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创新年会,组委会首先就很创新,竟然邀请我来到这个环节跟大家分享,因为我无论是资历还是成就,跟同台的哥哥姐姐们都差太远了,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现在是一名硕士生,也在脚踏实地的寻找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如果在场的各位大佬们您的公司正在招聘的话,请允许我去投一份简历。我喊话一下谢欣总,能不能把这次演讲四舍五入就当做我去字节跳动的面试了?
特别荣幸今天能够来到亚布力青年论坛的舞台与大家分享,我今天分享的主题《PALY—哈佛—清华:一个年轻人的创新感悟》,为什么是PALY—哈佛—清华呢?因为这分别是我高中、大学还有硕士的母校,接下来我想用在这三所学校里的三个小故事与大家分享一下我非常浅显的对于创新的一些想法。
我小时候其实有一个比较不寻常的经历,我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在中美之间游荡,自己的第一句话也是在美洲大陆上说出口的,小学六年换了五所学校,从北京到加州到北京到加州。在这个来来回回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挣扎,比如去美国英文不过关,回到中国中文又不过关,现在中文也很不过关,所以非常羞耻的拿着手卡,怕措词错误。
为什么要讲这段故事呢?主要是因为中美两国之间来来回回的这段经历真的是强迫我自己的思维方式还有文化认同,哪怕是生活习惯都在不停的转换。所以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习惯一个新的环境,更让我拥有了总想学新东西,想探索的这种潜在意识。
创新可以从娃娃抓起。我到高中之后发现居然没有一个跟创业相关的俱乐部,所以我就创始了一个叫Palo Alto高中创业俱乐部,当时的想法就是利用硅谷的资源带领同学们探讨一下创业以及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我们俱乐部当时还是挺火的,有200多名成员在我们的俱乐部里,这个数字在中国应该是很少很少,但是对于我们美国的小高中来讲应该是规模最大的几个社团之一了。
因为创业俱乐部每年夏天会做一个暑期的创业夏令营,作为高中生来指导初中的小朋友们去跟他们聊一些创业故事,然后聊企业家精神,告诉他们创业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在这个夏令营中就有一名初中小朋友,他通过自己设计玩偶,在中国生产,然后到美国去零售,进驻了我们湾区大大小小各家零售超市。我当时觉得很神奇,作为高中生不仅可以去创业,甚至可以去孵化企业,启发初中生进行创业。
当时早餐会结束之后田溯宁田总有一句总结,他说创新、创业、创造要从娃娃转起,这是我做Palo Alto创业俱乐部最深的体会,那就是创新创业并不是大人们的专属,同样它也不是年轻人们的专属,各个年龄都可以有创新精神。
第二个故事也是我个人对创新理解的演变,来到了大学。刚考上哈佛大学也想着我要去创新,至少创立一个自己的社团,像高中那样。但是发现在哈佛超过300多年的历史里,在众多非常有创新精神的学长学姐已经走过的情况下,我们基本上可以想像的社团都已经存在了,所以就毅然决然的加入了由陈奕伦主席已经革新过的中国哈佛论坛。我们的主题是用创新突破困境呢,是因为大家知道2020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而我正好是今年任哈佛中国论坛的联席主席。我们往年的中国论坛是每年春季在哈佛有一个很大的线下峰会,会有千余名的参会者,以及百余名嘉宾。
这里特别感谢洪涛秘书长对我们的支持,2020年我们在疫情强迫下对模式进行了创新,在当时大部分的高校都取消了他们的论坛,而且时间也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我们用两个月的时间把原来已经准备好的线下论坛改成了线上论坛。很开心的是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我们做到了,我们最后做成了五个线上的主题论坛,横跨商业、创投、国际化、医疗和金融这五个方面。我们也幸运的请到了一群很给力的大咖来作为我们的嘉宾,其中包括中美两国的前财长楼继伟先生,像《邓小平时代》作者,哈佛社科院荣休教授、费正清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先生,还有非常杰出的企业家,像亚布力论坛的理事长陈东升先生,轮值主席张文中先生等等,在这些大咖的鼎立加盟和帮助下,我们发现中国论坛可以说因为这次线上的转型因祸得福,因为我们发现线上论坛的受众比线下还要多,而且它的影响还要大,也因此取得了相对来讲骄人的成绩,我们有破纪录的超千万的累计播放量,还是很值得骄傲的。
做论坛的过程中可能我最大的心得就是在外界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创新是唯一也是最好的出路。因为当时有很多老师和同学们,都建议我们暂停一年论坛,因为疫情确实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但是我们组织论坛的同学们觉得在疫情的情况下,在中美关系持续恶化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各行各业都在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哈佛中国论坛像是搭建一个民间的中美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各界的领军人来与大家分享心得,共商如何共克时艰的这样一个平台,我们的使命和意义其实变的尤为重要。所以当时我们就决定来做哈佛中国论坛22年历史上第一次线上论坛,觉得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下面来到第三个小故事,就是我现在的身份,我现在是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读书,是一名苏世民学者。像我们今年的书院就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130余名学者在一起,我在书院其实只有短短的四个月,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讲是有非常大的成长的,为什么呢?因为虽然我是中国人,但是在书院的经历其实真正革新了我对于中国的了解。我是有12年没有在中国生活,我发现之前其实我真的是用西方的框架来分析中国的现状。但是西方的思维还有西方的价值观,当然不是绝对正确的,它也更不是唯一的,所以来到苏世面书院让我有了更多元的思维框架,这也是昆山杜克大学刚才李院长分享的,他们有国际化的学生组成也是为了更多元的思想碰撞。
最后一点思考给大家分享。创业创造型的创新仍旧是创造社会价值不可或缺的方式,但是我觉得多数青年,不是作为创始人或者CEO才是创新者和创造者,我们也可以通过丰富自己的经历,不断推翻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我觉得这也是创新很重要的一个形态。就像我们在创新年会,创新年会论坛就是思想碰撞和自我革新的绝佳机会,所以要再次感谢组委会,感谢奕伦主席如此创新的邀请我来这里跟大家做分享,谢谢大家,也祝福大家在创新中生活的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