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昊:产品已“死”

2020/05/07
我一直在思考:在中国,创新、创业的机会究竟在哪里?该怎么驾驭这样的机会?很多行业赛道都非常好,但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跑起来,有的企业却并没有真正站在风口上飞起来?

以小蓝单车为例,对于骑行体验,90%以上的用户都非常满意。可这样一个充满工匠精神的产品,并没有从共享单车这个赛道上跑出来,跑在前面的是摩拜和ofo。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场竞争的结果差异?
摩拜和ofo一进入战场,关注的不仅仅是用户的骑行体验,还有资本、供应链、营销等一个产业链条整体化的运作。他们获得了许多行业巨头在流量、资本、产业服务上的支持。所以,虽然现在整个行业很多人强调产品思维,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产品已“死”,产业方兴。
不注重产业思维,将会输得很惨
产品思维的关键逻辑包括:产品细节、体验细节、转化率以及商业平衡系统,此外还有流量、入口以及产品整合方案。

10年前,产品思维绝对是整个互联网行业乃至整个创新领域特别关键的一点。我自己也经历过很多产品的运作,比如MSN、QQ空间、QQ农场、水印相机、大众点评、猫眼等。QQ农场是怎么诞生的?当时有一个叫“5分钟”的小企业做了一个开心农场,于是我们和他合作开发QQ农场在QQ空间上线。

QQ农场与开心农场的每一个游戏细节和体验相比都更精美,所以其DAU(日活跃用户量)突破了3、4个亿,把QQ空间的在线用户拉升了一倍,把QQ的在线用户拉升了30%-40%。在那个时代,通过做产品,实现了一个产品、业务体验、平台的同时突破。为什么可以发生这样的情况?因为,那个年代的互联网产品,只要产品做到极致,服务能保证渠道顺畅,能有口碑,就可以快速实现闭环、快速实现红利的爆发。

今天这样的机会还有吗?有,但非常少。3年以前,手机出货量年同比差不多还有30%以上的增长,到了2016年、2017年,手机的出货量已经没有什么成长了,甚至在局部区域出现下降。这说明什么?10年前,不管是互联网流量还是移动互联网流量,可以说大家是拥抱了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但在今天,你还能精益求精做出一款更牛的Facebook或是微信吗?概率非常低。

所以,产品思维是有瓶颈的。今天我们需要有一个产业思维视角,要去关注整个产业链的逻辑关系、关注产业链里的供求关系以及实现的细节,关注资本、技术、流量对这个产业的助推作用。尤其是当流量不再疯狂增长,流量都被巨头垄断的时候,我们怎么去获得更多的流量?

这不仅仅是增量的竞争,还存在一个存量的竞争和优化,甚至是在存量与供应链之间的博弈。如果我们不能做好产业,不能理解新的产业需求,与产业共同成长,并和这个产业形成一个共生体,那我们会输得很惨。
互联网下半场的创新法则
现在,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人口的红利都在面临枯竭,而中产阶级文化娱乐生活的消费升级,以及中国城市化的红利正在到来。麦肯锡研究指出,传统行业通过数字化创新,会带来10%-45%行业增长。在一些产业里面,这个增量还会变得更大。一个拥有上百年传统的行业在拥抱了互联网之后,甚至会面临井喷和爆发。

但这些红利带来的机会和我们现有的纯产品思维逻辑未必完全一致。大家需要找到的是:配合消费升级的产业升级过程中,产业链上还有什么样的痛点?我们怎么抓住这些痛点并解决这些痛点?我总结了三个法则:连接、赋能、破界。

第一,连接。首先是连接服务,表面上看,这只是一句话,实际上你深入进来,会发现从技术到产品、再到运营都面临很多坑。以猫眼电影为例,过去,大家看电影需要去柜台排长队,排队后能不能买到票、选到喜欢的座位,还不一定。整个服务过程和用户体验非常差。这个行业痛点,大家都有很强烈的感受。所以,能否连接购票服务、改善用户体验、提升行业效率,是当时摆在从业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2012年有些公司开始切入这个领域,试图改善当时的局面。猫眼电影开始做选座业务,服务体验与从前相比发生了本质的改变。虽然电影票选座很简单,但刚进入这个领域时,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我们刚开始就遭遇了部分取票机无法出票的问题,原因竟然是受南方当地气候的影响,票纸会受潮变粘,导致无法正常打印。后来,我们便改进了票纸的材质,还建立了一个取票机监控系统,保证全国数千台取票机正常运营。

总之,连接服务的本质是有没有改变体验、提升效率或者是创造出整个业务流程上真正的增量价值,并不是简单地连接上就行了。这是一个很慢的过程。

其次是连接人。这里的连接人不是指像在QQ里跟人聊天或者是同陌生人约会那类连接,而是连接服务的提供者,连接那些能给我提供优质服务的每一个从业单元。让这些从业单元,在服务供给过程和产业链运转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效率,保证服务质量的供给,保证服务环节的完善,比如美团外卖的商家和骑手、滴滴的司机。这个连接是非常难的。举个例子,美团外卖一天要连接将近60万个骑手,怎么做到的?

美团从一开始就和餐饮商家有连接,有了商家的连接之后,再去建立配送体系、骑手体系,就有基础。在建立的过程中,需要精细化思考,需要不断优化算法、运营机制,包括骑手走进一个小区是不是要上电梯,在小区里走路的时间是不是会超过1分钟等。这些细节都要进行实时计算,才能保证服务配送的效率和成本都能达到一个优化值。只有这样的连接,才能产生巨大的网络效应,为用户、从业者提供巨大的价值。

最后,连接需求。在连接人的过程中,其实你很自然会顺带想到连接需求,连接需求也是机会。很简单,在猫眼电影买票的同时,用户实际上还希望享有美食、饮料的观影体验,做出这种服务,也就顺带连接了关联需求。

第二,赋能。这个词现在用得比较多,但我还是希望将这个词具体化到怎样去赋能。技术赋能、大数据赋能、营销赋能,是现在比较多的赋能方式。

首先是技术赋能。我们有很多人已经在互联网、科技企业里积累了技术能力。当进入到一个传统产业或是一个新行业里面,这些技术能力能不能和这个行业相互结合,产生新的魅力?比如,现在微信支付、支付宝都支持用户通过快速扫码乘地铁、做公交,再比如智能语音机器人客服等。

其次是大数据赋能。猫眼电影在进入电影行业之前,大家想看到票房数据是非常困难的,常常是等到第二天才能看到前一天产生了多少票房。当天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分布、不同影院的排片和票房情况,都没有数据。因此,电影的片方、出品方,本质上都是在盲打,而不是在数据的基础上做决策。基于此,我们做了猫眼专业版。在猫眼专业版上,你可以看到每一部影片、每一个地区、甚至是每一个影院的实时票房数据,让影院、片方从业者,根据每秒钟变化的实时数据调整发行策略、排片策略、营销策略。

实际上猫眼专业版里看到的数据,只是文娱消费大数据的冰山一角。数据背后持续提升的是对这个行业的认知能力,能够带给整个行业从业者的价值,是在不断被放大的。也就是说,无形之中,猫眼变成了电影行业的水电煤,和行业生态链每一个环节的业务伙伴们有了更多接触点。

最后是营销赋能。今天,所有传统行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要不要通过技术方式解决行业的营销痛点?敢不敢拥抱新的媒体和技术?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现在电影产业的营销依旧比较传统,大多采用路牌、海报、电视广告等形式。但是,今天的年轻人更多使用移动互联网,这也是为什么猫眼能够帮助整个电影行业跟着年轻人一起走的原因。

猫眼的影院联名卡是一个典型的营销赋能的例子。其实影院一直有营销的需求。猫眼在过去与7000多家影院合作,推出影院联名卡,用户开卡量累积超过1200万,帮助影院展开会员运营、增强用户粘性。猫眼还推出了热点通平台,通过平台数亿流量和数千家自媒体矩阵,帮助片方、发行方在移动互联网的新场景下,做影片营销。

通过数据赋能、营销赋能,猫眼与电影产业链内的影院、片方、发行方形成了一个产业共同体。

第三,破界。破界本质上是打破原有的界限和定律,不受限于你所处的行业领域和产业链环节。

首先是产业链关系破界。大部分传统企业在自己所处的产业链环节和产业领域定格之后,其实不太愿意走出去。这时就会面临赛道和产业格局的局限性。能不能在产业链关系上破界,打破原来产业格局的限制,这其实决定了我们能不能成为一个更优秀、拥有更广阔成长空间的企业。

比如,猫眼从2014年起就开始尝试做电影宣发。2016年口碑最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部影片——《驴得水》,就是猫眼做的全案宣发。到2017年,这条路越走越顺。那一年国庆档影片《羞羞的铁拳》,连续20天保持票房第一名,总票房突破22个亿。这也是猫眼参与出品、主控宣发的一部电影,整个宣发策略制定、落地执行都由猫眼主导。

现在,猫眼已经从原来一个纯互联网+电影票务企业,逐步走到了电影宣发环节,和电影行业主体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产业链破界。这样一个破界和跨界的过程,我相信很多企业也会面对。

其次是价值链破界。猫眼以前其实是没有演出业务的,从2017年开始重塑演出业务。最开始就是在美团、点评和猫眼上卖演出票。大家一边做一边思考,猫眼能够提供给演出行业的价值点主要在哪里?一开始大家认为一定是卖票,后来我们发现,这张票是不是猫眼卖给消费者,可能不是最重要的。让整个演出行业能够很好地通过猫眼平台体系,针对这些受众进行很好地营销,针对剧院进行效率提升,针对周边和粉丝人群产生增量价值,这都是猫眼演出能够带给行业的新价值,而不是只盯着卖票这一个环节。

正是这种思路的变化,猫眼演出业务在2017年比2016年有了二、三十倍的增长。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和要点发生了变化,不再拘泥于原来的价值创造点,而是找到了新环节上的突破。这个突破常常不是产品思维能带给我们的。需要我们走到产业里面去,思考每一个产业链环节的痛点,思考产业的从业者到底需要什么,如何帮他们提升效率,如何在某一个环节里创造别人不能创造的价值,如何和他们共生共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定义我们提供什么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突破原来给自己设定的界限。

上一个移动互联网浪潮已经翻篇了。今天,大家可以发现,过去一年的产品成长,可能都集中在Top10或是巨头的流量上,流量分配很多是存量流量分配,很多资源和资本都已被固化。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耐心,在等待下一个大的浪潮来临之前,在更难挖出水的地方,挖出泉。在每一个行业里,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式创新。当我们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满足中国消费者诉求的时候,便会创造出新的、不一样的体验,带来口碑和商业的共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