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野:“魔法云教室”远程支教平台帮助学生

2019/08/26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叫彭野,是武汉大学外语学院一名大二的学生,同时也是武汉大学公益社团“大山里的魔法教室”理事长,今天能够有机会站在各位前辈面前我感到莫大的荣幸。下面我讲讲那些公益界的榜样们如何影响了我们的公益道路,而我们作为一个小小的学生社团又有着怎样的公益故事?

  我们的故事开始在2009年的夏天,这一天武汉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一行人来到湖北恩施的乡村支教,走到车坝小学的一间教室外面,原本有说有笑的支教队伍突然安静下来。他们看到教室是残破不堪的,孩子们坐在并不牢固的桌椅上,老师站在破旧的讲台上不停地描画着什么。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昏暗的空间里面,孩子们的读书声依然是清澈而响亮的。

  有一天支教的下午,有个孩子下课了走到志愿者身边问她:“老师你会画画吗?你可以教我吗?”这个志愿者在后来的采访中也说到,在山区小学你能听到操场上欢快的笑声,却没有愉快的歌声。有孩子们书写整齐的课本,却没有五颜六色的绘画本。当城里的孩子满不情愿地练习着钢琴的时候,山区的学生却还没有接触过一件乐器。

  回到武大,志愿者和朋友们没有忘掉支教中的一幕幕,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山的魔法教室”成立了,他们再一次回到车坝小学亲手搭起每一张桌椅,画下每一处墙绘,铺好每一块地板。书颖姐说就像变魔法一样给孩子们盖了一间五颜六色的艺术教室专门用来上艺术课程。就这样第一间“魔法教室”在他们的汗水和努力中建成了,但他们可能没有想到他们埋下的这一颗种子会那么快地生根、发芽,并在十年之后的今天长成了一颗大树。



  其实改建“魔法教室”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去年11月我就参与了第39间“魔法教室”的建设工作,就对此深有体会。在把建材搬好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铺地板胶,地面的规格需要反复测量,边边角角更是要精确地核对。五六个男生齐上阵,才能把地板胶给铺实、压牢。然后要做的就是安装多媒体设备和课桌椅,因为我们有懂技术的同学,电脑、摄象头这些设备倒并不是很难,但是课桌椅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把零散的部件用一枚枚钉子拼接成桌椅,必要的地方还需要用三角铁加固,以防使用中出现安全事故。

  最后既然是艺术教室,当然少不了精美的墙绘。在设计专业同学的严格要求下,我们几个从来不画画的男生也跟着忙活起来。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收工睡觉,就这样我们用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了这次大改造。虽然有点辛苦,但是想到夏天孩子们看到“魔法教室”时的欢呼声,我们觉得这一定是值得的。 

  其实我们早就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魔法教室”建设流程,而我参与的不过是其中一环。通过调研数据、采购建材、实施改建、后期维护这四个环节,我们尽可能提高教室的效率并且延长教室的使用寿命。

  此外我们还根据小学当地的民俗特色,先后设计出了三种教室主题,“海洋之心”象征海洋,“彩云间”象征天空,“魔法生花”象征森林。在这样的艺术教学空间里上课,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老师的上课效率。

  现在硬件平台已经搭好,孩子们能在这里学到什么?根据我们的了解大部分乡村小学都没有专业的艺术老师,音乐、美术、科学这些课程只能由主科老师代上。在老师自己都不太懂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去保证课堂的质量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自主开发了一系列科学化、体系化的魔法课程,首先只有美术和音乐课,后来根据小学的需求又增设了科学、人文、生理三大类,每一节课都对应特定年级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精准适应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

  在和我们接触的小学当中师资匮乏最严重的全校162个学生只有5名老师,每个老师要负责多个学科,平均每天要教6—7节课。为了缓解师资压力,我们从2012年开始面向全武汉的高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派遣他们到“魔法教室”所在的小学进行支教。志愿者在给孩子们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带去了情感上的交流。

  总有支教志愿者和我们说学生们下课了总喜欢围到他们身边,问“他们城里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呀?城里的楼房到底有多高?”为了让山区学子真正看到山外的世界,2013年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启了第一期梦想花开游学营,通过开放式的申请和一定的筛选流程,带领贫困学子走出大山,游学武汉。

  活动成效超出了我们的预期,35名孩子在三天的武汉之旅中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坚定了理想和信念。好几个孩子在离别前懂事地和志愿者说:“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我也想考武汉大学,我也想像你们一样去帮助别人。”经过不断的完善,目前我们的游学路线已经涵盖了湖北省博、武汉大学、黄鹤楼等重要的文教景点,让学生们在活动中真正游有所感、学有所得。

  2016年正是互联网+这个概念如火如荼的一年,而我们也因此看到了一个契机,用来解决实地支教中教学效果难以持续的问题。“魔法云教室”这个远程支教平台就应运而生了。

  这个课堂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了,但在试讲初期我们的确遇到了很多困难。2017年我在四川简阳清水村参与了2天的远程试讲,一端是和我们达成合作的武大附小的美术老师,另一端则是40多个满怀期待的孩子们,我们则在教室里充当助教的角色。

  因为当时缺乏经验课堂也是状况百出,我们一会儿要忙着给他们补充手工材料,一会儿又要维持课堂秩序,其中中途硬件设施还出了好几次问题,这样一堂课下来讲课的老师已经累得满头大汗,而我们几个志愿者也已经手足无措了。

  庆幸的是三年来我们不断克服了各种困难,“魔法云教室”终于在今年顺利落地。我们升级了“魔法教室”的硬件设备,利用翼鸥教育提供的远程支教平台,用专业老师带志愿者的团队形式进行授课。小学端不仅能够直播听课,还能够在线选课和录播回放,可以说通过“魔法云教室”我们用科技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再分配。

  就这样大山里的“魔法教室”不断倾听着乡村小学的诉求,在公益助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根据统计我们十年间在全国5个省份共改进42间“魔法教室”,我们累计招募志愿者超6000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达到11.5万小时,累计授课超过5000小时。十年间我们让超过11000名孩子在“魔法教室”接受到了优质的艺术教育,让202名贫困学子看到了武汉,让超过3000名山区学子受益于“魔法云教室”。而我们的志愿服务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受到新华社、人民网(16.330, -0.19, -1.15%)等国家级媒体报道24篇,并且获得了阿克苏诺贝尔社会公益奖金奖等重要的奖项。

  为了保证项目的持续性,一方面我们进行了严格的预算管理,每间教室只需要3—5万元就能让数百名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艺术教学空间。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地寻求着社会爱心企业和基金会的支持,最大地汇集社会公益力量。


  我们总说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孩子的童年好像充满了数不清的糖果和玩具。但是当我们真正地走进这些乡村孩子的世界,去倾听他们的悲喜,感受他们的需求,才发现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十年间我们曾走进市长、厅长的办公室要政策,也曾经敲过企业家的门借钱。虽然有辛苦,但是我们执着、坚韧、心怀期待,这是因为总有一群公益的榜样跑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公益的未来。

  “魔法教室”历届的学长、学姐们不仅在学生时代给我们开辟了道路,还在毕业之后依然投身于公益领域,是他们让“魔法教室”的公益精神得以传承。而社会公益界的各位前辈们更是一天都不停留地跑在公益的道路上。

  谈起“魔法教室”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走出大山,但我们愿意拼尽全力地让他们去梦想、去热爱。虽然力量微薄,但是“大山里的魔法教室”会一直走下去,这些就是我们的公益故事。

  谢谢大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