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动荡,不光是中国,而且是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期望祖国变得更好,希望自己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不希望自己沉沦下去,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中流砥柱,为这个时代添砖加瓦。
非常巧的是,刘明康主席讲了很多宏观经济的问题,而我也准备了一些宏观的见解。不过毕竟刘主席是专业的,而我是“江湖”的。但我认为这不约而同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宏观政策、宏观经济已经起到了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企业家至关重要甚至生死存亡的作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历来都是这样:一个政策就很有可能把一群企业干死,也可能会因一个政策把一群企业激活。
但是我相信,中国经济依然会继续发展。之所以这么认为,有四个理由,我用四个词来表达:有人可用、有策可依、有圈可点、有技可发。
第一,有人可用。中国人是一群极具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给点阳光就灿烂。改革开放40年来,我认为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其实只发挥了30%-40%。试问一下在座的企业家们:大家在做企业的时候真的无所顾忌地投入了吗?真的投入所有来为企业发展努力了吗?我想答案应该是没有。因为大家投入的同时也在害怕,害怕政策的不确定性,害怕投入以后发生各种变故。因此,我认为政府应该创造一个让企业家们敢于全情投入的大环境。中国人才池很大。近十几年来中国大学进行了扩招,同时中国每年还有五六十万的留学生,但人才池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如果把这些人才充分利用起来,我认为中国至少还有30%-40%的经济增量,因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第二,有策可依。政府手里其实还有“牌”,而这个“牌”绝不是再用几万亿的投资来刺激经济,也不是过分监管,而是应该给出真正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法规和政策。如何保护企业家,如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热情,如何为企业家开道铺路创造方便,这些都必须变成政府的核心思维,而且这个思维必须直接涉及观念和思想的改变。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最高层领导支持市场经济改革的思想往往是对的,结果下面执行的时候全部反过来了或者都走了歪路。今天我和一些企业家们还在群里讨论休谟的现代文明三原则。休谟是乾隆时代的人,休谟的现代文明三原则是:财产的稳定占有,经同意的转让,遵守契约。这就意味着政府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让企业家们感到安全,而这个安全不仅是对于财产的安全、对于人生的安全,还要有对于企业发展的安全。这些是政府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民间自身是做不到的。
各级政府应该像过去40年那样,先勒紧裤腰带过一段时间的苦日子,让企业家们先把财富创造出来,再想办法让企业家更多地贡献社会。如果企业家不富有,人民也不富有,那么国家又怎么可能富有呢?我发现,中国真正能创业成功的人,很多都是有着政府经验的人。我认为应该让政府的规模小起来,鼓励政府里有经营头脑的人和更多的政府领导下海创业,这样还能减少政府行政开支,把钱用在老百姓身上。尽管现在严格奉行八项规定省了一些财政开支,但省下的政府财政其实是凤毛麟角,真正巨大的体制性财政花费依然是个很大的数目。李克强总理也说了:要让人民和企业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但实际情况却是,政府花的钱好像越来越多了。
第三,有圈可点。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美帝就算再折腾,也改变不了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的大局势。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中国的产品得到世界的认可。这方面我认为中国有两大优势:第一毫无疑问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尽管没有赶上德国工业4.0,但是中国的制造业现在依然是全世界最大的;第二就是中国的市场,不管是对外市场还是中国内部市场也依然是全世界最大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让世界更加信任中国人。这次中美贸易战的起因,就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对该组织的一些规矩没有及时遵循。加入世界经济就要遵循世界规矩,遵循世界规矩就会取得世界信任;取得世界信任,交易成本就会下降;交易成本下降,中国企业的活路就会多出无数条。
第四,有技可发。科技可以改变世界,虽然中国科技整体水平是落后的,包括基础科技的研发,但中国的科技应用水平并不落后。未来我们要做的,是要在基础科技方面整体提升,让科技的应用不仅仅限于国内。目前,中国的科技应用,互联网公司做的基本都是国内的生意,而且都是和人们的物质欲望和交流欲望相关的生意。像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大公司,一定要更多地走向世界,创造出真正影响全世界的科技产品来。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极有可能催生出世界级别的产品来。中国有大数据的优势,人工智能又基于大数据,但最终能否做起来就要看企业家的高度了。如果企业家高度不够,依然只想着满足老百姓的简单需求,那中国科技赶超世界恐怕会遥遥无期。
以上四点就是我认为中国经济能够继续发展的原因,但到底能不能做到,还要看政府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
这次亚布力论坛夏峰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与再出发”,所以我想再结合大会主题简单讲讲。
我们都知道,江西出过很多优秀人才。今天我要讲的这个人物王阳明,虽然不是江西人,但是故事却发生在江西。话说,当时王阳明来到江西,在赣州一带平匪。在路上的时候有人告诉王阳明说,宁王造反了。王阳明的手下就说:“大人,你得等着,等皇帝下命令让你去打宁王的时候再去。”王阳明说:“我怎么能等着?如果我等着,宁王造反成功了,那我们还活不活了?”王阳明的手下就反问他说:“可是大人你现在去,没有得到皇帝的诏书,就算把宁王打败了,到时候皇帝说你怎么敢没有诏书就打我的家里人?最后再把你赐死怎么办?”王阳明却说:“此心光明,夫复何求。”
“此心光明”,意思是说,心里光明,没有私心,该为国家尽忠的时候就要有所作为,最后在没有皇帝命令的情况下,把宁王打败了。虽然后来果真差一点被皇帝赐死,但幸亏朝中有人帮王阳明说了很多好话,他才总算活了下来。但不能否认的是,王阳明的一生就是光明的一生,知行合一,跟着良心做事,不做违心之事。在各种利益和顾虑面前,王阳明能始终遵守原则,真的难能可贵。试问一句,我们的企业家能做到吗?
因此我认为,第一,政府更要有大格局,要像王阳明那样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千万不能得过且过、寅吃卯粮。不少地方政府领导上任后,想的都是只要保证5年之内表面繁荣不出事,至于5年后是提拔还是退休就跟他没多大关系了。但我认为,没有大格局就一定会出大事。
第二,对于企业家而言,要做有情怀的事情,而不是想着捞一把是一把。现在大量的民营企业之所以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很多做企业的人做的就是“捞一把是一把”的事情,哪儿赚钱往哪儿冲,哪儿赚快钱往哪儿冲,于是大量的人进入房地产市场。试问,如果政府短视,企业家又只想着捞钱,国家怎么可能好起来呢?
第三,要建立互信机制。首先,政府和民间要互相信任,要做到这方面其实非常难,因为主导权在政府,不在民间。其次,企业家和员工要互相信任,现在很多企业的企业家和员工并不互相信。各种劳资关系很紧张。再次,现在很多合伙人之间也不互相信任。相信大家都看过《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但现在我看到很多创业公司因为合伙人之间互相不信任而打架散伙的事情比比皆是。因此,我现在做投资的时候,基本不投几个人合伙的企业。因为3个以上合伙人搞不清哪天就互相打架,而且中国合伙人之间打架好像已经成了一种必然现象,而非偶然现象,反而是只有一个创始人的企业更容易成功些。最后,国际社会与中国要互相信任。中国改革开放后有一段时间,国际社会与中国之间确实建立了良好的互信机制,后来好像又出现了问题。但我认为,出现问题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寻找问题的根源,重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企业方面,就是要诚信经营;政府方面,就是要遵守国际规矩来布局中国的未来,不管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与美国的关系,都要从互信角度来考虑问题,互相信任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
第四,现在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和防范太重,做事情的潜在成本高到了不可估量的地步。在所有行业中,教育培训行业其实已经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行业了,但我依然有至少1/2的时间花在各种各样的潜在成本上。我相信,很多企业家基本都有这样的感觉:法规不清,契约精神缺乏,社会道德沦丧。前两天新闻曝光出来的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在高铁上霸占座位的事件,一个就是从小到大没人教育他什么是契约精神、什么是社会道德、什么是遵纪守法的典型个例。如果大家都不守规矩就会出现互相争抢的乱象,就不可能互相信任。如果互信机制不解决,中国的道德规范、契约精神、法规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国的潜在成本将会永远存在,中国将永远走不上现代化发展或者超越世界发展的真正轨道。
最后,我认为在再出发的路上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洗心革面、高瞻远瞩。首先与时俱进。一方面是指不管是商业思想体系还是商业运营体系,要与世界发展方向同步,不能逆世界潮流而动;另一方面,还要与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步,做真正为人民造福利的事情。其次,洗心革面。我记得曾经有一句话说“任何过去让你成功的特质都可能变成让你失败的原因”,现在我也深深感觉到过去新东方成功的品质,正在成为妨碍新东方发展的原因。因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如果还是用过去的方法来解决未来的事情,是对付不了的。所以企业家”洗心革面”就变成了要探讨的重要话题。最后,高瞻远瞩。第一,企业家眼光要远一点;第二做事要踩着点,佛教中有一句话叫作“急事慢做”,对于企业家也是一样,不要那么匆忙。一个新政策一出来,有些人就发疯似地追随和投入,再一个政策出来,又可能一下子被泼了盆凉水,最后钱投进去了却发现企业也快死了;第三,资源用到点上,很多创业公司拿到了投资后就开始乱用、乱发展,等到困难来临的时候发现手头没钱了,资金链断裂了,最后不得不倒闭清算;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企业要活得长一点,只要活得长一点就会有未来。
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笔直的,但是懂得根据地形灵活上升的人,一定能够达到生命的顶峰。而最关键的是,大家一定要有信心,坚信我们会一直向上走。
(2018年第十四届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 俞敏洪 |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