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焱 :中国为什么没有原创性技术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2018/09/11

2015年以后,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和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投资)成为年轻人讨论最热门的一个话题。从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来看,中国在基金业协会正式备案的基金管理公司目前大概有23000多家,管理的资金加起来大概11万亿人民币,其中的私募股权基金加起来大概有9万亿人民币,占了全国GDP的11%左右。目前在发达国家,PE资金一般占本国GDP的6%左右,所以中国PE资本是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


从结构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私募股权基金的9万亿中,有三分之二是以国资为背景的机构,像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建银国际等等,剩下三分之一是民营企业和有外资背景作为GP(General Partner,普通合伙人)的机构,这是国内基金市场的基本情况。


从现在的资本市场来看,大量的头部公司都涌到海外去上市,一个是香港、一个是美国,但是香港和美国对于中国项目的承受量有多大呢?前一段时间,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的企业一天内就破了八家。这里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退出通道。


我们来看看A股市场退出的情况:如果中国的23000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平均一年投10个项目的话,全年大概会有20多万个项目,这其中会有多少可以在A股市场退出呢?在中国的A股市场中,上市公司大概有四千多不到五千家。去年是比较多的一年,大概有四百到五百家企业在A股上市,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大概不到100家企业上市。所以从2015年以来,大量没有退出的库存项目占了总投资项目的90%。


同时管理过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的人都知道,这两者之间有个很大的差别,美元基金通常都是“10+2”,也就是10年加2年,甚至于还可以再延长。但是人民币基金通常都是5+2,现在还有5年的,也就是3年投资期、2年退出期,甚至还有3年的,这导致一个什么现象呢?在中国头部项目资金蜂拥而至,估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我记得大概15年前在中国做投资的时候,我们很少听到“A轮、B轮、C轮”这种说法,那时候基本上投一次就结束了,或者投到C轮就直接上市了,现在除了有“天使轮”,过了“A轮”还有“A+轮”。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统计:目前我们业界大概有70%~80%的人民币基金是收不回成本的。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P2P大量地违约,造成了中国大量的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也比较短期。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摆在了我们面前,就是这么大的库存,这么庞大的一线的基金,而且LP的时间又这么短,未来VC/PE向何处去?它的机会又在什么地方?


第二个,在此之上又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国内现在有两大互联网巨头,一个是阿里、一个是腾讯。做VC投资的都知道一个道理:如果你打不过的话,就成为它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找这两大巨头的其中一家作为战略投资人,因为他们财大气粗,对我们来讲这就变成了一个战队。


我们最近投了深圳的一家做3D芯片的公司,这家公司是世界上第二家做出3D芯片的公司,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在这之前是一家以色列公司,已经被苹果公司收购了。结果腾讯和阿里都来抢,弄得很尴尬。最后我们还是给了阿里,因为阿里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的无人电和面部识别做的很好,而且阿里动作很快,蚂蚁金服的人去了7天就搞定了。但是这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VC将来的生存空间在什么地方?是我们向前走?还是向后退?这些都是摆在我们在中国今天VC/PE界所面临的一个真实的问题。

我们想一想人类所有的经济活动的产生都是源自于吃喝拉撒,从孔子讲的“食色性也”,到现在的眼球经济,不论什么时候能够吸引人眼球的东西都是能够产生流量的东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背后是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20多年间,为什么一直没有原创性的技术出现?我自己一个体会就是,我在中国投过一些原创性的技术,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最后发现绝大部分是抄袭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创新的过程中包含了模仿。问题是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政策下去推动原创性技术的出现,而这个原创性的主题应该是由政府主导的,还是由自由市场经济来推动的?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企业的本质是要赚钱,赚钱就是出路。现在有一个概念是说互联网企业都不需要赚钱,不知道是从哪来的概念。不一定非要上市,也不一定非要并购,企业的宗旨就是赚钱,赚钱是唯一的出路。
关闭