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优势
目前很多观点都认为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制造业的处境十分困难,发展前景也较为悲观。而在我看来,我们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和信心,之后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应对。
首先要明确一点: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当然,在2008年之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行业的总体需求降低,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走向了过剩,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尤其是在此前的发展中,这一行业更多依靠资本、规模拉动,导致中低端层面出现恶性竞争现象,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印度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凭借着人口红利和低成本的优势在迅速追赶,同时美国着力于“新兴制造业回归”,德国致力于“工业4.0”,这些制造业强国在效率上有着更大的优势。中国制造业现在面临着这种“前堵后追”的情况,不可盲目乐观。
因此,想要冲出目前面临的困局,中国制造业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五大优势:
第一,最大的市场。比如显示行业的光学膜,全球需求的80%都来自中国。
第二,最完整的产业链。如果苹果手机回到美国进行生产,没有三五年的时间几乎不可能完成。而在中国,只要资本充足便可迅速投产。
第三,完善的基础设施。相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我们在水、电、燃气方面的设施非常完善。
第四,大量的从业人才。目前我国的1亿产业大军中有8100万的知识产业大军,每年还有800万大学毕业生加入,这一点也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竞争的优势。
第五,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制造业主体。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民营经济已经占到了中国制造业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的60%,我们应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活力和执行力,使中国制造业更多地参与到全球范围的并购当中。
变革风口
目前我们处在变革和颠覆的风口之中,各种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在这个颠覆变革为主的时代中,创新驱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理解。
方面是技术创新,这是根本。康得集团是中国预涂膜行业的开创者,也是全球预涂膜行业的领导者,在上市后一举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学膜产业集群,从追赶走向引领,在此之后又转向了碳纤维行业的探索。经过五年发展,去年建成了中国第一条年产5000吨原丝、1700吨碳丝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产品良率达到80%以上,使中国的碳纤维首次达到比肩国际水平的标准。而这一创新也带给了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便是经营创新,可以细分为全产业链形成成本优势和技术整合优势、全系列产品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全球化、智能化四点。我们目前已经在九个国家布局了十个研发中心,将全球的研发团队进行整合,并与高校合作。同时在廊坊建立了新能源电动车轻量化碳纤维部件的智能化无人工厂并投产,这座工厂达到了全球最先进智能化工厂的标准。
此外就是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在信息经济的今天,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由资本转变为创新。而创新要靠人的力量,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并提高决策效率。因此我们去年初开始变革,让我们的管理体制变得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目前30%的员工都持有公司股份。
而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康得新从2015年便开始了新一轮探索。我们以高分子材料为基础,通过材料向总体解决方案延伸,努力打造一个生态平台。这一战略也恰恰与2016年颁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规划高度契合。“十三五”中明确提出,制造业要智能化、互联网协同、柔性化定制,最后向服务化延伸,未来中国的制造业是服务型制造业——可以说我们是一直走在行业前列的。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个人的观点是:一端是总体解决方案和新材料,一端是互联网应用的服务平台,直接面向用户;一端追求高端化,一端追求服务化。这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升级,而非转型。智能化与绿色化是转型,高端化和服务化是升级。这套逻辑就是走向一个以“智造”为基础,以服务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生态价值体系。
自我否定
作为企业家,一定要学会自我否定。就像黑格尔所说的,否定之否定是一种扬弃。如果一直躺在昨日成功的温床上,那就十分危险了。要做到真正的自我否定,需要用创新的思维面向未来,不断思考,主动拥抱变化。尤其是制造业和实业现在所面临的这场商业革命风暴,如果不能做到创新那么就一定会被淘汰。从1988年下海到今天,我始终保持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商业的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保持谦卑的归零心态才能做成可持续发展的百年老店,沉迷于往日的辉煌只能故步自封。
我曾经打算在55岁退休,后来由于康得新上市,60岁还在岗位上,兴致勃勃地制定了三年规划。如今年近古稀却又制定出打造世界级企业的目标,每一步都是在进行新的学习。希望我还能继续奋斗,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尽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