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路明:环保公益,我的精神归宿

2018/10/15

时间匆匆,转眼四十年。四十年能改变什么?让一个黑发小伙变成白发老头。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则催生、锻炼、造就了中国新时代的企业家群体,也孕育了中国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精神从无到有,从特殊到一般。不论企业家精神的初心、内核是什么,我认为,它最终的归宿应该是公益——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比如环保。

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我自己的故事。

年轻求学时,我干了一件事,漂流长江。1981年,我从武汉游泳到上海,花了17天;1986年,又从长江正源沱沱河单人单艇漂流到了武汉,历时2个月。现在回想,恍惚觉得,冥冥之中,我对自然所特有的亲近和情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体悟,可能早在当时就已悄然埋下了伏笔。有人喜欢将这类行动称为征服自然,但是,在我看来,人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漂游的生死历险让我领悟到的并不是征服,而是对自然的敬畏。

我现在仍然十分怀念在武大读书的日子。在珞珈山,能够自由地读书、独立地思考、深入地论辩,诸如发起多学科讨论会、上各位老先生的课等等,都是美好的事情。校园里自由、包容、开放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无形中传承给我们珞珈学子一种胸襟,这份胸襟也在我内心播下了公益的种子。

我是1988年研究生毕业就和六个研究生同学下海创业的。1994年,武汉市洪山区政府召集辖区内效益比较好的一些企业开会,希望每家企业定点捐款帮扶一个贫困村。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情,但仅依靠捐款做扶贫并不是长久之计,那些钱可能用不到合适的地方。所以,我找到区政府领导,提出我与其捐款搞扶贫,不如直接去做个村主任,这样可能更有助于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这样,我便来到新洪村当上了村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1998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村主任必须是本村的居民,于是我向夫人申请将户口迁到了村里。直到2016年,政府对新洪村完成了土地收储,我的“从政”生涯也结束了。1995年我进入这个村时,村里人年均收入720元,而到我2016年离开时,人均超过2万元。

扶贫的二十余年,也正是我们企业在不断发展的时期。我将企业的定位确立为:卓越企业的善意合作伙伴。秉持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关注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集团产业的开拓升级也无一不围绕和渗透于生命的各个维度,致力于推动个人、企业和行业价值提升。

上世纪末,肆虐华北的沙尘暴启动了中国企业家群体环保公益意识的集体觉醒。2004年,阿拉善SEE成立了,宗旨是:凝聚企业家精神,留住碧水蓝天。通过亚布力论坛和阿拉善SEE创始会长刘晓光,我与阿拉善SEE结缘,因为许多亚布力成员都是SEE会员。加入阿拉善SEE以后,我对公益的理解有了更宽广的维度。它让我认识到,凝聚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商业化市场化的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去做环保公益,事半功倍。我们的“一亿棵梭梭”、滇金丝猴项目就是如此。

如今,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已经集合了全国九百多位企业家的力量。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通过升华自身的思想认识、亲身参与环保实践、探索环保新模式、提供环保资源、捐赠财富等方式,发挥着企业家精神,对环境保护作出了不同的贡献。每年我都会带着阿拉善SEE的团队去三江源地区进行环保考察。去年我和我们的团队来到黄河源年保玉则雪山。在那里我看到,白雪皑皑的雪山和绿茵茵的草地,翻过一座小小的山坡,可以看到年保玉则雪山下一汪清澈见底的湖泊。来到湖边我们把手伸到清澈的湖水里,湖里面游曳的鱼儿会自己游到你的手上。在这里我们突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两周前,我又回到当年漂流的起点,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在那里我依然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在那里我心中依然充满了敬畏。

回归到今天的主题,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未来的归宿于社会而言至关重要。我认为,企业家的精神归宿应该是公益。企业家发展好自己的企业是一种本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是一种本分,而将企业家精神与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不仅是一种创新,同时也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于我而言,未来我还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环保公益上,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加入环保行列,和我们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一起保护这颗独一无二的蓝色星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