸的生态圈机会,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为市场筑底后的并购重组做好准备。


Q:国家优惠支持政策在落地、执行过程中,如何实现初衷,更好地帮助民营企业?


洪崎:要更好实现政策初衷,关键是实施好“竞争中性”原则,国有企业将不会再有政府信用支持,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不同所有制企业同台竞争,信用状况将取决于经营状况,而不是国企和民企之分。从我们的调研看,改善效果比较明显、趋势也很确定,我们相信“竞争中性”一定会实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