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Jason Furman,春华资本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胡祖六,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阎焱发表了他们对于全球金融市场和中美两国关系的看法。
阎焱表示,疫情暴发以前,中国的M2已经达到了200多万亿元的规模,是中国GDP的2倍,疫情之后,宽松货币政策致使全球金融市场反应强烈。但从中国经济角度来看,宽松货币政策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此外,他坦言,除疫情之外,中美关系是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又一关键因素,两国关系的走向将会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胡祖六强调,虽然中国和东亚在防控疫情方面做得很好,但整个亚洲地区在疫苗接种方面还是相对滞后,金融市场需要进一步探明滞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复苏。
Jason Furman认为,美国利率上涨让全球的利率受到压力,并且美元持续走强,以美元计价的国债发行国家也会承受压力。虽然通货膨胀仍然可控,但美国金融市场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并且通胀本身也是一大风险。
他还表示,中美双方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在当前两国的现实语境下,推进全球化确实会更难一些,但全球化对于中美都非常重要。所以中美双方都要努力求同存异,解决分歧。全球经济也必须要共同合作,解决疫情难题,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以下为对话内容:
01 中国的宽松货币政策
还将持续一段较长时间
主持人: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多重挑战和不确定性。这将给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带来什么样的长期影响?国家的“放水”措施是否会影响到金融市场?后疫情时代,中国将在全球金融市场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各国政府的刺激措施会带来哪些结果?
阎焱:疫情致使欧洲的生产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面对疫情,中国和美国也实施了一系列刺激措施。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疫后经济恢复得最快,但M2和社会融资增速在去年第四季度也达到了高点;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政府也就这个方面正在纠正和调整中。
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各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经济将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前进之路?这样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我们知道,货币政策有宽松时刻,也一定会有紧缩时刻。金融市场对此已经有了一些强烈的反应。
对于美国经济来说,在某一时间节点,货币政策一定会收紧,也会带来金融市场的波动。虽然私募估值还在高位,但这种势头却并不可持续。而从中国经济角度来看,宽松货币政策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早在疫情袭来之前,中国的M2已经达到了200多万亿元的规模,这其实已经是中国GDP的2倍了。中国经济依然强劲,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快速恢复了生产生活秩序,所以才会从中受益。
今年,我们还要仔细观察这个趋势会如何变化。事实上,我很关注美中两国之间的关系将会是何种走向,因为这可能会严重影响到中国尤其是半导体行业的发展。
主持人:全球的政策制定者该如何协调政策,以更好地共同管理疫情带来的挑战和疫后的金融市场?
胡祖六:全球疫情暴发后,各国政府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制定出前所未有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发展,这是能减小经济冲击的关键。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刺激政策出台速度很快,中国也推出了大规模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与其他国家、与中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相比,中国这一轮的刺激政策则更加克制和温和。
中国是首个在疫情之后实现反弹、从经济衰退中快速走出来的大型经济体。去年GDP增长了2.3%,今年一季度GDP增长了18.3%,这与中国政府的抗疫政策密切相关,成功的抗疫政策,对于经济、社会的重新恢复和社会正常运转都至关重要。我认为,这比采取任何传统的货币刺激政策和财政刺激政策都更管用。
但是,我们也要汲取教训。对于公共卫生领域的疫情流行,我们一定要快速反应,并且要精准施策,这才是取得真正成功的关键,它比传统的一刀切的政策要更加重要。在以色列、英国和美国,疫苗接种率在不断上升,一旦实现了全体免疫,这些国家的经济会迅速反弹,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信号。虽然中国和东亚在防控疫情方面做得很好,但整个亚洲地区在疫苗接种方面还是相对滞后。当世界贸易重回正轨之时,我们亚洲地区的复苏步伐可能还是较为滞后。所以从这一点上看,金融市场需要进一步探明步伐滞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经济复苏和反弹与这一点也是分不开的。
刺激政策是必要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政策也是行之有效的,它们也真的能够有助于经济恢复。今年全球GDP预期增长率是6%,与一年前-3.3%的增长率相比,已经实现了反弹。但是公共债务的稳定性,包括当前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等问题,都需要投资人审慎分析。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从火星看中国和美国金融市场的数字,就几乎看不到有疫情的影响,但我们仍然需要紧密关注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潜在风险。
Jason Furman:如果从火星观察,可能都看不到疫情。不过除了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我们从欧洲、美国的失业率和GDP这些指标所处的不利境地来看,还是会很明显地发现疫情所在。但从明年开始,火星人如果再看美国的各项指标,可能就看不到有任何疫情了。
相对美国来说,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经济恢复时间会更久,因为它们没有足够的财政政策能力来应对此次疫情危机。好消息是,它们经济复苏和反弹的速率比我一年之前预测要快得多。因为许多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做了他们之前从没做过的事情:给每个家庭发了很多钱。这样一来,就算GDP下跌,但居民收入是增加的,这对于整体GDP来说,还是会有帮助的。
当然,全球金融市场还会有相对复杂的影响。因为美国利率上涨,让全球利率受到压力,并且美元持续走强,以美元计价的国债发行国家也会承受压力。美国虽然通货膨胀仍然可控,但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并且通胀也是其中一个风险。美国利率稍有上调,但并没有急剧增长,这是否会对金融市场投资人的公司和利益相关方造成影响?我对此还不太清楚,我也不太确定更高的利率是否会有什么具体的经济影响。但各国政策制定者应该感到高兴的是,由于他们的快速反应,还是已经尽量把负面影响降到了最小,从而挽回了这场本可能会成为人间悲剧的大危机。
02 坚持开放政策
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一环
主持人:我们再把目光转到中国。中国是唯一一个实现经济2020年正增长的国家,加速了金融开放和改革的步伐,也向外国投资人最大程度地开放了金融市场。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换句话说,中国需要聚焦哪些金融市场的关键领域?
阎焱:“中国正在逐步开放金融市场”,我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但回顾这几年的历史,中国式的改革在曲折中艰难推进,当前中国企业正经历着上市潮。这些上市公司都会经历困难时期,现在是走得快、退得快。在大部分情况下,中国政府确实都非常欢迎海外投资,但现在来看,这两年并没有非常多的海外投资涌入中国,包括美企、日企等一些外资也退出了中国市场。我不知道这样的趋势会否持续下去,但短期内,我还没有看到有任何已经流出的企业再回到中国。
中国的开放政策是否持续进行下去?我对这个结果非常期待。我希望政策在出台和执行等方面,能够保持前后一致。
主持人:如果不断地推行这一类的开放政策,会对中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胡祖六:中国在金融竞争中不断提升,相关政府部门都是在不断推进开放。我也认同阎先生的一些观察,在有些地方,中国确实做得还不够好,资本流动方面也还有不少限制,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这在特朗普政权期间遇到了很多问题。贸易战还是带来了很多影响,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不断抬头。我们看到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受益方。中国一定要不断深化开放,并且在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方面深化开放,一起努力。有一些响应政策是“以牙还牙”的类型,这会让中美双方都将受到很大影响,都在下坡路。
我们如果不断地互相投资,进行贸易交易,结果一定是互利的,就像中国的学生去哈佛交流,哈佛的学生来到清华交流,这种交流确实非常好。在数据方面,我也不希望看到全球化的退步,中国绝对有更大的责任,不断地、更快地克服这些挑战和阻碍。
03 中美两国关系
是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你们认为,现在的经济复苏是怎样的,下一个季度中会有“V”型复苏吗?后疫情时代,全球会有什么样的机会?
Jason Furman:在财政方面,我们会看到“V”型复苏,事实上,在第一季度,中国已经有了这样的复苏。在拜登政权方面,他们的政策并没有改变太多。除了特朗普,其实很多重要的政客都很关切美国政策走向。比如说在政权的透明度、可预测等方面;包括在中国合作方面,大家都很关心。推进全球化,确实是会难一些,但是这一点对于中美都非常重要。所以必须求同存异,解决分歧,中美两方都要努力,因为大家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事实上,全球经济也必须要共同合作,解决疫情难题,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阎焱: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我相信科学,所以绝对相信疫苗的力量。我相信在今年年底,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会恢复正常化,大家打完疫苗之后,都会回归到正常化的生活中。
但是,世界经济的复苏,还将取决于不同的因素。除了疫情会影响经济复苏,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经济复苏。其中,我最担忧的一点是中美两国的关系,这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在我的一生中,我还从未曾看到过美国两党之间在对华政策上,有过如此协同的意见。他们在中国的政策、金融、经济、学术方面,对中国的情绪,表现得都很一致。
所以,我担心中国在美国对华方面的判断不够准确,我们不能认为,只要美方会改变对中方的态度,一切就会往好的方向走。有些人在想,如果拜登上台了,针对中国的政策会不会变好?这其实完全忽视了美国一致的情绪和态度,美国现在不谈意识形态的区别和中美之间的差异,只谈经济方面的态度。
我们必须承认,在外交政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输出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共同价值系统。我可能比较悲观,我比较担心中美关系的走向。要知道,中美关系,是在全球经济之后特别是疫情之后的经济恢复期间最重要的大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