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双:解读IPCC AR6工作组报告的核心结论

2023/04/25


袁佳双通过IPCC最新的一轮报告,也就是AR6第六轮评估报告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享。

IPCC它的全称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这个报告的所有的结论最后要通过各国政府共同来审议来通过,它是1988年建立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基础来获取大量的科学和经济社会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估,最后出来一个科学评估报告,这个组织它下面分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科学基础;第二个工作组是影响适应;第三个工作组是减缓。IPCC AR6已经发布了它的三份工作组报告,以下是核心结论的总结。

第一个核心结论就是近期的气候变化的范围非常广,速度快、强度大、数千年未见,为什么这么说呢?二氧化碳的浓度是200万年最高的,海平面上升是3000年最快的,北极海冰的减少是1000年最小的,冰川的退缩在2000年是最严重的,大气、海洋、冰冻这些圈层都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现在的温度比末次坚冰期以来任何百年尺度上的温度都要高,我们进一步将时间的长河压缩到最近的2000年,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最近的50年也是2000年来最高的,如果再把这50年再放大,我们可以看到每10年的平均都比上一个10年都要高,所以可以看到全年变暖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那么什么原因?任何一次评估报告过来都是要研究这个问题的,那么这次AR6给出一个非常确定的结论,叫毋庸置疑,因为以往的评估报告都是likely或者Very likely,那么这个就给出的结论是非常肯定的,人类活动影响了气候的变暖,下面这张图是气候模式,我们可以看到黑色的线是观测到的温度,如果我们的模式的外强迫加上了人类活动,就不光是自然因素,加上人类活动,那么它强迫了出来结果就跟观测的事实是非常吻合的。

再进一步来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个是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是自然强迫,它的两个作用,对温升的贡献几乎是近似为0的,是可以抵消的,这是气溶胶,气溶胶对温升是降温作用,温室气体是增温的,增了大概1.5℃,降温大概降了0.4,那么合起来以后这就是所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大概是升温1.07℃,与观测事实完全是吻合的,所以可以看到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气候变化到底是不是影响到全球每一个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无论怎么样,2040年全球温升相对工业化革命前一定会超过1.5℃,这是模式给出的结果,无论你采用多么低的排放。但是如果你采用这最低的排放情景,那到了2100年,它还会从1.5再回来,就叫over shoot,就这么一个点,那如果说我们采用的是低排放情景,那么到2100年它会控制在2℃;那么全球的增温一定是对极端事件的发生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用极端的高温事件来举一个例子,对它的频次和强度的变化。如果是全球变暖,相对工业革命前,也许是50年一次的这样一个极端事件,那么在目前已经升温1℃的情况下,就505次,就101次了,到20401.5℃,那就是51次了,随着温每升高0.5℃,这是全球平稳每升高0.5℃,将造成的极端热事件的频次和强度都会明显的增加。2022年夏季高温的事件是一次极端的高温事件,全球3个高温的中心中国位居其中。去年的夏天,中国的高温是1961年以来是最高的,我们中国气象局有一项研究,如果是目前这种状态继续持续的话,那么到2030年它可能就会成为一种新常态了,这样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未来的碳排放空间是怎么样的呢?是第一工作组最后一张结论,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升温1.07℃了,已经在大气中排放了多少了?2390亿吨了,已经有这么多,那么如果要实现1.5℃,还剩多少呢?还剩下5000亿吨,说实现2℃,还剩下1350亿吨,那这个机率也只有50%,这是第一工作组给出了这样的一些核心结论。

那么第二个工作组回答的就是什么问题呢?是观测到什么影响?这些影响又产生哪些风险?未来这些风险会怎么样,我们目前采取的这些措施,对这些风险,对适应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它全面地评估了适应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也深入评估了适应当中哪些局限性和不良的适应,下面我会举一个例子。

第二工作组的第一个核心结论就是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正在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危险而广泛的损害,全球大约有33亿—36亿人生活在高脆弱的环境中,左边是自然界,右边是人类社会,自然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物中的地理范围和物候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黑色的大圆点就表示信度非常的强,而且有些的影响已经是不可逆的,比如说物种的灭绝,还有一些近似不可逆的,比如说我们多年冻土的融化造成的这个危害,右边是人类社会,我们最常见的是水和粮食、健康与生计,那么这次AR6增加了城市的基础设施,也可以看到几乎都是负面的影响。

那么未来的气候风险会怎么样呢?评估报告认为会更加地复杂且难以管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未来的这个风险它会是复合型的,因为多种灾害在并发,影响了多个系统,下面这张图;它又是级联性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区域之间在传导,所以未来的这个适应,就要关注以下三个点。

第一要制定面向长期风险的适应方面,那么这个方案是否存在?现在目前多数是碎片化的、是短期的,是不能够有效适应的,那么这个长期方案是存在的,但是要注意,这个方案是因为和行业和区域的不同而不同的,同时也要注意到适应它的局限性,因为温升越高,适应的有限能力就下降。

第二个关注点,未来如何促成适应措施的实施,我们比较有这种政治的承诺,这就是UNFCC的平台,必须有政治承诺,我们要有政策、有工具,我们要有解决方案、要有资金,还要有包容性地制定进程,当然,我们还更要是科学认识的提高,比如说监测和评估,这就是中国气象局在做的工作。

第三点是未来的适应的措施的推行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第一个要避免不良的适应,因为不当的适应会锁定新的风险,比如说我们现在海平面上升,我们建大堤,海堤,它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同时适应也不是万能的,它必须和减缓结合起来,要走一条气候韧性发展的道路,就是我们本次这个主题的一个关键点叫韧性,要走气候韧性发展的道路,这就是给出的一个具有气候韧性发展力的一条道路,必须要全面、有效和创新的来应对,这样才能产生协同的效应,才能减少适应和减缓之间的这种制约,从而改善自然和人类的福祉,我们称它为具有气候韧性的发展道路;这是第二个工作组。

第三工作组回答的什么问题呢?就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近况是怎么样的?未来会怎么样?要怎么走一条系统转型的道路?我们如何来应对这种状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概就是回答这样的一些问题,它第一个核心结论就是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状况依然在持续增加,但是,增速在放缓,最近10年平均增速相对于上一个10年来讲是放缓的,是从原来增速的2.1降到了1.3,因为这几年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也看到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9年也降低了5.8%,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消息。如果我们只单看2019年人均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一是北美,第二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那么东亚排在第五,所以我们从人均历史累计排放来讲我们并不是最高的。一系列的这个气候的减缓行动,包括新能源和技术的应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进展,比如光伏、陆上风电、海上风电、集中式的太阳能和锂电池电动汽车,这些它的成本,全球的成本都在下降,我们看到上面那一行,都在下降,但是利用这个累计使用率都在明显的上升,由于采取了这样的一些新的技术,一些国家已经实现了它的排放的稳定的下降,而且有800多个城市和100多个地区都实现了净零排放的目标。

能源领域的排放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大力的减排,才能实现这温控目标,可再生能源一定要占主导,无论哪个情景,生物智能要发挥作用,是绿色的,化石能源是红色的,必须大力削减,如果实现1.5℃的目标,那么到2050年,全球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量要在2019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多少?95%60%45%,如果实现2℃的话,就要分别实现85%30%25%,所以这个下降的幅度要非常的大。

所以第三个工作组给出一个结论,我们无论怎么做都要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来加强气候变化的应对行动,因为国家不同、地区的国情也不同、资源的禀赋也不同、社会发展的阶段也不同,只有在可持续发展,公平并且消除贫困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展这样的行动才会更加的有效。

以上就是三个工作组的核心结论,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的地区,我们生态非常的脆弱,这些年极端事件是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势呢?广发、频发、强发和并发,所以气候的风险在不断地上升,作为这样的一个气候风险一定会加剧气候安全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提出一个概念叫气候安全,我们也希望能够把气候安全要放到战略的高度上来重视它,应该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黑天鹅和灰犀牛的风险,应该把它作为国家总体安全体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