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抽象层面对物联网的感知是连接物并不是目的,网络的目的是通过连接各种各样的物理以后,让这些物能够进一步地去影响它周围的世界和环境来提供服务,本质而言我们是试图建立一个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的桥梁,比特世界就是我们想象中的云和网络连接以后,原子世界就是我们真实生活的世界,这个桥梁是通过极大量的百亿级别甚至千亿级别的设备,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它能够通过感知了解环境,通过数据分析,最后执行指令去影响周围的环境,而物联网则是中间的桥梁。
我们解决的就是桥梁感知的部分,我通过一些数据来说明它的重要性。英特尔和IDC做过一个分析,到2025年全世界新产生的数据中50%是从物联网产生的,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据。而在这些数据中,有一个华为研究院的报告分析,所有的数据中80%是跟视觉相关,也就是说我们把视觉的感知问题解决好,基本上就解决了全世界所有新产生数据中40%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事。
物联网和传统数据的区别在于,其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性的问题,当物联网下沉进入我们生活以后,不可避免地和生活隐私紧密结合,我们怎么样在技术服务社会的同时,解决好隐私安全问题,是我看到的一个非常根本性的问题而非技术。当然在功能层面我们需要解决好更智能化的一些感知能力,物联网的算力会非常有限,不可能所有的设备都跑在一个很大的计算平台在上面,所以在有限算力的情况下,怎么样能更有效和更安全地解决好感知问题,也是我们的重点攻破目标。
我们的途径是用3D视觉的方式,在不侵犯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有更丰富的数据内容,接着我们搭建相应的3D传感器及相关的感知算法,能够更好地解决智能设备感知的一些功能。
人和物的连接要非常谨慎地处理,把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处理好,用户本身主动愿意连接的情况下才做连接,有些时候我们收不住技术的脚步,会滥用技术,这是我们拓展功能的时候非常关注的点,去年开始,国家颁布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推出了关于人脸识别的标准要求,我们希望结合社会性的人文需求,加上创新的技术,能够在政务视觉环境当中大幅提升连接的容易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