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经常讲“长期主义”,它和ESG是什么关系?用王石的话说,一个企业要先活下去,然后活得好一点、久一点。这句话非常简单,但道出了企业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企业能够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也就是说企业做到了可持续的发展才有做ESG的健康基础。
二十大报告谈及绿色发展时用了八个字: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将增长放在最后,并不意味着它最不重要,恰恰相反,增长在任何时期都是重要基础,国家如此,企业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实现现代化需要增长,人民生活幸福水平的提高需要增长,这就是企业必须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生态环境,抑或是社会对企业的需求。一个企业要为社会提供服务、创造就业、税收以及GDP,都需要靠增长来完成。所以,企业做ESG,第一条就是要有可持续的发展和增长。
1、ESG为企业增加成本,不能为企业提供价值?
大家经常会问:“ESG是成本,我投入这么多钱做ESG,回报是什么?ESG的投入会不会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
请大家注意,投入的目的是为了产出,并且这个产出是可持续的。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的大环境下,企业的增长必须符合这四方面要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有投入才会有回报。最近我听到山西一家传统的能源企业讲了他们做ESG的思考,他们原来是一家传统的煤炭企业,在双碳目标下,通过发展和创新零碳技术,逐步将将企业自身生产煤炭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抵消,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碳中和,并且在此过程当中发展低碳减排技术,成为一个低碳能源技术提供商。对于他们来说,现在发展低碳减排技术是一种投入,投资、投入都是投资未来,用这个企业的案例来讲,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就是企业未来重要的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
2、企业减碳问题还不迫切
我国国家双碳的目标是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仅仅覆盖到电力行业,因此企业减碳的问题还不迫切。但是,大家应该注意到两个事实:
一是,最近大家都在关注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已经“三堂会审”,成为欧盟的法律制度,它将会对出口到欧盟的每一项产品标定碳排放标签,追溯碳排放足迹,虽然离正式开征税收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别忘了,他们从2024年就开始要求这些企业要报告经过核定认证的碳足
二是,最近结束的G7领袖梦的广岛峰会联合声明提出“所有的缔约方都要在2025年前碳达峰、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都是要求不断的提高减排的力度,并希望所有国家都要做好提高力度的准备,因此企业在减排问题上要考虑国际国内形势,考虑到出口竞争力问题,减碳也是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双碳目标只是ESG中的“E”
许多企业,把实现双碳目标作为履行企业环境责任的一项任务。其实不然。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内在要求,也是治国理政的一次大考。
企业做好ESG,必须把实现双碳目标全面贯穿到履行ESG责任的全过程。首先从履行环境责任的角度考虑,任何企业都需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方案,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做贡献。其次是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考虑,在企业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全面体现“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的原则,持续提供就业,持续提供税收和GDP的增长,为国家实现基本现代化和全面现代化做贡献。从公司治理的角度,也要为企业自身实现碳中和和推动产业链实现碳中和做出制度安排,以及企业和员工都要成为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的践行者。
因此,企业要把实现双碳目标作为践行ESG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中国的二十大报告虽然没有明确描述碳中和时间表,但有人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一些信息。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5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假设那个时候有40个发达国家,那中国必须在前10名里,我们必须为此做准备。因此,企业在做ESG的时候要想到国家和人类的长远目标。过去有一句话叫“发展是硬道理”,现在是“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企业要同时做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必须把实现双碳目标全面贯穿到履行ESG责任的全过程。
4、新技术高科技要不要重视ESG,特别是减碳
很多人认为,高科技就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排放。其实非常需要将高科技、数字化发展与ESG联系起来思考,特别是减碳。比如一些机构估计,5G系统全部建成所需消耗的用电量,相当于4个上海市的用电量,也就是8000多亿千瓦时的用电量。如果要实现6G,则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5-10倍,也就是4万亿千瓦时或者8万亿千瓦时的用电量。
但是,我们想到发展数字化的目的是什么?数字化是为传统的行业和技术赋能,发展是为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所有增长都是为了人类健康发展,而不是相反。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是如此。高科技、数字化企业的ESG一定要注意,人类不能发展一种技术走向自己的反面,而是从一开始设计这些技术、服务和产品的时候,就要想到如何让它们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的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