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鲁冠球:不停奔跑的人

2017/11/01

        根据多方渠道证实,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于10月25日上午因病去世,享年72岁。


        就在前不久的9月26日,鲁冠球还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称心情难以平静。


        鲁冠球15岁时辍学回家务农,曾做过铁匠。1969年,他带领6名农民,集资4000元,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厂,从此走上了创业舞台,从那一刻开始,就没再下来过。甚至连中场休息都没有。三年前,身体稍有微恙,但仍在人前表示:万向跟生命一样重要,“退休没有时间表”。



        1984 年,鲁冠球完成了三件大事:以集资入股的方式,在万向节厂内部职工中实行了股份制;以培养费的名义,花8000 元从浙江大学“买”来了第一个大学生 ;将3万套万向节卖到了美国,创下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第一单的纪录。


        放在当年,这三件事几乎都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人们一片惊呼。然而,这不过是个传奇的开始。十年之后,鲁冠球把公司开到了美国。再后来,万向开始收购海外公司。如今,在全球范围内,万向集团已经拥有30 多家公司,成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企业之一。


        早在 1985年,美国《商业周刊》就已经注意到了鲁冠球和他的万向节厂。在报道中,美国人将这位铁匠出身的中国农民视为“中国新时代的英雄”。1990 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对鲁冠球的专访文章,在美国人看来,鲁冠球是“中国农民的希望”。1991年,鲁冠球登上了美国《新闻周刊》,成为封面人物。这是继邓小平之后,第二个登上这本国际化新闻杂志封面的中国人。


中国“阿甘”


        鲁冠球曾被媒体比作“阿甘”——一个不停奔跑的人。


        在鲁冠球面前,仿佛永远有一条跑道,从一个小铁匠铺开始,他就一直在奔跑,穿过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从乡村跑向城市,从中国跑向世界,没有终点。


        鲁冠球的老家在浙江萧山县宁围乡童家塘。他年少时的理想是“进城当个工人”,然而,在那个铁桶般的年代,一个农民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何其艰难,但鲁冠球还是在挣扎中坚持走了出来。在偷偷建起铁匠铺之前,鲁冠球还有过两次失败的创业经历。


        第一次创业是办了个米面加工厂,但因为一次意外,雇用的小伙计手指被电机砸断,事情闹到县里,工厂被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了。这次创业几乎令他倾家荡产。第二次创业是自行车修理铺,开在当时正兴修的钱塘江大堤旁,大堤工程结束以后,他的生意也做不成了。即便如此,鲁冠球也不甘心回去种地,于是又利用自己掌握的手艺,开起了铁匠铺。


        1968年,鲁冠球在打铁的时候听到一个消息:国家批准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办一家农机厂,乡里正在物色人选。23岁的鲁冠球跃跃欲试,带着6个农民一起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在计划经济年代,生产什么,购买什么,销售什么,一切都需要国家下达指标。为了原材料,鲁冠球开始奔跑——他蹬着一辆破三轮车,跑进了一江之隔的杭州城,走街串巷,收购废铜烂铁。 


        鲁冠球曾经回忆:“那时候原材料短缺,常为此事发愁。我一看到废品收购站就两眼冒光。为了收一点人家看不上的边角废料,我可以耐心地在别人家门口等上半天。”


        好在聪明的鲁冠球吸取创业失败的经验东钻西闯,找到了一条能够让农机厂活下来的缝隙———为周边公社的农具提供配套生产,比如饲料机上的榔头、打板,拖拉机上的尾轮叉,柴油机上的油嘴,要什么做什么。


        之后的10年间,鲁冠球就是靠作坊式生产,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1978年,农机厂已有300号人,年产值300余万元,厂门口更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宁围失蜡铸钢厂等多块牌子,到这一年的秋天,他将宁围万向节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这也成为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除了管理工厂,他还办起了农场、养鳗场、蛇场。总之,只要是他认为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他都想尝试一下。


更大的版图


        1983 年,鲁冠球以自留地里价值2万元的苗木作为抵押,承包了萧山万向节厂。


        从农机厂到万向节厂,鲁冠球作风强势,始终将经营大权独揽在自己手中。


        承包第一年,萧山万向节厂就超额完成了 154万元利润。按规定的分配办法,鲁冠球个人应得奖金 8.7万元,可他分文未取,悉数返还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他不是不爱钱,只是,他还想走得更远。


        1984年,鲁冠球开始在内部职工中推行股份制。1986年,他又吸收了中汽投资公司等社会法人向万向节厂投资入股,从而完善了股份合作制。早在 1987年,鲁冠球就曾经考虑过,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继续融资。但是,由于“乡镇企业”这个身份,他们的申请被搁置了。这一搁置,就是七年。1994 年,鲁冠球终于得偿所愿。当年的 1月 10 日,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全国总股本以乡镇企业占主要比例并成功上市的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从铁匠铺,到上市公司——二十多年来一路奔波,鲁冠球已经“跑”得够远了,他还能跑去哪儿?1994年,鲁冠球把公司开到了美国,在他看来,“单是会赚本国的钱,不算什么本领,有本领,就要去占领国际市场,赚外国人口袋里的钱”。当年7 月 1日,万向美国公司创立。


        如今,鲁冠球已经手握全球版图——万向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拥有 30 多家公司,通过 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万向制造”已经遍布全球市场。


        “挣外国人的钱为荣,使万家致富为乐。”这句话鲁冠球已经很久不说了,当万向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后,他更愿意和别人谈论的话题是——“整合国际资源”。


不倒翁传奇


        鲁冠球给儿女们讲过一个故事: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向大家 传授销售经验,他请大家抬抬屁股,看看座位下面有什么东西。每个人都在座位下面发现了钱。销售经理说,我只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坐着不动,是赚不到钱的。故事平淡无奇。鲁冠球想用它来鞭策儿女。他不信“富不过三代”。所以,他经常提醒儿女:要 用勤奋来“淘金”。


        多年来,鲁冠球每天早上 5 点 10 分起床,7点钟到公司,日复一日。他坚定地相信:“勤奋是一生的资本。”


        虽然初中没有毕业,但这并不妨碍鲁冠球的学习能力。很早以前,他就已经明白“知识就是生产力”这个道理。那时候,全厂数百人,只有一个高中生。有些工人几乎目不识丁。1984年,他跑到大学生分配办里,想要个大学生。对方莫名其妙 :“你是不是来错了地方?”后来,他四处奔走,以“培养费”为名义,花了 8000元,终于从浙江大学“买”来了一个大学生。再后来,他在工厂里开了班,以计考勤的方式,逼着职工们学习。


        鲁冠球也喜欢钻研。不过,相比于“成功学”,鲁冠球更专注于研究失败。他认为,要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时刻研究失败。


        研究过许多失败案例之后,鲁冠球得出了一个结论:做企业, 最难抵抗的,是“高利润的诱惑”。于是,他始终奉行三条“投资禁忌”——暴利行业不做、千家万户能做的不做、国家禁止的不做。他很喜欢李嘉诚的那句话:“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


        有人问过鲁冠球 :“退休后想干什么?”他很茫然:“退休?我为什么要退休?”他从来没有考虑过退休的事情。女儿问他,累吗?当然累。累了为什么不放手?什么时候躺在床上不能动了就放手。


        “奋斗 10 年添个零”——这是鲁冠球许过的诺言。20 世纪70 年代日创利润 1 万元,80 年代日创利润 10 万元,90年代日创利润100 万元,21 世纪初日创利润 1000 万元……如今都已经实现。鲁冠球曾经信心满满地定下过他的下一个目标:2019 年,实现日创利润 1亿元,员工最高年收入 1 亿元。


        如今,这个没有退休时间表的老人安静地离开了我们。唏嘘之下余有庆幸——他的企业还在,他的精神还在,伏脉千里,不断不尽。鲁冠球老人,一路走好,精神不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