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伟:赋能乡村教师 促进长远发展

2018/09/11

孩子们不仅是教育扶贫项目的受益人,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是参与者、优化者、提升者。让大家在其中获得价值感和更多的能力,就是我们的一种公益理念。公益不仅仅是一种此端到彼端的财务的输送,一种帮扶的输送,更重要的是大家在一个平台上共同激发出善意,共同使得受益方孩子们能够有尊严、快乐的更有能力的成长。企业家关注教育公益,还是应该以务实、讲究效率的方式,来真正关注教育公益的核心问题。


慈弘扶贫基金会是在2010年9月3日在北京成立,是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一家非公募基金会。我们的创始人是德龙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立国先生和他的太太赵静女士。基金会成立八年以来,一直以非常专业和高效的策略来做一个专业化、平台化,很理性运作的基金会,所以从创建的第一天开始,整个基金会就是以执行为主,我们是一个执行性机构。八年以来一直坚守着两个项目体系,一个是乡村班级图书角为核心的儿童阅读的项目体系,另外一个是乡村儿童的幸福与健康教育为核心的乡村师生赋能计划。这两个项目。


这八年以来,在比较贫困、边远6个省,总共有1087所学校,持续性开展公益项目。现在我们乡村图书角每个班由1-5名孩子们自己来管理图书角,主要负责管理借阅登记。我们认为一个公益项目能够持续本地化的发展,本地的受益者参与非常重要。孩子们不仅是一个项目的受益人,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的参与者、优化者、提升者,让大家在这个项目中获得价值感,获得一种管理能力,同时获得更多的能力。在这样一个体系之内,我们乡村小朋友这些志愿者每天在工作,现在是每天工作的志愿者超过22000人,这八年以来,整个慈弘平台上参与过慈弘项目管理和提供志愿服务的小学生、大学生和乡村教师志愿者已经超过10万人。这就是我们一种公益理念,公益不仅仅是一种此端到彼端的财务的输送,或者说是一种帮扶的输送,更重要是大家在一个平台上共同激发出善意,共同来使得受益方孩子们能够有尊严、快乐的更有能力的成长。


一个机构心目遇到的挑战其实最终还是这个项目本身的挑战,比如说慈弘现在在做的乡村老师的这个持续性的专业的培育,这个是乡村扶贫计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实我现在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年轻乡村教师最大的困境,在于1087所慈弘的助学点里抽样调查了600多所,基本上是占在50%以上的乡村学校。里面的老师基本上是经过半天到一天简单的集中培训就会被派到各个乡村小学当老师的大学生,而绝大多数乡村小学这些老师他们也没有一个系统化、专业的培训和培育发展,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教学?教学的技术路径是什么,这些都是不清晰的。


另外到了乡下之后,这些老师一开始第一年、第二年很有激情。但是到了第三年,他所有的想法在当地的小学得不到任何的支持,很多的大学生老师就变的理想破灭,在这个地方越来越消沉,那这是我们走访了大量学校一个非常普遍的现实。所以我们慈弘现在就用乡村师生赋能计划,去把这些年轻的大学生老师组织起来。然后在北京这边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联合起来,给这些老师做一个为期三年的持续赋能。每一个乡村老师都有一个名校的专家、学者一对一的帮扶。一对一帮扶的过程中,大家通过一种非常专业的教学技能的提升,比如说通过写教学札记,通过专家的集中教研使得这些乡村老师能够获得一个非常专业的、持续的、体系化的支持。通过这个项目两年的发展,我们就非常欣喜的发现前后的对比数据就比较大,很多乡村的这些经过大学教育的老师,他获得了非常长远的发展。也有好多我们这里面进入到第一期项目周期的一共是268名乡村教师,其中有50多名都得了县级的优质课的奖项,这在以前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


企业家是最务实和最讲究效益的,如果企业家关注教育公益,应该还是以务实、讲究效率的方式真正来关注核心的问题。比如关注一个项目,就看这个项目是否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技术途径解决的,效果如何多少收益,务实和效率还可以如何呈现。希望企业让自己的员工,先身体力行的参与公益,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德龙有12000名员工,八年以来参与慈弘每一次下乡实地调研、项目验收、执行。他们都是这个企业的志愿者,通过六年的打造,这个企业公益文化就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化,在企业遇到的风险时,大家的向心力在那个时候木会凸显出来。这是企业家参与公益、号召自己的员工参与公益最好的方式,让大家真正去做、真正去思考,就能够起到企业家对公益项目的一个促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