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国:混改我是“玩”真的

2020/05/07
2018年8月24日,天津高院、天津二中院分别裁定受理渤钢系企业重整案件。2018年9月14日,渤钢系企业管理人通过国内多个公开渠道发布《关于渤钢集团重整招募战略投资者的公告》,向全球、全国招募意向战略投资者。2018年12月26日,根据战略投资者遴选标准与规则,各方经对报名参与渤钢系企业重整的意向战略投资者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确定渤钢系企业重整战略投资者为唐山德龙。渤钢系企业重整案是国内目前重整资产与负债规模最大的案件。

渤钢系企业是指以渤钢本部为控股平台,以天钢集团、天铁集团、冶金集团为实体经营平台形成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渤钢系企业通过全资、控股、参股等方式共涉及约208家经营实体,其中进行重整的企业共有48家。

为与重整后渤钢系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德龙集团以其核心钢铁生产平台唐山德龙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本次渤钢系企业重整。

2019年1月16日,管理人与战略投资者签署重整投资协议,明确战略投资者参与渤钢系企业重整的条件、方式,并确定战略投资者参与渤钢系企业钢铁资产平台重组方案。主要包括:战略投资者参与钢铁资产平台重组提供资金共计为200亿元,战略投资者或其指定的持股平台持有钢铁资产控股平台0.70%股权、钢铁资产运营平台59.61%股权。

德龙集团自2019年2月25日起,开始对天铁集团、冶金集团、天钢集团在内的17家企业进行企业管理权交接。

重整后的渤钢系企业现状如何?德龙作为战略投资者,在重整渤钢系企业的过程中是否顺利?遇到了什么困难和阻碍?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重整案例,渤钢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带着这些问题,《亚布力观点》独家采访了德龙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丁立国。
人心改变的力量
记者:现在渤钢的基本运转情况怎么样?

丁立国:目前总体情况还算比较顺利。不论是产量还是各项经济指标,都和我们预想的差不多。

记者:最初的预想是什么样的?公开资料显示,今年想要到1600多万吨产量?

丁立国:按照日均产量来计算,不只是这个数字。现在每天的产量是6.5万吨,钢铁企业一年工作330天,其中30天是检修时间,所以日产量乘以300天,能达到1950万吨,将近2000万吨。

记者:除了产量指标,其他指标有变化吗?

丁立国:经营指标也不错。我们从2月15日开始接收第一家企业,3月22日接收最后一家企业。4、5、6三个月的数字是相当不错的。我见政府领导的时候,就拿着一张纸,上面只有三个数字——税、利润、工资。2019年1、2月,在我们没接手之前,这三个数字都是负的,有些企业都开不出来工资;但4、5、6月开始就都变成正的了。

记者:您是如何做到仅仅几个月就让这些指标由负变正?

丁立国:第一是混改以后,财务的包袱下去了。原来的财务包袱太重了,资产重组以后,负债率降下来了。这是混改政策层面能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减负。第二是人心大变,人心的改变带来了经营环境的改变。过去,企业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没有人操心,也没有人着急,更没有人去解决问题。但是,德龙的文化是“会操心、敢着急、能解决”。德龙接手之后带来了观念上的改变,毕竟还是想做事情的人多,能占到员工的99.9%。通过人心的改变、环境的改变、指标的改变,带来了士气的提振。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当产量提升时,我们会按时发奖金,在现场发奖金。

记者:发现金吗?

丁立国:对,发现金。他们从来没有过,而且员工还被拖欠工资。我们现场发奖金,让大家看到德龙接手之后,是真正地在做事,对员工的信心和士气有很大的提振。这些举动感动了很多人,感动了那些想做事情的人。也正因为此,我们这几个月的各项指标持续向好,但距离德龙的标准还有一点远。

记者:这些变化是可喜的,但是在收获这些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或者阻碍?员工最开始的心态是什么样的?

丁立国:他们最初带着一种观望、质疑的心态来看待这次混改,来看德龙。当时也有一些员工抵触的事情发生,但是最后都平稳解决了。我们调整每家企业的管理层人员,不仅派驻德龙的高管,还在企业内部挑选合适的人来管理。我们向所有企业、所有员工提出四个奋斗:“为自己成长而奋斗、为家庭幸福而奋斗、为赢得尊严而奋斗、为企业发展而奋斗”。

过去,这些企业里也会有一些口号,但都是说给领导听的空话大话。现在,我对他们说要为个人成长而奋斗,为背后的家人而奋斗,为公司、为了尊严而奋斗。他们拥有全世界最好的钢厂,反而是巨亏,亏到没有尊严。这是根本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层要起到带头作用。有一句俗话说的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其实这些企业的人过去是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不交流也不走出去,认为只有自己最好,或者就算自己不好,也总有比自己更不好的。所以,员工观念的改变是我们最大的难处,这需要时间。
为什么只有我们敢?
报名参与渤钢系企业重整的意向战略投资者众多,为何德龙可以脱颖而出?从许多公开和企业内部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德龙集团作为以钢铁板块为核心的企业集团,现资产负债率低、盈利能力在行业领先,并具有充足的现金流,能够为渤钢系企业提供坚实的重整基础。其次,德龙集团自1992年建立至今,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市场化的钢铁企业管理体系;参与重整后为渤钢系企业引入上市公司规范化、市场化的管理体系,通过由职业经理人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全面负责企业经营管理。第三,德龙拥有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环保部认定的全国民营钢铁企业环保治理的行业标杆。 

除此之外,在丁立国心中,德龙的优势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在他看来德龙是少数“敢”接这个盘子的企业之一?

记者:您当初看中渤钢这个项目是认为其中存在着怎样的机会或价值?是否考虑到了风险?

丁立国:任何事情的风险和机遇都是对等的,关键要看风险是否能驾驭、把控。这个项目的机会价值在于,首先是它的地理位置,在沿海地区,是一个钢材的集散地;其次,无论是装备还是规模都比德龙要高一个档次;最后,很重要的是德龙的战略定位就是要深耕京津冀,而且德龙是环保的标杆企业,只有我们敢到这里试下去。

为什么只有我们敢?首先是资金,我们已经真金白银拿出来110亿人民币,剩下的将近100亿人民币要去融资。在中国,手里有100亿人民币现金的企业并不多,我们是靠这么多年的积累得来的。而且,钢铁并不是被国家大力支持的行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

其次是人,17家企业每一家都需要派人去接管,我们一共派了两三百人。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拥有两三百位优秀的管理层人员可派驻到重组企业。

第三是我个人的坚持以及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我相信要把混改做好,没有魄力是做不了的,同时还要有对未来市场的预估。这里就涉及到了对风险的预判。如果后期指标不好了怎么办?现金流如何支撑?员工怎么办?这17家企业如果没有人去接收,再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一线生产的员工也许都去看大门了,因为没有事情做,一个月只拿一两千块的工资,根本没办法养家。这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接收这17家企业,也承担了很大的社会责任。 

记者:您觉得在混改过程当中,民企能为国企带来什么?

丁立国:第一个就是企业家精神,我们亚布力论坛的企业家精神。这真不是吹牛,他们缺乏管理企业的态度和精神。我赌上身家性命,好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天津人民服务。没有企业家做资源整合,没有企业一把手的带领,企业就不可能发展。其次就是机制,这些企业人、财、物都不缺,就缺机制。我们接收以后,不只是对渤钢,也对天津市的工业产生了刺激效应。第三就是观念的冲击,把德龙的“会操心、敢着急、能解决”带进来,让他们看到我们对工作的全情投入,以此来推动管理的变革。

记者:您觉得混改之后的企业怎样才能维持生命力?

丁立国:这个说起来很容易,就是一定要把优秀当成习惯,这样就会坚持下去。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绝佳的区域位置,再加上产品技术革新以及管理变革,相信会越来越有活力。一旦做到优秀了就会努力把它当成习惯,但是这也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我们希望通过一两年的努力把这17家企业往好企业的标准去推动,逐步打造成德龙式的标杆,成为行业的标杆和领先者。只要我们不放弃,我们有信心,就一定会实现。

记者:有人担心参与国企混改最终会落一个陪太子读书的结局,也有人抱怨国企混改会设置玻璃门,会出现拉郎配的情况。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丁立国: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也会有。我们争取努力不成为这个现象的受害者,也不想成为这件事情的牺牲者。其实,在亚布力论坛,有99%的人都不太同意我参与渤钢混改,只有几个人同意,比如陈东升。同意是因为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对中国政府有信心,对我有信心;而有一些海归派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不足。虽然我有时候也会没信心,但大多时候我对自己是很有信心的。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历史潮流决定了我们必须强大,谁也无法阻碍我们发展。如果会出现阻碍,那是什么?是自己放弃了。只要自己不放弃,再大的困难也能扛,那么离目标会越来越近。所以,不论同意还是不同意,都是出于好心,因为每个人的经验经历不同,每个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

我每天面对这么多事、这么多压力,我就笑看人生。我把做企业当作乐趣,如果每天只想着要挣钱,反而做不好。反正事情这么多,就慢慢解决,这个心态很关键。这条路是自己选的,这些问题是自己选的,就必须要迎接其中的挑战,不能退缩,不能被困难、被问题吓住、烦住。

记者:您觉得推进混改顺利进行的关键是什么? 

丁立国:一方面政府是真的想混改、真改,要有坚决坚定的态度,为了社会、为了人民、为了经济发展。国有企业缺的是机制,而不是资金。另一方面参与者也是玩真的,不是投机分子捞一把就走,也不是来拣便宜,不要有其他不好的企图。参与者要有理性的判断,有清晰的底线,有对问题、对困难的预判和应对的心态。

我们发心纯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是想挣钱,就不会参与混改。去年上市公司股市大跌,200亿元可以买10几个上市公司,明年卖就能赚一倍,还没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天天在家陪家人。但是我没有,我参与了混改,我用200亿元接收了渤钢系17家企业。当然,混改也要由专业的人去做,比如,旅游集团重组就由旅游公司参与,医药集团重组就由医药公司参与,钢铁集团重组就由钢铁企业参与,不能跨界。因为跨界驾驭不了,被混改重组的企业也会不服气。混改是心理的较量,非常难。

而且,只有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才叫混改。其中,有的是控股,有的是参股,参股也叫混改。我们是控股,占60%的股份,因为只有控股才能完全驾驭整个经济层面。如果是参股,就还是他们自己管理,我只投钱,这个难度会更大。所以,混改一定要彻底,一定要引进民营企业的机制,把民营企业灵活机制植入国企庞大的资产和人员。只有如此,这部机器才能运转起来,否则就是一堆废铜烂铁。  
“熬”也是企业家精神之一
记者:您对混改的前景怎么看?

丁立国:我还是很有信心的。虽然我自己还没有成功,还在路上,但也已经走了七八十步了。

记者:剩下的二十步会如何走?  

丁立国:剩下的二十步会比之前简单一些,有一些问题是可以预见的。比如,环保的压力,如果天津规划成无钢城市,那钢铁厂就要全部关门了,另外就是去产能的问题。可以预想到的问题我们现在都有所准备有所应对。当然,也还会有一些预想不到的事,比如市场化经营的问题、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变等等。

具体来说,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内提升整体经营绩效,包括管理流程制度的调整、考核的量化、观念的改变等等;对外将一些已经签订的协议和还未签订的协议落实到位,就近期发生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各方面的沟通。现在,我们每周都有一个工作组跟政府做沟通,还要定期跟市长做沟通汇报。

记者:除了渤钢混改之外,德龙还有参与其他混改吗?

丁立国:现在只有渤钢,但是下一步还会参与辽宁、内蒙、河南的钢铁企业混改。参与混改也是希望德龙的主业可以再上一个台阶,对德龙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其实,钢铁行业非常难做,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进钢厂、冶炼厂,一听到厂子都不愿意去。现在实体都被忽略了,可事实上金融都是基于实体去做衍生品,没有钢厂,没有这些实体企业,金融也无法发展。所以,还是要回归实业。未来几十年,钢铁都是性价比最高的金属材料,暂时还没有能替代钢铁的材料。

从2008年开始,德龙的规模就一直没有改变。任何行业都一样,最简单和最难做到的就是坚持。坚持就是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一件事做好。但有的人挣到了一些钱,就开始找热点,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投机性强,心不稳,最后可能就会出问题。我们就是熬着,真正的企业家都有这股熬的劲儿,能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
采访的最后,我们问他“熬”着是为了什么?参与混改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很坚定地告诉我们,“目的就是想把钢铁这个产业做好,把中国的钢铁产业发展到全球,让世人敬佩”。也许这就是真正的企业家的情怀与格局,不是任何人可以去学习或是解读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