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华:2017年中国经济展望

2017/10/23

        中国经济上一程我们走的很快,平均每年增长9.8%,明显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左右。可以说,世界走一步,中国走了三步。从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就进入了一个下行的周期,逐渐慢下来,慢到为了要保证7%左右而不得不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这里面肯定就有一个内在的逻辑,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外部因素都发生了改变,上一程中相对有利的因素,眼下大都转化为不利因素,因而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放慢。


        大家可能会问这种慢还会不断地持续吗?未来到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前景?因此,下面我首先就这个问题具体地做一点分析。我的看法是,小周期中国经济慢的压力在减轻,大周期慢的趋势未改变。


小周期出现筑底企稳迹象


        小周期慢的压力在减轻,是因为随着中国自身的调整,经济运行在四个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第一,一些先行指标,出现了企稳的迹象,从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到发电量、货运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等各方面都已经出现了企稳的迹象,它预示着短期经济景气有所回升。


        第二,从整个经济运行轨迹来看,增速下行的幅度,已经逐步在减慢。2016年第一、二、三季度都增长了6.7%,第四季度估计也不会比6.7%低多少,从中已经看到一种小周期经济企稳运行的轨迹。


        第三,宏观政策信号转向稳健,也折射出了经济逐步走稳的一种迹象。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三个不变。其一,稳中求进,这个工作总基调不变。其二,供需双向发力促发展不变。其三,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不变。在不变的背后,财政政策突出了“更加有效”,货币政策强调了“防风险”、“防泡沫”的政策信号,这背后就折射出中央政府在政策上,对短期经济下行的担忧程度已经减轻了。这在一个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短期运行的态势,政策上保增长的压力减轻了。


        第四,就是各种对冲效应正逐步显现出来。大家知道三个对冲表现的比较明显。其一是宏观加杠杆对冲微观减杠杆的负面效应,也就是下一程从宏观层面上要加大政府加杠杆的力度,对冲企业微观层面减杠杆带来的不利影响。其二,就是新经济加速对冲传统经济也就是旧经济的减速。今天我们已看到,新经济以两倍于传统经济的速度高速成长,应当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冲了传统经济减速带来的不利影响。其三,国内需求加力对冲国际需求减力,这样一种效应也在逐步地显现。投资、消费相对稳定,而且稳定中还在逐步地激活,即以内需扩大减轻外需低迷的不利影响,更多依靠内需来支撑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我想这四个信号在某种程度上就反映了小周期中国经济放慢速度的程度在减缓,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出现了筑底企稳的迹象,预期这种增速下降放缓的态势,在2017年、2018年还会进一步显现。


守住6.5%的底线


        观察中国经济,我们不能够单纯的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经济,还需从政治角度看。而对眼下的中国来说,最大的政治就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第一个百年就是到2020年,在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要实现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基本消除贫困,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发展,力求达到经济发展档次进入中高端平台,进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我觉得首先要把立足点建立在这个目标基础上。从这个目标出发,我们得到的一个结论就是未来中国经济是有底线的,因为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是我们党对历史、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而这样一种承诺,只能够兑现,不能够失信,因此在政策面上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一个保持最低增长的要求。那么从2010年到现在为止已过去了六年,按平均每年增长7.2%才能在十年内实现增长翻番的要求来测算,未来四年中国经济总量要达到平均每年6.45%的增长速度,才可以实现比2010年翻番;人均收入要翻番,还需要考虑人口增长因素,经济增速需要再进一步提升一点,必须在6.5%左右,所以6.5%左右的增长速度自然就成为我们未来四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底线,这是第一个结论。从这个底线出发,我们可以得到第二个结论:政策会跟着这个底线来走,当6.5%守不住的时候,政策一定会转向宽松,稳增长要求会再次提到第一个层面。因此,可以大胆的预期未来四年中国经济就将围绕着6.5%左右这样的基准线小幅度波动,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


        那么,这种底线能不能守住?答案是肯定的。第一,财政加杠杆。这已经是很明确的信号,从2016年开始已经在实施,从2017年开始,还将进一步实施,因为政治局会议已经提出要有效地运用积极财政政策。什么叫有效,就是更多更好地运用,预期将在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政府债,二是政策性银行债,三是政府的一些公私合营的建设项目,即PPP的项目。中国的政府债务在全球大经济体里面是最低的,负债率在60%左右,美欧都在100%左右,日本在260%左右。而且中国政府还有三万亿历年的财政结余款没花出去,所以财政托底有物质基础。第二,货币政策是不是有空间?我想,常态下面会维持中性,异态下面会转换方式,常态面对着资产泡沫,面对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预期,以及货币传导机制障碍等,货币政策不会太宽松,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目前的态势。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也不会太紧,因为前面讲了,为了6.5%左右的最低增长,金融市场高杠杆需要一定的低利率环境,所以如果说6.5%守不住,政策就会转向宽松的异态。6.5%可以守住,政策就会转向中性的常态,即货币政策不会太松,也难以太紧。这是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


        除了政策性因素,我想还有三方面需要提出来讨论。第一,经济基本面。就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过去是推动经济的主要因素,今天和明天也仍然是,现在只是加了新型两个字,但不会改变趋势,所以“新四化”会不断的创造出供给和需求的两大推动力,使中国经济有前行的惯性,这种惯性是存在的。第二,变革面。转型升级逐步见效,新经济快速成长,传统经济改造力度加大,给中国经济增添了新的发展能量。第三,要特别强调的就是中国的特色面,中国特色表现在哪里?首先,有一个高度健全的行政组织体系,从中央到乡村一级。其次,政府对资源有极强的管控力,从土地到金融,甚至人才资源。这两点是其他国家不可比的。此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最基本的特色。所以从这个特色出发,政治上的要求就是要确保实现百年目标。十八大期间更多的是治理乱作为,下一程就是更多治理不作为,我想可以预期从中国特色出发,会有一个强有力的行政推力。因此,守住6.5%应当说没有什么问题。


大周期经济下行趋势未变


        大周期下行的趋势为什么没有改变?我想原因也很简单。第一,资源环境要素投入的约束力越来越强。中国不可能再大量消耗这种资源要素,来追求高增长,因为资源的瓶颈,资源的天花板已逐步显现出来。


        第二,人口结构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因此老龄化的社会经济也会逐步地减慢,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第三,增长基数越来越大,按照统计规律,每增长百分之一的难度越来越大。据测算,上一程增长10%,只相当于现阶段的3%。


        第四,国际上当一个国家进入中高收入阶段之后,经济的增速都是相对平稳的,并在相对平稳中逐步地下台阶。如果今天中国经济7%左右是一个台阶,那么十年之后就可能下到6%左右,再十年以后就可能下到5%左右,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我们应当适应这一趋势,不要寄希望还可以维持双位数增长。可以大胆的预测,中国经济这样的下行周期将会在2018年结束,也就是2017年经济增长大概维持在6.5%到6.6%之间,2018年在6.5%左右就可能停止下滑了。从2019年开始到2020年,中国经济就将基本上围绕6.5-7%的区间发展,不会再掉到6%以下,除非发生重大的国际事件冲击,或国内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这就是对经济增长趋势的一个初步的分析。


部分城市房产保持刚性发展


        接下来,我就几个问题谈点看法。第一,通胀。通胀我想短期温和格局不会改变。基本理由就是,眼下物价上涨,更多受到蔬菜和猪肉两个因素影响,而这两个因素是周期性的因素,受季节的影响,它不会对长期的趋势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从短期来看,蔬菜、肉的价格会保持相对平稳的常态,不会持续不断的放大,而整体上看,目前中国市场供需基本上是一个供大于需的相对宽松的环境。其次,外部输入通胀压力目前也还比较温和。再次就是整体经济的增长也还比较平稳,所以在供需相对宽松,经济增长相对平稳,外部压力也相对温和的情况下面,中国的短期通胀相对温和的格局不会改变,预期2017年中国通胀水平可能就是在3%左右。


        但是,长期通胀的压力没有改变,我们还需要继续保持警惕。眼前我认为主要有这几方面压力。第一,前期大量印钞票,这种过多的货币带来的通胀压力还没有消除,今天是没显示出来,大多数货币游离在实体经济之外,只是在金融性领域,即在虚拟经济的领域。因此,它对中国CPI的压力不大,但对金融市场的通胀压力就很大,也就是金融资产泡沫的压力大。第二,前面讲的,要更有效地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赤字水平会不断地提升,债务规模会不断地扩大,因此,政策性宽松的压力肯定也会转化为通胀的压力。甚至最后的财政性问题的消除只能靠通胀,而不是靠别的。第三,目前阶段性汇率弱势的变化也会对通胀形成压力,还有银行和企业不良资产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累积起来并不小。所以,对远期中国的通胀,我认为不能掉以轻心。如果说由于各种因素,中国经济某个时期,出现通胀明显的加速,出现更严重的通胀,一点也不用惊奇,但如果能保持经济循环不断裂的话,那这些问题会在发展中逐步地稀释和消退,而如果发展链条断了,或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社会动乱、战争等等意外因素,那么就可能会演变成严重通胀,这种隐患不能小视。因此对中国通胀绝不能掉以轻心,但是眼下,通胀还不是中国经济的最大威胁。


        第二,汇率。我对汇率总的看法就是,阶段性的贬值压力没有消失,趋势性的贬值可以防止。2017年,乃至2018年,都还存在人民币贬值的这种可能性,估计每年都有3%到5%的贬值幅度,也就是未来两年至少还有6-10%的贬值的可能性。作出这样一个判断,主要是基于上一轮的升值过度,2004年之后的十年,人民币升值了36%,今天这一轮的贬值,至少要抵消上一轮升值的三分之二,即至少有可能要有20%以上的贬值幅度,才会进入到一个政策上大致可以接受的均衡水平。如果今年我们守住7是政策底线,那么2017年跌破7的概率将明显上升,有可能到七块二, 2018年有可能到七块五,到七块五左右可能预示着这一轮的贬值大致告一段落,可能会在七块五左右的范围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再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好转而又走向新一轮的升值轨道。


        为什么不会出现长期的趋势性贬值?我认为一是因美元强势是难以持续的,美元加息的天花板已经逐步在显现。美元弱加息的周期给人民币的稳定也会提供一定的支持。二是中国经济基本面将在2018年后逐步好转,这我前面已经讲了。外部因素美元加息压力将逐步减弱,内部经济基本面会逐步趋于好转,势必减缓货币弱势的压力,这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从政治上看,美国政府始终对人民币持一种不允许大幅度持续贬值的态度,中国的货币政策必然受美国影响。今天的美国政治家、政客认为人民币是低估的,所以他要求升值的这种压力始终存在,新当选总统特朗普说了中国是个操纵货币的国家,会继续对中国施压。中国内部其实也有一种约束力,中国政府、中国领导人、中国自身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自然的逻辑就是人民币不能太弱势,太弱势的货币,谁要你这个货币,这就决定了人民币不可能持续的弱势。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也决定着不能够以自己的利益牺牲他国的利益。


        第三,股市。短周期内股市还是震荡市,不会平稳,也就是整体震荡的态势。但在长周期内,行情好转值得我们期待。慢牛行情逐步地在向我们招手,但是要等到十九大之后,估计十九大之后中国资本市场将会进入新一轮的慢牛周期,也许2017年还不是那么明显,但是2018年开始就可能是新的周期,这是我基本的判断。目前市场的流动性没什么太大变化,新的流动性主要有三方面:养老金入市,海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以及地产调控挤出来的一部分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其次是目前的估值比较低。一是A股市场主板估值偏低,中小创业板估值偏高。二是跨市场看,股市还是三个市场估值最低的,比楼市和债市低。当然资本市场也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牛市,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出现一定波动也是难免的,所以它更多也还会显示一个震荡的行情,只不过是震荡前行,所以需要顺势布局抢抓结构性机会,避免大的波动。


        第四,地产。地产调控措施不断出台,总的来看房地产的市场会逐步发生变化,未来房地产市场我有两点认识。第一,就是那种爆发式的增长时期已经结束了,平稳的增长周期逐步代替爆发式的周期。第二,未来更多是差异化的市场特征。大家如果还要买房,要做房地产投资,我想宏观面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货币政策,第二财税政策,第三土地政策。这三大宏观政策如果是有利的,那么地产就会是好的,如果是不利的,地产市场就会是不好的。这是第一个要观察的。其次要观察的是三个微观因素,第一是不是有人气,即人口的聚集度是不是在不断的增加,也就是人口因素;第二,经济是不是有活力,即这个地方的经济增长是不是有活力;第三,生态因素,即这个地方是不是宜居。这三个因素如果具备的地方,那么可以预期,房地产形势应该会相对的景气,房价应该会刚性的变化。反之,就会出现相反情况。从这样的判断出发,可以预期,一线城市房价不会大幅度的下调,房地产形势将继续保持相对景气的发展态势,二三线城市中的明星城市,房地产形势也将保持比较景气的发展态势,房价也不会大幅度下调,会保持相对刚性的发展。


        眼下资产的轮动非常快,轮动的逻辑就是流动性往哪里去,哪里就很快会被淹没掉,因此抢筹码,大家快速行动,迟了抢不到,反过来还会被套在谷底,这是一个逻辑。2012年-2013年是信托火爆的阶段。2014年以后股票开始火,持续到2015年上半年,随后出现房地产形势的火爆。所以,这个资产的轮动非常的快,不会是原来那种比较长的周期,如果大家要想资产快速轮动,短期就是要快节奏,及时布局,及时获利。


        有关资产配置,2017年总的建议,就是股票市场还是值得我们作为一个重点来考虑,可以考虑配置30%的资产;第二,债券市场,15%;第三,外汇市场,15%;第四,房地产市场,10%;第五,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大宗商品市场,30%。总之2017年股票、大宗商品是主要的,再就是汇市、债市,地产市场是排在最后的,这就是我想给大家的建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