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创新如何发生

2017/10/23

        现在的经济形势,大家都感受到有很多问题,怎么让中国经济走到下一个发展阶段?出路在哪?独到性优势还不明显的时候,还得靠成本优势,这里最重要的是继续体制改革,进一步降低体制成本。体制成本是中国经济的决定性变量,体制成本降,经济增。


中国经济的机会在哪里?


        其一,品质与便利。我们的产品数量没问题,价格竞争力没问题,过去20年,中国的出口产品品质较好,但内销产品的品质跟不上内需的要求。为什么现在舍近求远都去买日本、德国的产品?因为国产的品质太差。另外,收入提升就是人们的时间成本上升,这使人们对服务便利性提出新要求。


        其二,全球还是大舞台,开拓新市场。中国与发达国家平均收入差还有10倍,人均收入不过处于全球第85名,尚有不小的比较优势。在新的全球格局中,中国可开拓新市场的潜力很大。世界很大,很多市场没有好好去开拓,这20年我们的制造能力很强,商业能力不强。


        虽然全球经济发展减速,但是新兴市场份额在上升。比如华为,它在180个国家和地区设办事处,包括伊拉克。在不同的文明、文化、语言、法律、人际关系里从事商业活动,是很大的挑战。我们要学习和研究一下中国改革开放时,外资是怎么进入中国的。


        其三,城市化下一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加速,成就巨大。但是城镇化的上一程偏重于城镇占地、投资、建楼,对更多人口融入城市、创造较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以及统筹城乡,还不够重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其中,有巨大的机会。


让好想法聚堆


        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限制条件,但都有机会空间,问题是什么样的作战方式,可以把下一个机会真正开发出来。无论要抓哪个机会,都离不开今天的关键词——创新。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如果没有创新,经济就很平庸。经济总量可能也会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不会比人口增速快多少,所以人均增量很少。经济学上把人均收入的持续提高定义为现代经济增长。穷的时候,大部分收入被用于购买食物,只有人均收入超过临界点,才会引发其他消费,进而带动经济结构的改变。


        什么是创新?熊彼特列出了五种创新类型:


        第一,引入新的产品,或改变现有产品质量,不能永远是一种产品。


        第二,引入新生产方法或者工艺。


        第三,开辟新市场。


        第四,夺取原料和半成品新来源。


        第五,创立新的经济组织,我们这里叫做商业模式。


        为什么说没有创新,经济就很平庸?


        一个产品,一个新的商业,一开始成本都是高的,因为没有批量,生产也不完备,前后左右都不熟练。然后熟能生巧,有规模,一台设备下去,生产一百万双鞋,成本会越来越低。


        但是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成本降到一定程度之后,它一定会再上去。为什么?因为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竞争变得更激烈了,工人、土地等成为了各企业急需的要素,追加的增量会引起市场上这些要素的价格上升。不管你付出多大努力,成本曲线还是会上去。这就是所谓的成本曲线规律。


        那怎么对付这条曲线?一是把成本下降的过程尽量延长,二是当发现成本曲线出现抬头的时候,加强成本控制。但经济学家说,你即使用上浑身招数,成本最终都会上去。对此,熊彼特说有一个办法可以避免:不在同一条成本线上运动,做成另外一个产品。造摩托车的人工贵了,就用同样的人工造汽车,成本就相对不贵了。同样,当造汽车时人工贵了,就再用这些人工来造飞机。


        那么整个成本管理的思路是:在给定的一种生产方式内,存在一定的节约成本的空间,因此市场上有些公司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但最终它们都逃不过成本的上升。那么最终决定企业是否能基业长青,是否能一直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是你能否让你的产品不在一条成本线上,能否使出一招接着一招的招数,找到新的成本线,让成本相对不断降低。


        引进新的产品,所有成本参数即便跟原来一样,但经济含义不一样,这是所谓的创新理论。然而,这个理论并没有说创新一定会发生,而且我们看整个经济史、产业史、技术史,创新都非常罕见。

那么创新到底怎么发生的呢?有厉害想法的人凑到一起。氛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人跟他呼应,那个想法就会衰减。所以厉害的头脑不是孤立产生的,真正影响时代的想法是聚堆的。


        千万不要以为创新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凑到一起很重要,缺一个都不行。只有原理还不够,因为原理一旦应用,如果有关键困难解决不了,原理就无法变成产品。只有科学家不够,还要有发明、支撑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工匠、做企业,每个环节的人都不能少。少了任何一个,很多事情只能半途而废。


        一个想法从不成熟到成熟,没有一群同样厉害,或者比你更厉害的人帮你推敲打磨,高频互动,很难变成产业。这群人要有一个氛围,那就是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这中间有一个人物非常重要,就是能够跨界的桥梁式人物,他能够跟工程师对话、跟科学家对话、跟政府对话、跟企业家对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