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金融开放对中国的冲击不大

2018/09/11
金融的开放属于服务业的一种开放,如果是产品市场的开放很容易内外达到一致,像制造业。但是服务业特别是像金融服务业,确实是跟所在国家的监管、文化、商业模式都是紧密相关的。即使股权开放,很多外资银行进来以后还是有可能自动退出,因为他们办法适应你的商业环境或者是政府的监管体制,这好像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其他国家也一样,服务业的开放并不像其他产品的开放一样简单。所以回答你这个问题,即使现在我们真正的完全开放了,他们也很难短期占据中国市场。从中国加入WTO到现在,不管是外资银行、外资保险机构,还是证券公司,实际上他们在中国金融市场起的作用非常小。

中国金融开放对本土金融机构的冲击不会太大。因为是在我们的主战场来打,我们不用太担心。还有一个可以佐证的例子就是香港,香港应该是更适合西方金融机构进入的地方。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在香港的中资金融机构比例已经在逐渐上升,因为主要客户是中国的。所以对大陆来说,我估计我们更有优势,我不是特别担心。但是我也同意洪行长讲的,实际上我们的金融机构与外资银行的互补性是非常大的,这些外资银行带来的实际上是我们不具备的。我们做的规模很大,但是在国外的业务、“一带一路”投资的业务中,外资银行会比我们本土银行有更多的优势,所以,通过开放,互相交流,应该能达到更好的平衡点。

香港市场确实内地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内地资金越来越多,在您看来这是进步还是退步,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很难说。实际上中资金融机构除了它有特殊的优势以外,它的成本其实是比较低的,比如说IPO,美资或者欧资银行费用就很高,当然他们也可能服务比较好。但是中资可以以一半甚至更低的费用做的也差不多,可能服务没那么好,那你说哪个模式好?所以中国的商业模式其实对西方金融的模式有很大冲击。我在香港待了二十多年,我觉得香港的房价可能还是有很大的调整空间。现在的确实有很多内地的资金进入香港房地产市场,但是因为国内的经济本身也在转弱,治理也在加紧,出去的钱可能会比以前少。另外美国的经济周期跟中国包括香港在内的经济周期正好相反,所以实际上美国升息的周期已经开始了,从历史上来看,这两个周期不吻合的时候会对香港的房地产产生压力。


关于资本项目,对于普通人来说最为关注的其实是能不能办外币,能不能用外币投资,这块目前管的比较严,究竟会不会彻底放开,这是另外一个开放的方面,理论上来说两边都开放资源配置才会更加有效,只有在资本开放比较有效的情况下,外资金融机构才能真正进来,否则进来以后出不去,很多业务做不了,比如说全球正确配置等,这肯定是一个应该努力的方向。但是项目开放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需要逐步开放,而且以我为主,不能因为外面给了我们很大压力,就在这种压力下被动开放。另外在今天这个时点,也要把握好开放的时机,现在随着美国的升息和缩表,全球整个流动性存在很大问题,发展中国家一个一个已经出现了问题。如果在这时候顶不住压力贸然开放,可能会面临很大风险。美国资产现在泡沫比较大,通货膨胀也起来了,从货币政策判断它肯定还是要升息的。美国中央银行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加上资产泡沫、通货膨胀肯定是要调整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